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井花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人民醫院婦產科,山東棗莊 277200
子宮肌瘤是臨床上常見女性良性腫瘤, 并且子宮肌瘤多發生于育齡期女性, 同時該疾病臨床表現為腹部包塊、子宮出血、貧血、疼痛等癥狀,對患者日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1]。 此外子宮肌瘤是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造成的[2]。 經相關資料表明[3],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逐漸增多。 妊娠期女性子宮內血液供應量較多,因此在這一時期子宮肌瘤會變大, 若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在剖宮產后,進行子宮肌瘤切除術,會給患者帶來二次傷害。 然而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在剖宮產術中切除肌瘤可以減少二次手術, 進而可以減少手術對患者傷害,同時還可以減少患者經濟負擔。 因此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期間該院收治90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作為分析對象, 分析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90 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采用隨機法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中45 例患者,最高年齡38 歲,最小年齡20 歲,平均年齡(25.36±2.81)歲;其中經產婦25 例,初產婦20 例;23 例患者單發腫瘤、22 例多發腫瘤。實驗組45 例患者,最高年齡37 歲,最小年齡22 歲,平均年齡(26.51±2.85)歲;其中經產婦26 例, 初產婦19 例;24 例患者單發腫瘤、21 例多發腫瘤。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該研究經醫院倫委會同意、患者以及家屬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無其他系統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者;溝通障礙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子宮下段剖宮產術, 其具體操作流程為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 完成麻醉后在患者腹部子宮下段做一切口,常規分娩胎兒,完成后給予患者注射20 U 宮縮素,之后醫務人員給予患者滴注500 mL 生理鹽水+20 U 宮縮素,縫合切口。
實驗組患者采用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術, 其具體操作流程為醫務人員先對患者進行剖宮產手術, 其流程與上述對照組相同,完成分娩后,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子宮肌瘤切除術。 醫務人員對患者子宮肌瘤位置進行探查,發現子宮肌瘤后進行切除。對于直徑超過6 cm肌瘤,醫務人員在患者肌瘤周圍部位注射10 U 宮縮素與10 mL 生理鹽水,之后進行肌瘤切除。 對于漿膜下子宮肌瘤,醫務人員夾住靠近子宮方向的瘤蒂,并進行肌瘤切除。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 術后出血量、術后宮縮素使用量、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VAS 疼痛量表對兩組患者疼痛度進行評分,0 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劇烈疼痛,分數越高代表疼痛度越大。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采用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術, 與對照組相比術中出血量、 術后出血量以及術后宮縮素使用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手術指標對比()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手術指標對比()
組別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出血量(mL)術后宮縮素使用量(U)實驗組(n=45)對照組(n=45)t 值P 值87.12±12.25 61.52±15.62 8.651<0.001 375.21±11.82 371.22±10.58 1.687 0.095 89.62±9.25 86.11±8.62 1.862 0.066 30.23±3.57 29.12±3.62 1.464 0.147
實驗組采用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術患者,VAS 疼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分]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分]
組別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后24 h實驗組(n=45)對照組(n=45)t 值P 值6.21±1.25 4.21±1.51 6.844<0.001 5.62±1.35 4.03±1.21 5.883<0.001 3.41±1.19 2.74±1.16 2.704 0.008
實驗組采用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術, 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實驗組與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子宮肌瘤是臨床上常見女性腫瘤疾病, 并且該疾病多發生于妊娠期女性。 此外妊娠期女性子宮血液供應量較大,進而為子宮肌瘤提供發展條件,妊娠期的子宮肌瘤較大[4-5]。 此外子宮肌瘤對胚胎發育有不良影響,如黏膜下肌瘤以及肌壁間肌瘤等, 并且隨著肌瘤的增長,會導致胎位不正[6-7]。 同時子宮肌瘤會降低患者宮縮力,進而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大出血現象,對患者以及嬰兒有嚴重影響[8-9]。 此外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受子宮肌瘤影響,進而在分娩中不能選擇陰道順產,需采取剖宮產,而在剖宮產中進行子宮肌瘤切除,可以防止二次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傷害,同時可以減少治療費用[10-14]。經該研究結果表示, 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375.21±11.82)mL、術后出血量(89.62±9.25)mL、術后宮縮使用量 (30.23±3.57)U 與對照組相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手術時間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據此表明, 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術與常規剖宮產術手術指標相一致,并且具有顯著術后效果,雖然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術手術時間(87.12±12.25)min 高于常規剖宮產術,但是并不影響治療效果。 此外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7.77%與對照組相比13.3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據此表明,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術未提高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較高安全性。 實驗組患者VAS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據此表明,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術術后疼痛度較高, 但是患者可以通過鎮痛藥物改善疼痛度, 并且疼痛度對患者治療效果沒有較大影響。
經劉巧[12]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368.27±11.24)mL、術后出血量(88.23±9.27)mL 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手術時間(86.68±12.47)高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8.57%與對照組21.43%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其研究結果與上述該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應用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術效果顯著,可以減少患者二次手術,具有較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