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雙英
廈門市兒童醫院骨科,福建廈門 361004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在臨床上也被稱之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屬于兒科中高發性的先天性畸形疾病,該病癥多由小兒關節囊、髖臼、韌帶、股骨頭以及肌肉組織等先天性發育異常而致使其關節松弛, 進而導致髖關節處于脫位或半脫位所致[1],女性患有該病癥的幾率明顯大于男性, 以左側脫位多為常見, 胎兒宮內位置異常、 遺傳因素以及髖關節過于屈曲等屬于引起該病癥的主要因素[2]。 手術為治療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病癥的主要性手段, 盡早接受手術治療可降低患兒殘疾機率,由于手術治療創傷性較大,加之患兒年齡較小,配合度較低,致使圍手術期存在有一定的護理風險[3],基于此, 該文對該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就診的80 例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進行圍手術期護理風險的探討,并提出了解決策略。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80 例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 以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 例,已排除手術禁忌證; 合并嚴重性臟器功能疾病及其他骨科疾病的患兒[4]。 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5:25,平均年齡為(2.6±0.8)歲;研究組中男女比例為16:24,平均年齡為(2.9±0.6)歲;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已征得家屬同意,且所選病例已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對照組接受常規圍手術期護理, 即圍繞手術實施流程為患兒提供相應護理服務,包括有術前檢查,術中密切配合以及術后病情監測及康復指導等, 研究組患兒先進行護理風險評估,而針對性實施護理策略:①牽引潛在風險及護理: 術前先對患兒進行股骨髁上骨牽引操作,以對其攣縮肌肉進行放松,使股骨頭下降至髖臼水平,以此為復位手術治療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是,由于該病癥患兒易活潑活動, 若未做好牽引裝置的安全工作,不僅達不到應有的牽引效果,且易誘發不良護理風險事件,因此,在實施牽引治療前,護理人員應向家屬詳細講解牽引中的重要性,以取得家屬積極配合,并需在治療前及治療途中多次對牽引裝置安全性進行檢查,保障牽引力與反牽引力之間的平衡性[4]。 ②病情潛在風險及護理:手術治療需對患兒行全身麻醉,受多因素的影響,導致術后患兒易出現高血壓、顫動及呼吸急促等不良癥狀,因此,護理人員術后應為患兒去枕平臥,將其頭部偏向于一側,以保持呼吸道暢通性,加強對其心電圖情況的監測,若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5]。 ③康復鍛煉潛在風險及護理: 術后康復鍛煉為一項重要的護理環節,其也是最容易發生護理風險的環節之一,手術治療會不同程度的對患兒骨頭軟骨面及髖臼造成一定的損傷, 且會在關節囊修整環節中易出現組織增生性粘連現象,致使影響患兒術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增加關節僵硬機率。 患兒年齡較小,主動進行鍛煉活動的積極性較低, 護理人員應告知家屬進行康復鍛煉的重要性與鍛煉期間潛在的風險, 并科學合理的展開術后階段性康復鍛煉,術后3~7 d,引導患兒進行趾背伸運動及股四頭肌收縮運動,訓練2 次/d,30 min/次左右;術畢7 d 后引導患兒進行上身靠坐,并逐漸過渡為直立靠起,待拆線后可完全坐起;術后3 周,若患兒屈髖無法呈現出90°角度時,可將外展石膏拆除,在CPM 機上放置患肢,使之進行被動的屈髖運動[6]。 ④石膏固定潛在風險及護理: 石膏變形或松緊度不適宜均會影響患兒患肢恢復,術后應采取箭式或蛙式體位,石膏是從髖部固定至腳踝關節,其存在的目的在于固定功能位,保護突骨處軟組織及預防血液循環障礙, 應保持石膏的干燥與清潔,適度調整石膏繃帶松緊度,以免影響患兒呼吸。 ⑤皮膚潛在風險及護理:長期處于制動位患兒皮膚血流循環性會減弱, 致使其出現壓瘡等不良并發癥的幾率較高。 加強對患兒術后患肢皮膚顏色、溫度、感覺及血循環等指標的觀察, 定時關注手術切口引流及滲血情況,若有異常及時告知醫生,保持患肢皮膚清潔干燥性,可定時對其長時間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以預防壓瘡。 ⑥安全管理:該病癥患兒大多神經功能發育不完全,吞咽功能及防御反射功能不完善,應告知家屬在給患兒喂食時控制好喂食速度及喂食量,避免造成誤吸。為避免患兒出現意外受傷現象, 應妥善保管刀叉及熱水瓶等物品, 若其行走不穩, 應叮囑家屬進行保護行走,以免發生跌倒風險。 ⑦出院指導:術后1 個月借助于X 線對患兒進行復查,若其截骨面發育良好,即可進行臀部肌肉訓練及屈髖彎腰訓練,2 次/d,15 min/次左右。術后1.5 月即可對石膏進行拆除,叮囑家屬引導患兒在床邊坐立,而后進行反復抬腿訓練15 min,每隔3 h 訓練1 次,切不可過早鼓勵患兒進行站立活動,以免造成髖臼脫落及鋼板斷裂,造成手術失敗。
觀察指標包括有家屬護理滿意度、 并發癥發生率及復位成功率。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計算數據,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及計算方式為: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兒出現并發癥幾率的5.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兒復位成功率的100.00%雖然高于對照組的95.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及復位成功率比較[n(%)]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屬于兒科中常見先天性畸形病癥, 對于新生兒及嬰兒來說, 其臨床癥狀表現并不明顯,致使并不能引起家屬的關注,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現該病癥患兒的行走時間明顯晚于正常兒童, 而對于已經行走的患兒來說,其步態多呈鴨行步態。 原發性髖臼發育不良、機械因素、一床因素及內分泌所誘發關節松弛均可導致該病癥的產生, 患有該病癥后不僅易誘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以及關節僵硬等不良并發癥,且會造成關節功能缺陷, 給患兒及其家庭帶來一定的打擊,降低其整體生活質量。
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病癥危害性較大,當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癥的主要原則為盡早診療, 患兒一旦病情確診后, 若盡早接受治療將提高髖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機率,反之,年齡越大,治療效果越差。 當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癥的常見方式包括有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種類型,與保守治療相比,手術治療所產生效果更加顯著, 臨床醫師將結合不同患兒的實際病情來為其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以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對于接受手術治療的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來說, 良好的圍手術期護理服務質量將關于其手術治療效果,該研究中,在常規護理工作中融入了護理風險評估, 這就需要護理人員結合風險評估結果來針對性的在圍手術期為患兒提供更加人性化及專業化的護理活動,以綜合性提升護理效果。 經大量臨床經驗顯示[7],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手術治療期間的護理特點多呈現為:家屬焦慮不安;患兒對陌生環境及治療存在排斥心理;麻醉誘導不利于術后病情轉歸;術后功能康復塑形不科學等。 上述護理特點均將提高圍手術期護理風險,影響手術治療及預后效果。 在實施常規圍手術期護理的基礎上注重風險評估時, 護理人員需在術前加強與家屬的溝通工作,以取得家屬積極配合,術后應盡早引導患兒開展功能康復訓練, 由于該病癥術后恢復之間較長,護理人員應做好家屬的安撫工作,鼓勵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完成各項治療及護理工作, 以提高護理效果,縮短患兒恢復時間。 以風險評估結果為依據展開護理工作將進一步提高護理操作的專業性及細致性,改進常規護理缺陷,提高手術復位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發生機率,改善預后。 同時,此護理模式將預見性的為患兒展開護理服務, 這將有利于護理人員實施護理活動時充分的考慮到患兒及家屬因素,降低護理難度,提高護理專業性。 此外,此護理模式還將利于營造良好醫患氛圍,增強家屬對本院護理工作的認同感及滿意度,提升醫院地區性競爭力。 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出現并發癥幾率的5.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50%(P<0.05);研究組患兒復位成功率的100.00%雖然高于對照組的95.00%(P>0.05), 說明與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相比, 護理風險評估基礎上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可有效降低患兒并發癥發生幾率, 且家屬對該護理模式滿意度十分滿意,該次研究下,研究組患兒的復位成功率100%與喬邢星[8]在其文獻中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后的復位成功率100%相同,證實此次研究有一定的可行性。
需注意的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在接受手術治療的過程中會表現出以下特點:患兒會因為陌生的治療環境而出現恐懼心理,并以啼哭等方式來表現出不配合治療的現象, 致使影響護理效果,因此,為保障護理風險評估基礎上實施圍手術期護理效果,護理人員應為患兒提供一定的心理疏導,以溫柔的語氣與其進行溝通,并多對其進行鼓勵,為其提供護理服務時可叫患兒乳名,以拉近醫患距離,促使患兒積極面對治療,并可為其營造良好治療環境氛圍,以降低其對簡單治療環境的恐懼感。 另外,家屬協助圍手術期護理工作的開展意義重大, 因此護理人員應做好家屬的宣教工作, 告知其患兒潛在護理風險及應對措施,并要求其協助護理人員完成相關護理操作,由于本次研究時間有限,研究對象選取范圍較窄、選取數量較少,致使此次研究參考價值有一定的局限性,望以后研究可改善這些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 護理風險評估基礎上實施圍手術期護理有利于保障手術預后效果, 且家屬十分認可此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