當前全球范圍內正在開啟一次具有革命性的數字化轉型。主動適應潮流,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已經成為我國推動鄉村振興、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數字化轉型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農業數字化轉型是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利用傳感實時在線數據和歷史記錄數據構建動植物生長模型,實行精準化種養,可最大限度挖掘動植物生長潛力,減少投入,降低成本,實現農業生產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數字化轉型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必然要求: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云平臺等提供精準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的數據信息,可實現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的有效監管和可追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數字化轉型是促進農產品產銷精準對接的必然要求: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各環節的數字化,可提高產需雙方信息獲取效率和處理效率,減少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等影響,降低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實現更為精準的產需對接。農業數字化轉型是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必然選擇: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將經驗、知識和技術數據化,可實現智能化、產業化、高效化生產,降低農業從業門檻,有效解決勞動力缺乏、行業風險高、生產效益低等問題。
我國數字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滯后:傳感器國產化、精確度、集成度、抗逆性都不高,動植物本體傳感器基本處于空白,尚未研發出專用智能芯片,也尚未構建起動植物生長模型。信息數據資源共享機制不健全:政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不夠,公共服務信息化進程滯后,部省聯動、部門協作、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有待強化,全國性和全產業鏈數據共享平臺仍未建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農業產業中的現實問題有待加強:生產環節的智能裝備研發滯后,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第五代通信技術(5G)等技術的融合集成度低,相關裝備的易操作性差、價格高。農村缺乏高素質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字技術的應用。財政經費保障不足: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監測,2018年全國縣域用于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財政投入,25.2%的縣域低于10萬元,僅有20.0%的縣域在500萬元以上。
大力發展數字農業,需瞄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以創新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第一,建設國家和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高質量發展等,加快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農業數字資源體系,抓緊啟動建設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鼓勵支持各地建設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推進現有數據資源整合,盡快明確涉農數據權屬,建立健全市場主體共享數據的相關機制,特別是對各級財政支持的各類農業項目,立項時可明確數據共享義務,驗收時亦把數據共享作為前置條件。第二,條塊結合推進農業大數據建設:以重點農產品全產業鏈為主線建設“條數據”,從蘋果、生豬、大豆等重點品種入手,積極探索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的路徑、模式和可持續發展機制;以縣域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園區為單元,在國家農業農村地理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建設“塊數據”;條塊結合,建立健全數據采集、分析、應用循環體系;積極探索農業大數據應用場景,與有關科研單位、大數據企業合作,打造內容豐富、模式多樣、載體多元的信息服務產品。第三,加快數字農業技術創新和轉化:在相關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中,要對智慧農業技術研發予以重點支持,加大數字農業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應用推廣力度,盡快將農業傳感器、智能裝備等納入農機購置補貼;布局建設一批農業大數據試點示范縣和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示范區,前瞻性探索5G技術在農業農村中的應用場景,在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開展區塊鏈技術應用試點,推動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第四,培育壯大農業數字經濟:把傳統農業的數字化改造作為農業數字經濟發展的主陣地,打造數字農產品,提高農業附加值;深入挖掘農村在推進數字技術產業化方面的潛力,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堅持以農產品電子商務為重點,大力發展內容電商、品質電商、社交電商、視頻電商等。第五,推進“三農”綜合信息服務:把政務、事務、商務信息系統資源整合共享作為“牛鼻子”工作,大力發展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市場主體開發農民愛用、常用、易用、好用的手機APP,讓手機盡快成為廣大農民的“新農具”;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力爭2020年實現全國行政村益農信息社基本全覆蓋;加快建設“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統籌推進城鄉信息資源整合共享與利用,完善民生保障信息化服務。
(摘自《經濟日報》2020年4月2日第11版,作者為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