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菁華
(青島市即墨區動物衛生安全服務中心)
奶牛的生產和繁殖性能的好壞直接關乎奶牛養殖業的經濟效益,而產后疾病已經成為限制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規?;B殖技術的推廣,各大養殖場的技術人員已經著手通過科學有效的保健和疾病預防措施來縮短奶牛的產仔間隔時間、提高繁殖效率和產奶量。本文一方面從分娩前準備、產房管理、產后監護、子宮凈化和卵巢機能恢復5 個方面介紹奶牛產后的護理措施;一方面,從疾病角度介紹如何降低和預防乳房炎、胎衣不下和生產癱瘓3 種常見的產后疾病,以期為奶牛的產后保健和疾病預防提供參考。
第一,在奶牛分娩前15~30天內準備好產房,準備生產和助產工具,如產科繩、產科剪、長臂手套等常用器械,以及碘酊、石蠟油、催產素和補益清宮凈等藥品。第二,根據奶牛管理記錄,在分娩前1 周將奶牛調至產房,安排專業的獸醫在產房定時巡視,出現分娩征兆(明顯的煩躁不安,采食量減少,尾巴會不時打轉、糞尿量少但頻繁時,應及時處理。第三,奶牛以自然分娩為主,產前用0.1%高錳酸鉀溶液對奶牛外陰部進行消毒,再涂抹石蠟油等潤滑劑,若需要助產,切勿生硬、粗暴地牽拉,避免產道拉傷或其他感染[1]。
第一,保證產房溫濕度適宜,溫度為l8~20 ℃,相對濕度為40%~50%。第二,保證產房的清潔度,奶牛調入產房前,鋪好墊草,產后及時清理地面的羊水和污物,每天更換墊草,并清潔地面,定期用生石灰進行產床消毒。第三,奶牛產后需要和犢牛進行分開飼養,并讓犢牛盡早吃上初乳。
第一,奶牛產后1 周內,安排專人和獸醫進行全程監護,記錄奶牛精神狀況、采食量和運動情況,每天2 次檢測體溫。第二,對之前分娩后發生過產后癱瘓或臥地不起等癥狀的奶牛,產后及時補充體液,在水中加入500 g補益清宮凈和500 g紅糖,再加入500 mL速補鈣口服液,給奶牛灌服,每天1 次,連服3 天,也可以適用于體質弱的奶牛。第三,發生產后癱瘓,可以靜脈注射25%葡萄糖1 500 mL、5%葡萄糖酸鈣800 mL、復方氯化鈉1 000 mL、復合維生素B 20 mL、維生素C 40 mL,每天1 次,持續3~6天。
第一,奶牛產后第1天到第3天,主要留意胎衣排出、產道和外陰是否有感染等情況,奶牛胎衣自然排出,則在子宮深部放置2 粒宮健栓劑,用聚維酮碘消毒液對外陰進行消毒[2]。第二,產后第7天到第10天,主要留意惡露排出情況,即觀察惡露是否異?;虼嬖谘装Y。第三,產后定時檢查,第14天檢查子宮分泌物情況(一檢),預防子宮炎,第30天到第35天檢查卵巢機能恢復情況(二檢),若奶牛不發情,可以每天肌內注射3 支氯前列醇鈉(0.2 mg/支),促進奶牛產后發情的恢復。第50天到第60天對一檢、二檢不合格的進行復檢,一般通過誘導而發情的奶牛在產后40~60 天可以進行配種。
第一,對于產后發情不規律的奶牛,可以用黃體酮陰道栓進行治療,連用9天后取出,即可治療奶牛發情不規律。第二,對于產后不發情的奶牛,可以肌內注射3 支氯前列醇鈉(0.2 mg/支),并每天灌服500 g催情促孕散,連用3~5天。第三,對于產后持續發情的奶牛,可以肌內注射3 支促排卵素3號(25 g/支),促進排卵,增強黃體功能。
奶牛的乳腺或乳腺葉間結締組織發炎即為乳房炎,是影響奶牛健康的“第一殺手”,其發病率高,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按其臨床癥狀表現主要包括隱性和臨床型乳房炎兩大類。
2.1.1 臨床癥狀
隱性乳房炎乳房溫度正常,按壓沒有明顯的腫塊,但泌乳的質量和產量有變化,乳汁中體細胞數量明顯增加,pH值偏堿,產奶量下降。臨床型乳房炎奶牛體溫升高、食欲減退,有明顯的炎癥癥狀,即患病乳房出現紅、腫、熱、痛,機能障礙,產奶量明顯下降或停止泌乳,嚴重時奶牛精神沉郁,甚至出現敗血癥而死亡。
2.1.2 防治措施
第一,定期對乳汁進行體細胞檢測,實時監控奶牛泌乳狀況,尤其留意干奶期前3周及產前生乳期(產前會有微量乳汁溢出)奶牛乳房狀況。第二,強化奶牛乳房衛生,擠奶前后均進行清潔和消毒,擠奶后進行藥浴。第三,每天用生石灰對牛床進行消毒,注意保持牛舍的干燥、通風、適量的日照和環境衛生。
奶牛產后不能自然排出胎衣或在一定時間胎衣還滯留在子宮內即為胎衣不下[3]。根據胎衣滯留量的多少主要包括完全胎衣不下和部分胎衣不下兩大類。
2.2.1 臨床癥狀
產后3 天,子宮內仍有胎衣,此時胎衣大多呈灰紅色、有腐敗狀、熟肉樣的胎膜塊。
2.2.2 防治措施
第一,產后對乳房進行按摩或由犢牛吸吮乳頭,刺激奶牛垂體后葉素的分泌和子宮收縮,也可以皮下注射自體初乳30 mL(分娩后2 h內注射),可以促進胎衣排出。若奶牛之前有產后胎衣不下的病史,可以在分娩的同時收集羊水,分娩結束后將收集到的羊水與溫開熱開水混合后給奶牛灌服。第二,保證日糧營養均衡,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E和鈣、磷、硒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奶牛產前2~3周應加強日糧中蛋白質含量,同時適當降低鈣含量,鈣、磷比例由2:1逐漸調整為1:1。第三,對于體質較弱或年齡較大的奶牛,產后肌內注射1 000 萬IU維生素D,加強產后保健工作。
奶牛分娩前后突然出現臥地不起的癥狀即為生產癱瘓,這主要是由于分娩前后奶牛發生急性低血鈣癥而引發的一種嚴重性的代謝性疾病[4]。
2.3.1 臨床癥狀
該病發展迅速,從病發到出現癱瘓時長短,一般不超過12 h。奶牛精神沉郁,輕度不安,食欲銳減或停止采食,瘤胃蠕動音不明顯,反芻次數減少,奶牛鼻鏡干燥,糞便干燥且量少。
2.3.2 防治措施
第一,加強牛舍的日常清潔和消毒工作,保存干燥、通風和環境安靜,減少熱應激或其他外界的刺激。第二,早發現早治療,定時巡視牛群動態和采食量,若發現有生產癱瘓癥狀的奶牛,及時進行藥物治療。第三,對有生產癱瘓病史的奶牛,在產前的2 個月進行停奶,避免由于泌乳而造成母體和胎兒營養不足。停奶后的奶牛也需要調整相應的日糧結構,增加優質干草,減少谷物精料,預防奶牛由于肥胖而出現難產。第四,對有生產癱瘓病史的奶牛,要在分娩前2 周將奶牛調至產房,同時調整日糧結構,通過低鈣高磷的飼喂模式來激活甲狀旁腺機能,促進體內鈣的吸收和代謝,使血液中鈣的含量維持在正常水平,以此來促進奶牛的產后恢復。第五,注意產后飲食溫度,嚴禁冷水或冰水,可以熬制小米粥等易于消化的湯粥類食物進行飼喂,或者灌服溫熱的紅糖水補充體液。

奶牛分娩后,體力消耗大,體液流失多,許多項機能都不能立即恢復,首先是影響消化機能,產后奶牛會疲勞口渴,補充大量體液,飼養人員可以熬制小米粥等易于消化的湯粥類食物進行飼喂,但產后8 h內不宜進食飼料,以免加重胃腸負擔;其次是繁殖性能,需要注意產房溫濕度和清潔度,為奶牛提供一個干凈、溫度適宜的環境;產后奶牛的免疫機能也會下降,因此需要通過人工措施對奶牛產后進行保健護理和疾病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