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波 唐 銘 王化冰 樸秀吉
(1.公主嶺市大榆樹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吉林公主嶺136113;2.吉林省農作物新品種引育中心,吉林長春133000)
玉米作為我國三大主要作物之一,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比很大。玉米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受到病蟲害的侵襲,不僅會影響玉米健康生長,而且會影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給種植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1]。如何有效防治玉米病蟲害是保證玉米產量、穩定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1.1.1 特征。此病在苗期不會發生,一般玉米抽雄后才會大面積發生。染病初期,玉米植株的下部葉片會出現水漬狀斑點,之后順葉脈不斷擴大,出現灰褐色或者黃褐色的片狀斑點,并由下向上開始蔓延。感染該病后會嚴重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從而影響玉米植株正常生長,最終造成空粒、癟粒的產生,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2]。其發病原因主要是受栽培措施、種植區域內環境和氣溫的影響。該病菌主要依附在病殘植株上進行越冬,同時,如果玉米生長過程中缺少氮肥,也會給該病的發生提供便利。另外,玉米連作、種植密度過大、種植區域低洼會提高該病的發生率。
1.1.2 防治方法。首先,選取抗病性強并適宜當地種植環境的玉米種子,并對種子進行晾曬和包衣處理,以增強種子的抗病能力。其次,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應施足各生長期所需肥料,同時播種前去除地塊內的殘株,以降低發病率。最后,適當運用化學防治措施,根據種植品種的不同和地域環境的不同,合理選用不同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過量使用化學藥劑,以免形成藥害。
1.2.1 特征。玉米灰斑病主要為害玉米葉片。染病初期,葉片在陽光照射下會呈針尖狀黃色小斑點,如果不及時進行防治,會逐步形成長方形病斑,并依附葉脈進行蔓延,直至整片葉片枯萎。此病主要產生在葉片背部,因此需將葉片反過來進行觀察。該病主要發生在抗病性較弱的玉米品種上,發病環境條件為多雨、高濕,肥料供應不足也是提高該病發生率的一個重要原因。
1.2.2 防治方法。選擇抗病品種,完成上茬作物收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并實行輪作,以減少病原體的存活概率。發病初期,可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9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3]。北方地區最有效的化學防治時期是玉米揚花期。
1.3.1 特征。此病主要侵害玉米雄穗,多數在出穗后才能顯病。病果穗短小,不吐花絲,除苞葉外整個果穗均變成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4]。黑粉飛散后露出絲狀寄主維管束組織。雌穗有時也可形成黑粉包,但常常僅個別小穗受害,會發現部分花器變形呈葉片狀。
1.3.2 防治方法。選擇抗病品種,播種前做好藥劑拌種,如用戊唑醇、惡霉靈等藥劑拌種,消毒滅菌,提高種子抗病性。合理輪作倒茬,履行3 a以上的輪作。玉米黑穗病嚴重的地區,要多種植一些薯類、豆類等作物,盡量避免連續多年重茬種植[5]。施用腐熟廄肥,切忌施用含有病殘體的廄肥或堆肥,以防止病菌隨糞肥傳入田內。
2.1.1 特征。玉米黏蟲是一種暴發、毀滅害蟲。黏蟲幼蟲可消食大量作物葉片,咬斷作物穗莖,會對農作物產量產生嚴重影響。蚜蟲大發生時可將玉米葉片吃凈,僅剩葉脈,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6]。
2.1.2防治方法。用90%敵百蟲1 500 g/hm2兌適量水混勻,拌22.5 kg/hm2炒香的麩皮制成毒餌,于傍晚時分順玉米行撒施進行誘殺。蟲齡在3齡以前,可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300~450 mL/hm2防治;蟲齡在3~4齡時,用48%毒死蜱225~300 mL/hm2或0.5%甲維鹽450~600 mL/hm2兌水450 kg/hm2均勻噴霧防治。另外,可用40%辛硫磷乳油1 125~1 500 g/hm2兌水,并拌沙土600~750 kg/hm2撒施,可保護黏蟲天敵,又可兼防玉米螟。
2.2.1 特征。草地貪夜蛾是一種境外入侵害蟲物種,對糧食作物危害極大,以“糧食殺手”的惡名而著稱。草地貪夜蛾危害特點是繁殖快、適應性強、蟲口密度大,以幼蟲危害性最大,幼蟲蟲體較大,蠶食作物葉片后,可以導致毀滅性損失,造成顆粒無收。
2.2.2 防治方法。可使用10%氯氰菊酯乳油1 200~1 600倍液、25%滅幼脲3號懸浮液藥劑1 600~2 000倍液、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 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 000~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對玉米葉面均勻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