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建設現代化農業體系是科學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助力農村脫貧致富攻堅任務中的核心要點。由于我國當前農村產業發展層次較低,與國外農業經濟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較大,主要體現在農產品品質以及勞動生產率上,這也為我國農村產業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從當前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現狀出發,分析其中的主要矛盾與不足,并給出若干完善建議,探索現代化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
關鍵詞 農村產業 農村經濟 問題 解決路徑
我國農村經濟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的不斷完善呈現出不斷提升的良好趨勢,但從國家經濟總量的占比來看仍然較小,農村經濟發展相較于城鎮也較為滯后。而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重要推手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可以有效解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活力不足、地方經濟發展緩慢的問題。
一、農業產業體系下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分析
(一)農業產業結構亟須調整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完善發展,農村經濟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盡管也得到了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供求之間的矛盾,造成當前農業經濟遭受著來自國外同類型經濟產品的競爭,導致國內農產品滯銷以至于阻礙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進程。尤其在當前經貿全球一體化環境下,傳統農村產業結構已經無法適應這種經濟形勢與市場需求了,單一薄弱的產業結構更無法令農產品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與此同時,受到市場需求的影響,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幅度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鏈條上一環節中的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增速減緩。
(二)薄弱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在部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由于機械化程度不高,老化嚴重且缺乏及時維護,嚴重影響了當地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另外,一般來說,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多依靠政府部門出資,若專項資金投入時效緩慢,且缺乏調動社會參與進來的激勵機制,都將造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在新型農業的快速發展情形下,農村基礎建設設施也需要圍繞新型農業發展建設來開展,并持續提高農村建設發展的增速。
(三)農業科技創新動力不足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促進農業發展、振興鄉村經濟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也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我國農業科技及創新從整體效果上來看還存在科技含量低、普及率低以及轉化率低的不良局面,盡管我國在科技創新與推廣的體系建設方面投入頗多,但成果轉化與推廣的效果卻顯著不足。究其原因還是在于在農業科技服務于創新過程中,還存在著信息交流不暢通的現象,科技創新的成果也難以與農民實際生產需要相匹配,這都極大地制約了農業經濟的有序發展。加上在科技創新方面,對農業領域的關注度與資金投入遠不及經濟、醫療以及工業行業,這也造成了農村地區技術創新滯后。
(四)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
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環境的限制,使農村產業相較于城市地區來說在融資過程中會遇到更多阻礙,時常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從當前農村地區融資困難的實際分析,首先,由于受到傳統保守理念的影響,農民往往無法合理準確地掌握資金并進行有效利用,他們通常缺乏投資的意愿與理念,使企業融資效果并不理想。其次,農村經濟缺乏對投資資金的吸引力,相較之下活力也略顯不足,進一步導致了農村產業缺乏資金投入。最后,農村土地承包制也限制了融資的靈活度,不利于農業產業的規模擴張與資金流轉,是制約農村產業發展的重大因素之一。
(五)產業及項目缺乏科學規劃
科學合理地選擇適宜地區與發展農業產業項目,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必然之舉。然而在現實情況中,農村產業在項目的選擇上時常出現盲從、不切實際的情形,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受到當地地理位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獲取等實際條件的限制,農業產業難以有效地吸引產業項目及資金投入;其次,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組織能力較弱,在沒有先進的經營經驗與長期發展的眼光的情況下,無法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尤其是在產業項目的選擇上,經常不顧自身經濟情況一味模仿跟風,在項目未經充分的分析論證就匆忙實施,最終導致產能過剩,難以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析
(一)及時掌握市場動態,開展供給側改革
盡管農村經濟在國家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與推動下呈現出大幅提升的態勢,但在產業結構上還存在較多問題與不足。例如,由于缺乏及時的市場信息,導致種植結構不合理,在供需不平衡的環境下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良性可持續發展。因此,有必要加快農村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與優化,農村產業必須將成本管理、相關行業發展動態作為重點關注對象,著重發展第三產業,為農村經濟發展增添新活力。與此同時,基于當前新時期下市場消費需求,要及時對當地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科學合理地協調好經濟作物、糧食作物以及飼料作物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打造強勁的農業競爭力。
(二)加強農村經濟的融資與投資力度
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當地政府部門要增強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主導農村經濟與地方農商行之間的合作,而農商行也要積極配合,適當地放松貸款限制,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還要為農村企業與農村居民提供小額貸款,盤活農村經濟、促進經營范圍和市場占有率的擴大,從根本上緩解農村產業發展融資難題。村級領導干部也要深入到地方群眾中,及時了解與收集信息,將經過科學論證的項目與種植技術大量推廣,提高農民的投資意愿。
(三)優化農村經濟開發模式
發展農村經濟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選擇能與自身優勢如地理條件、基礎產業、當地特色等相結合的產業來重點布局,而不拘泥于某一種產業形式,適合農業則大力發展農業,適合旅游則發展旅游,也可以采用多種產業相結合的結構。在開展前一定要先盤點清楚自有的資源資產,結合市場需求進行嚴謹科學的規劃,最終確立完整的項目規劃。在網絡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還可以結合電子商務積極探索新路徑,通過在線銷售的形式打開農產品銷售的新通道。一是要積極鼓勵與促成專業的合作與交流,開拓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合作層次與領域;二是要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新模式,整合各種資源提高利用效能;三是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依照市場需求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集體經濟,如資源開發、旅游、特色農業等形式。
(四)增強基層領導力,打造專業人才團隊
振興農村經濟必須配備具有大局觀與發展觀的“引路人”,因此,村級領導干部建設至關重要。首選,要將經營理念先進、管理能力強以及懂技術的人才推選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尤其是在部分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且人才匱乏的地區,一定要積極破除傳統的任用機制,盡可能地消除地域、專業以及身份的約束,帶領當地農民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其次,要不斷強化當地村干部的相關培訓與人才儲備,除了學習國家最新扶持政策、經營管理技能外,還要充分學習借鑒具有先進經驗的地區。通過做好基層黨組織建設,培養一批政治素養過硬、思想覺悟高的人才隊伍,壯大黨組織,打造強大的領導力。再次,要構建與村領導及地區經濟發展責任人相關的績效激勵機制,將經濟發展目標完成情況納入相關責任人的業績考核中,積極調動其積極性與創造力。最后,要重點關注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吸引相關領域專業人才回鄉發展,帶領農村居民共同創業創收,引導產業項目及資本下鄉,提升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活力。
三、結語
振興鄉村對于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活力與潛力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地方政府與有關部門要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借助各種信息化技術優勢,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體系,積極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優化融資環境與途徑,以保障農民切身利益為原則,快速促進農村產業的轉型與升級。通過加大資金資源的投入,基于信息化技術,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信息化建設,有效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為鄒城市大束鎮鎮政府)
[作者簡介:趙守銀(1976—),男,山東鄒城人,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
參考文獻
[1] 邢應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探析[J].中國中小企業,2019(08):208-209.
[2] 劉偉.淺談生態經濟要求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發展路徑[J].種子科技,2020,38(16):136-137.
[3] 范和生,唐惠敏.安徽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3(06):41-47.
[4] 董玉春.“綠色發展”理念與我國農村循環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當代經濟,2016(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