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琦
(濱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山東濱州 2566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發展農村產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只有農村產業發展,才能實現鄉村振興;只有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才能進一步推進農村產業穩步健康發展。
濱州北臨渤海,黃河穿境而過,具有多樣化自然資源稟賦,是山東省主要的優質果品產區。特色果業是濱州市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產業扶貧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濱州市高度重視果品產業發展,將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路徑,打造了“一縣一品”的特色果業發展格局,呈現出“北部沿海地區紅棗飄香,中部沿黃地區桃梨芬芳,南部山區杏柿吐艷”的區域特色[1]。2019 年,全市共有果樹面積6.3萬hm2,其中,棗4.5 萬hm2,梨0.8 萬hm2,蘋果0.33 萬hm2,桃0.2 萬hm2,水杏0.1 萬hm2。全市果品產量達到76 萬t,產業產值50 億元,果農人均收入顯著提高。
近年來,濱州大力開展特色果業品牌創建,逐步培育了一批在全國、全省“叫得響”的知名品牌,沾化冬棗、陽信鴨梨、惠民蜜桃、鄒平水杏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沾化冬棗作為濱州果品產業的支柱,先后被授予“中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品牌價值達54.93 億元。惠民蜜桃是濱州自主選育的優良品種,通過了國家級品種審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陽信鴨梨被選為2008 年北京奧運會和1990 年北京亞運會特供水果,獲“中國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稱號,入圍“全國互聯網地標產品果品50 強”,品牌價值26.6 億元[2]。在2019 年9 月舉辦的首屆沿黃現代農業論壇上,濱州發布了“食域濱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進一步提升了濱州果品產業整體品牌形象[3]。
始終把科技興果作為推動果品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廣設施栽培、疏果控產、綠色控害、平衡施肥等新技術,目前果品標準化栽培技術栽培推廣面積達到4萬hm2以上。制定了《地理標志產品-沾化冬棗》國家標準和《綠色果品生產技術規程》等4 個地方標準,與北京農林科學院等科研機構開展科技合作,對冬棗優系選育、果樹病蟲害生物防治等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近年來改接沾冬二號約667 hm2,每1 kg 平均售價80 元以上[4]。惠民鑫誠公司、山佳績莊園等企業按照“省力、優質、高效”標準,引進新品種和先進技術,建設新梨七號高標準密植示范園133 hm2,并取得歐盟有機證書和綠色認證,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產業鏈條得到延長。
注重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果品產業發展中的帶動引領作用,堅持“以規模求突破,以龍頭促發展”的思路,逐步推動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轉變,目前全市建立各類果品專業合作社223 家,入社會員2.9萬人。同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為引領,積極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大力發展特色果品精深加工,形成規模以上果品加工企業20 余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8 家,年加工果品3 萬t。如齊魯浩華集團與法國邁夫諾達公司合作,獨家定制冬棗分選設備,實現了對冬棗色澤、大小、糖度,甚至農藥殘留的精準檢測,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全市開發出了冬棗汁、冬棗啤酒、鴨梨汁、鴨梨醋、棗酒等200 多個花色品種,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延伸[5]。
濱州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注重把果品產業發展與造林綠化、生態修復結合起來,努力追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最大公約數”,實現了“綠色”與“金色”的融合共贏。一方面與村莊綠化相結合,在北部土壤鹽堿化較重的地區,引導農民在房前屋后的空閑地栽植冬棗和金絲小棗,年收入可達上千元,實現了村村綠、村村美、村村富。另一方面與生態旅游相結合,打造以“春天梨花、夏天水杏、秋天梨桃、初冬冬棗”為主題的旅游新業態。多年來,形成了沾化冬棗節、陽信梨花節、惠民桃花節等在全國、全省有影響力的特色旅游品牌。2019 年,全市以果業為主題的生態旅游、果園觀光采摘突破350 萬人次,總收入達到11 億元。
在線下,先后投資興建了沾化冬棗、陽信鴨梨、無棣小棗等的大型果品批發市場,全市果品現代物流體系初步建立。沾化冬棗在全國100 多個大中城市建立起600多個專賣點,并成功打入歐美、東南亞市場。在線上,積極與淘寶網、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開展合作,開設沿黃生態高效農業館專欄,充分利用全市擁有9 個淘寶鄉鎮,48個淘寶村,數量位列全省第二位的電商資源優勢,2019 年線上銷售果品達到1 億kg 以上,銷售額達到15 億元[6]。
果業技術人才特別是新型高素質人才匱乏,全市2/3以上的果樹從業人員年齡超過55 歲,老齡化問題比較突出;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不足10%,參加過果樹種植技能培訓的僅占30%[1];果業科研機構、專業人才缺乏,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渠道還不夠暢通。
生產經營的“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機械化”程度是果品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市果品生產仍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生產標準五花八門,應用技術千差萬別,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果業專業合作組織雖然達到507 家,但規模化經營面積僅占果業生產總面積的10%,且多數合作社示范帶動能力差、運轉不規范,缺乏叫得響的產品品牌[7]。
果園樹齡老化現象日趨嚴重,大面積低產低效果園亟待改造升級。受傳統種植觀念和種植模式的束縛,大量老舊品種沒有得到替換,果樹效益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以沾化冬棗為例,普遍存在單產低、質量差的現象。如作為主產區的濱州市沾化區,區域內3.3 萬hm2冬棗多數樹齡為5~10 年,2018 年總產量約2.7 億kg,平均每667 m2產量只有545 kg,且優質果品率不到10%;以沾冬二號為代表的優質新品種占比僅有7%左右。
挖掘果業生產潛力,提升綜合生產能力,是濱州發展現代果業、促進產業振興的重要路徑。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發展思路,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質增效為路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強化示范引導和政策扶持,推進果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果業生產體系、科技支撐體系、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和產業化經營體系,推動濱州由特色果業大市向產業強市跨越[8]。
發展果樹產業帶來的是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9]。果樹產業是濱州特色優勢產業,全市從事果樹產業生產經營達到40 萬人以上。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果樹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將發展果樹產業作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來統籌謀劃、合力推進;果樹產業重點縣的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將果樹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重要事項統籌安排,切實抓緊抓實,將各項扶持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市縣設立特色果業發展基金,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對果品標準化生產、保護地栽培、良種推廣、果園農機和名牌創建等項目給予重點支持[10]。努力爭取國家、省現代果業生產發展、標準化果園創建、退耕還果等工程項目投資,放大示范帶動效應。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對果品貯藏、包裝、加工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不斷壯大產業龍頭。支持保險機構針對不同果樹品種設立保險品種,財政給予適當補貼,保障農民生產權益,為果樹生產保駕護航[11]。
按照“做強優勢果業,做精特色果品”的發展目標,圍繞冬棗、鴨梨、蜜桃等濱州特色果品,著眼果業“標準化、優質化、品牌化、機械化”發展方向,突出“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新業態”發展路徑[12],選擇一批符合市場需求、具有區域特色、經濟效益明顯的果樹品種進行重點扶持,高標準建設一批品種品質優良、栽培技術先進、配套設施完善的沾化冬棗、陽信鴨梨、鄒平水杏、惠民蜜桃等名特優新果品生產基地、“智慧果業”示范園、優質高效示范點,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實現果業更新換代、高質量發展。
加強果樹用地管理,促進園地合理流轉,鼓勵果農以轉包、出租、互換、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果園,擴大生產規模[13]。借鑒國內知名果樹專業合作社的組建和經營模式,通過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發展壯大果業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土地、資金、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集聚效應,提高果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10]。
健全科技推廣網絡,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推廣果樹集約栽培、限產提質、綠色控害、水肥一體等先進技術,提升果品的科技含量和優質果率。建立覆蓋主產區和大型批發市場的果品產銷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健全果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檢驗監測體系、質量追溯體系。做好園內水、電、路、通訊等配套改造,建設現代化果樹種植示范園[14]。
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在黃河沿岸發展優質高效現代果業,與觀光旅游業充分融合,發展果品采摘、品種展示、科普宣傳、農家樂等休閑農業。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發展適度規模現代果業,按照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打造沿黃特色果業品牌。促進果品服務業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對優質果品日益增長的需求,不斷強品質、保供給、穩市場[15]。扶持果品精深加工、保鮮、冷藏等企業發展,確保鮮果供給的同時,不斷研發果脯、果汁、果醬、果干等新產品和網紅產品,引入高新企業開展果素、味素等提取物的生產研究,不斷增粗價值鏈、延長產業鏈,促進果品生產“接二連三”,實現融合發展[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