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趙丹
【摘要】在器樂表演藝術之中,只有表演者能夠徹底將樂器掌握才可以將音樂藝術完美地表達出來。因此,對學習器樂表演藝術的學生而言,必須在學習之中學會如何掌握樂器。但實際上,在現代器樂表演專業中,大部分學生無法學會如何掌握樂器,反倒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被樂器所掌控,這種情況主要是因學生肌肉與關節過于緊張所導致,促使學生無法通過器樂表演將音樂藝術完美地表達出來。如果在器樂表演專業中應用亞歷山大技術,就能夠通過亞歷山大技術對學生所有不適感起到緩解作用,促使學生掌握器樂表演的正確姿勢,這樣在學生開展器樂表演時就會具備自信心。本文為了進一步剖析亞歷山大技術與器樂表演藝術之間的緊密關聯,先行提出亞歷山大技術發展史與主要作用,繼而分別探析亞歷山大技術在單簧管與鋼琴這兩種器樂表演藝術中的實際應用,旨在為器樂表演藝術專業學生提供相應幫助。
【關鍵詞】亞歷山大技術;器樂表演藝術;應用探析
【中圖分類號】J624.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2-0016-03
【本文著錄格式】李蕊,趙丹. 論亞歷山大技術與器樂表演藝術[J].北方音樂,2020,11(22):16-18.
通常,當學生剛開始接觸器樂表演時,很容易產生緊張、害怕等心理,這種心理會促使學生操作樂器進行器樂表演時,站姿、坐姿以及對樂器的掌握姿勢都會出現一定錯誤,通過亞歷山大技術就可以切實解決這類問題。因亞歷山大技術屬于一種能夠讓身體與心理處于自然狀態下,可以對人體肌肉與關節起到培訓效果,通過培訓降低學生對于器樂表演緊張與害怕等心理,促使其可以在器樂表演中靈活掌握樂器,將樂器在器樂表演中核心價值發揮出來。雖然并不是通過亞歷山大技術就可以全面解決器樂表演學習中所有外部因素,但通過亞歷山大技術可以為器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提供引導效果,使其在學習并掌握樂器時不會因較為常見的外部因素而限制樂器發揮作用,并為器樂表演中音樂藝術的完美體現提供保障。
一、亞歷山大技術發展史與主要作用
(一)起源發展史
亞歷山大技術是由Frederick Matthias Alexander所創,Frederick Matthias Alexander于1869年初出生在澳大利亞溫雅德,從小對戲劇、詩歌以及文學十分感興趣,曾經學習過講演與小提琴,年僅25就成為一名莎士比亞戲劇中職業演員,頻繁出現在新西蘭與澳大利亞戲劇舞臺之中。但在此時,Frederick Matthias Alexander卻發現自身嗓音越發沙啞,在醫院之中詳細檢查之后發現,自身嗓音生理情況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病癥反應,于是Frederick Matthias Alexander便利用三面鏡子,長時間觀察自身呼吸、發聲、身體以及心理等多方面協調情況,最后發現人類在成長發育中,如學習、工作等活動之中,如果經常為了做到標準動作而違反身心自然成長規律,再加上長期積累緊張、害怕等情緒,就容易導致人體產生很多弊端。因此,Frederick Matthias Alexander將自身為例在對自身展開觀察時,創造一套可以緩解并消除人類身體與心理之中的緊迫狀態,并針對身體各項技能展開恢復與調整的體系技術,通過亞歷山大技術完全恢復自身嗓音沙啞的病癥。[1]
(二)主要作用
如今,在器樂表演藝術之中,亞歷山大技術能夠幫助學生更加了解自身身體狀況,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自身如今在器樂表演之中是否存有相關問題,這樣學生便可根據分析結果針對自身問題展開及時處理與改正,從而促使學生在器樂表演藝術之中保持最為準確的個人姿態。當器樂表演學生通過亞歷山大技術明確自身責任與身體情況之后,便可利用自控意識緩解緊張心理,當學生能夠利用自控意識對身體展開掌控時,學生就可以在器樂表演之中發現自己身體動作不標準時,立即對自身動作展開掌控,促使身體在整場器樂表演之中一直處于最佳狀態。當學生通過亞歷山大技術確定自身準確姿態之后,只需要在未來器樂表演之中警示自己,不可以將錯誤姿態與習慣帶入到器樂表演之中,就能在潛移默化間養成良好、準確的器樂表演習慣與標準姿態。[2]
二、亞歷山大技術在單簧管表演藝術中應用探析
(一) 單簧管表演藝術常見問題
單簧管在西洋樂器中屬于木管樂器,又叫黑管。它低音渾厚、中音柔和、高音嘹亮,音質的出眾使它被廣泛運用到各種演奏場合中。它的“出鏡率”如此之高,令人意外的是其演奏方式卻并不復雜。單簧管的演奏者演奏時嘴型呈“yu”狀,含住笛頭的同時上牙需置于笛頭斜面三分之一的位置,而下唇包住下牙要含住哨片面的二分之一,通過掌握牙齒與笛頭、哨片間的壓力,使得口中氣體暢通流入管內,震動哨片而發出聲音。單簧管不像鋼琴或古箏,對演奏者的十指靈活度要求十分之高,甚至不比長笛和小號那樣需要很強的肺活量,故而對于單簧管的演奏,大體上只需要掌握兩項,一個是指法,一個就是吐氣。單簧管的指法技巧需要演奏者十分清晰手指的位置和按壓鍵的頻率,此外,兩手間的配合也會對演奏的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都是在指法上單簧管演奏者容易出現的問題,要加以注意。而對于單簧管的吐音技巧練習,演奏者則需要格外注意舌頭的形態變化。由于在演奏單簧管的時候,演奏者的嘴型和下巴是基本維持不變的,因而,發音的變化要依靠舌頭的技巧來實現。在平常的練習中,演奏者要盡可能保持舌根位置不動,舌前端輕抵哨片的頂端區域,通過舌前端快而輕的伸縮控制來完成吐音[3]。需要注意的是,在做舌頭縮離哨片的動作時要盡可能減少縮回的距離,而舌前端的伸縮速度也要與氣流的運動和手指的變幻保持統一,以保證吐音的精準。
(二) 亞歷山大技術的實際應用
亞歷山大技術的應用是通過肢體的協調來減少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緊張感,因此,單簧管演奏中亞歷山大技術的應用首先要保證一個前提,即演奏者須熟悉正確的指法與自身肢體的關聯。演奏者首先要保持上身端坐,右手拇指抵住下節管,而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則要按壓音節孔,做到將孔蓋嚴(切記不要用力),小指放于B鍵;這時候左手拇指要抵住單簧管后面的上節音孔,其余的手指也對照右手的手指抵住其余的上節音控,需要注意的是,左右手可以上下運動按鍵,但不要隨意交錯。[4]除此之外,演奏者還需注意,演奏時手指的力度不夠,那樣也很容易導致演奏者肌肉緊張的狀況發生。因此,演奏者要確保對于音孔和按鍵的按壓須是指肚而非指尖,且按壓的頻率和幅度都要盡可能的減小,以保證對演奏所需的力度和節奏的把握。演奏時的放松有一部分源自于對于演奏時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與舒適的狀態,而這種狀態主要通過日常刻苦的練習獲得,好的演奏姿勢甚至可以讓按鍵時手指的下落速度精確化。亞歷山大技術的運用結合指法的練習,演奏者可以對自身在演奏時的肢體關聯形成一個記憶模式,使得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能夠同時做到自我感知與自我控制這兩個方面,從而使得單簧管的演奏效果更加完美。
三、亞歷山大技術在鋼琴表演藝術中應用探析
(一)增加學生自我控制能力
在亞歷山大技術之中自我控制屬于關鍵理論之一,簡單來講,就是幫助人們了解自身已經具備卻沒有相關意識的能力,在亞歷山大技術之中將自我控制分成自我感知與做出選擇這兩個部分。據有關研究證明:人類能夠通過感知了解外界與自身可能會受到刺激的相關反應,但實際上大部分人類會對外界刺激感興趣,而忽略掉自身刺激,于是在亞歷山大技術中表明確提出,人類需要在運動之中通過意識對自身所作動作進行觀察,確定自身有哪些動作不夠標準之后,通過自我控制驅使自己做出準確動作。而在鋼琴表演之中,如果表演者忽略自身對于標準動作的感知,就容易在表演之中引發錯誤動作,甚至可能將這種錯誤動作變成習慣,最后鋼琴表演者就會喪失自身具備的平衡性與感知能力,表演者身體也可能因此引發劇烈疼痛與永久性損害。因此,鋼琴表演者一定要學會通過亞歷山大技術具備自我控制能力,就像一位著名鋼琴演奏家所說:“作為一名鋼琴表演家需要像一名芭蕾表演者一樣全面控制自身身體。”而且在器樂表演之中,練琴一直被所有學生與表演者當作一種苦修,大部分學生與器樂表演者在練琴時猶如奴隸一般,如果長時間接受失敗,不僅身體會出現疼痛感,心理也可能產生抑郁心理,尤其是在鋼琴表演之中,太多表演者都會因為沒有掌握準確方式,導致自身在練琴時一直沒有得到明顯進步,最后就會對鋼琴產生厭惡心理。但通過亞歷山大技術之中的自我控制理論就能夠促使鋼琴表演者養成練琴的正確方式與習慣,這樣鋼琴練習效率與進步都會越發明顯,從而促使鋼琴表演者在表演之中發揮出音樂的魅力。[5]
(二)幫助學生感知本體感覺
以上一直在反復強調身體感知的重要性,這其中說到的感知并不是指視覺、味覺、聽覺、觸覺或者是嗅覺,而是指人類在某種運動之中對于自身張力、平衡以及走位的感覺。在亞歷山大技術之中將這種感知稱為本體感覺,在提出本體感覺后又提出人們需要善于自我挖掘、自我發現,主動去采集自身動作所產生的本體感覺,但實際上這種感覺經常被忽略。而鋼琴表演就相當于表演者通過大腦對肌肉、關節以及韌帶等部位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以及處理,再將結果以指令形式下達給肌肉、關節以及韌帶,促使相關部位做出標準動作。由此可知,本體感覺在鋼琴表演之中屬于關鍵部分,只要學生通過亞歷山大技術就可以進一步對本體感覺進行感知,從而在第一時間了解自身在鋼琴表演之中是否做出錯誤動作,并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本體感覺與本體情緒之間密切關聯,在改良學生鋼琴表演中可能出現心理疾病的同時,幫助學生保持身體與心理的健康與平衡。
(三) 促使學生了解身體結構
想要在器樂表演之中具備正確動覺,表演者一定要了解自身身體結構,所謂動覺,是指采集并傳輸人體姿勢與動作的感覺,如某個關節具體位置,在做某些動作時關節如何活動等。如果學生對于自身結構缺乏正確了解,就會在器樂表演之中對身體進行錯誤使用,這樣身體就會出現輕微疼痛或是肌肉拉傷等情況。而在亞歷山大技術之中詳細介紹人體骨骼、肌肉等相關知識,當學生掌握這些身體結構基礎知識之后,就能夠促使學生正確了解自身身體的詳細結構,幫助學生在器樂表演之中靈活度與平衡性更加良好。例如,在鋼琴表演之中,表演者想要保持最為放松、自然的狀態,就一定要確保坐姿時的平衡性,這樣才能發揮出人體基礎功能,當鋼琴表演者對自身結構具備正確了解之后,就可以在鋼琴表演之中做出足夠標準、平衡的表演動作,從而在根本上避免表演者在鋼琴表演之中做出錯誤動作傷害身體結構。因此,在鋼琴表演之中需要合理通過亞歷山大技術來增進表演者對身體結構的了解。[6]
四、結語
綜上所述,如今,在器樂表演藝術之中,亞歷山大技術能夠通過自我感知,促使學生針對個人身體展開精準掌控,當器樂表演學生具備準確意識之后,就可以自行針對自身行為舉止展開全面掌控,幫助學生將身體與心理調整為最佳狀態,大腦與身體可以在器樂表演藝術之中相互配合。如果能夠在器樂表演之中合理應用亞歷山大技術,既可以增加學生器樂表演能力與水平,還可以對學生心理展開最為準確的專業引導,只有這樣,器樂表演者才可以在進行器樂表演之前將自身身體與姿態調整為放松狀態,并在器樂表演之中構建最適合自身進行器樂表演的有效方式,從而在根本上確保器樂表演者表演生涯更加長久的同時,促使器樂表演者能夠在器樂表演之中將音樂藝術完美地表達給廣大觀眾。
參考文獻
[1]閔小敏. 高校鋼琴演奏技術與教學技巧研究——評《指尖的藝術——鋼琴演奏理論與技巧》[J]. 高教探索,2019,000(001):1673—9760.
[2]張鐘文. 鋼琴伴奏的演奏水平及提升研究[J]. 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8,81(04):164—165.
[3]林舒婭.淺談單簧管演奏的基礎訓練[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331+333.
[4]黃小珊.單簧管手指技巧及其教學研究——評《單簧管演奏教程》[J].中國高校科技,2019(12):116.
[5]張雅然. 淺談電腦音樂制作在烏蘭牧騎發展中的運用與影響——以額濟納旗、蘇尼特右旗、新巴爾虎右旗烏蘭牧騎為例[J]. 內蒙古藝術,2018,98(04):38—40.
[6]吳格妮,唐昊亮. 川東竹琴的藝術特色和人文價值——兼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策略[J]. 黃河之聲,2018,000(005):104—105.
作者簡介:李蕊(1985—),女,河北唐山,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