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張倩倩
【摘要】江南民歌以其宛轉悠揚的風格充分體現了江南地區音樂的地域特色,江南民歌的傳承是發揚江南地區音樂文化的重要環節。高校作為知識文化的集散地,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地帶,本文將以江南大學為例闡述江南民歌在高校的傳承工作。
【關鍵詞】江南民歌 ; 蘇南高校;? 活態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2-0031-03
【本文著錄格式】王芳,張倩倩 .江南民歌在蘇南高校的活態傳承——以江南大學為例[J].北方音樂,2020,11(22):31-33.
民歌作為民族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藝術遺產中的瑰寶,是最充分體現民族特色的藝術門類之一。而江南民歌以其獨特的韻味,充分體現了江南水鄉的地方特質,是中國民歌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傳承江南民歌更是江南地區音樂藝術工作者責無旁貸之事。隨著學科建設的不斷推進,高校正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和傳承的重要陣地,各地高校正承擔起地域文化的傳承、研究工作。
一、江南民歌及江南民歌在江南大學的傳承背景
眾所周知,“江南”在人文地理中泛指長江中下游以南,代表著美麗富饒的水鄉景象。江南民歌又稱吳歌,廣泛流傳于太湖流域、浙江、上海等地。大運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江南民歌地處大運河文化帶。2014年6月,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成功申遺,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為《方案》)。《方案》強調:“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以長城、大運河、長征沿線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清晰、影響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為主干,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促進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積極拓展思路、創新方法、完善機制,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設任務,使長城、大運河、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局面初步形成,權責明確、運營高效、監督規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雛形,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成果經驗,為全面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造良好條件。”《方案》精神發出響亮的號召,為發揚大運河文化的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江南民歌作為大運河文化范疇的一部分,傳承和發揚江南民歌正是踐行《方案》精神,發揚中華特色文化的要求。同樣,江南民歌作為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內容之一,它的傳承也將有益于夯實文化建設的基礎,提升文化自信。江南大學教師隊伍積極展開江南民歌在高校的傳承工作,以期能夠為大運河文化的發展貢獻一絲微不足道的力量,形成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成果以供參考。
江南大學坐落于太湖之濱的無錫,無錫地區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音樂文化資源。江南民歌與古代吳歌一脈相承,在地域特色、音樂風格、人文風情等方面離不開江南歷史文化的熏陶。隨著無錫大量古代遺址的發現和文物的出土,遙遠的古代吳歌的相關歷史文化也緩緩揭開神秘面紗。江南民歌是無錫地區的文化瑰寶,在無錫富有江南韻味的歌曲《無錫景》無人不曉,幾乎每個無錫人都能哼上兩句,《太湖美》更是被作為無錫市的市歌,傳唱十分廣泛。
江南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重點高校,具備豐厚的教學和科研資源。自2004年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發布,江南大學音樂學專業為弘揚地方優秀歷史文化并服務于地方社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有計劃地在課程設置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江南特色音樂學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如:江南音樂的歷史與現狀;江南音樂概述與名曲賞析;江南民歌演唱;“江南美”合唱訓練;江南絲竹演奏等。這些課程在深入根植于江南地域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音樂文化的內涵、探索以現代教育技術輔助的“江南音樂”課程教學形式,包括“藝術課堂”在內的多元舞臺呈現、校內外協同教演實踐為基本方式的“江南音樂”課程群教學。教學過程中形成了著作(教材)、相關論文、舞臺演出、指導學生獲獎、藝術課堂、教學基地等成果,這些都為江南民歌在江南大學的傳承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氛圍,打下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二、江南民歌在江南大學的傳承途徑
(一)特色課程教學
要想有效地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來傳承江南民歌,離不開地方高校在教學上的重視,也離不開廣大師生的推廣與傳播。其中,課程設置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江南民歌相關課程而言,江南大學在本科生選修課方面做出了有效的相應的嘗試,開設了本科生選修課《江南民歌演唱》。任課教師在教學中較為注重對學生江南民歌演唱實踐的能力的培養,將許多富有特色的江南民歌融入課堂,所選擇的歌曲大多具有結構簡單、容易上口、地方特色鮮明的特點,如《搭涼棚》《楊柳葉子青》等曲目。其目的是為讓非聲樂專業的同學也能夠完整地演唱,做到既能夠從整體上掌握江南民歌細膩婉轉的韻味,又能夠體會到不同曲目之間的風格差異。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手段,結合演唱實踐,使學生掌握江南民歌的演唱技巧,唱出江南民歌特有的韻味。
除了選修課以外,在聲樂專業的必修課中也適當融入了江南民歌。對于各地民歌的了解和演唱原本就是聲樂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而從全國各地考入江南大學音樂學專業的學生,會很自然地在學習生涯中受到無錫當地江南音樂文化的熏陶,適當地增加具有藝術性和專業性的江南民歌曲目來演唱,無論是對于江南民歌的傳承還是對于學生日后的發展都頗具意義。
(二)師資科研隊伍建設
課程設置的順利展開,需要建立在具備一定師資力量的基礎之上,教師本身也應該加大學習深度和廣度,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在江南民歌的傳承工作進行中,教師應始終秉持著以傳承傳統文化、弘揚地域文化為己任的態度,先要從自身出發,做到深入其中、深諳其道,然后才能利用各種途徑將所學精髓傳遞給廣大學子,普及給更多江南民歌的潛在受眾,真正促進江南民歌的發展。
江南大學在“江南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們積極投身于江南地域音樂文化相關的科研工作,由此衍生了許多科研課題,如: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吳地樂舞的歷史流變與當代價值研究”“文化傳播視野下近現代吳地民間音樂社團研究一以無錫‘天韻社為例”“蘇南民間小調與錫劇的共生發展研究”“江南地區民俗藝術的傳承與開發研究以蘇州地區‘勝浦三寶為例”;省社科項目“江南民歌與錫劇的唱演共生研究”“吳歌在大運河江蘇段沿線的高校活態傳承研究”等。依托以上項目,江南大學音樂系對江南民歌的歷史發展、流傳演變及其與相關藝術門類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闡釋。
除科研項目以外,江南民歌的相關專著、論文的數量也在教師們的努力下不斷增加,如《從錫劇曲調看江南民歌的傳承與嬗變特征》《論地域文化對江南民歌與錫劇的影響》《江南民歌與錫劇的共生文化》《江南民歌與錫劇的共生研究——小調《孟姜女》在錫劇中的借鑒與運用》《論江南民歌演唱中的語言與音樂特點》《傳情達意的《繡荷包》——從無錫民歌《繡荷包》看江南民歌的演唱》等,其中許多論文在幾年內被頻頻引用,為豐富江南民歌在學術界的資源貢獻了力量。
(三)師生校內外藝術實踐
增強江南民歌相關的藝術實踐鍛煉是傳承和弘揚江南民歌的必然要求,也是對師生階段性學習成果的檢驗和展示。近年來,江南大學音樂系教師在這方面做出了許多嘗試,成立了“江南美合唱團”“江南音樂創作室”等教學實驗團體;指導部分優秀學生參加了省市音樂賽事,舉辦個人獨唱、獨奏音樂會;展開了一系列的主題講座、音樂會、藝術課堂等推廣活動等。
“江南音樂創作室”的師生們利用現存民間音樂資源,經過采風及田野考察提煉江南民間音樂的音樂特征,創作出了許多清新優雅的新江南民歌,如《太湖美人》《江南的雨》《江南的風》《最戀是故鄉》等;其中,作品《茉莉花開的地方》榮獲中國音協2008年度歌曲“晨鐘獎”、第五屆無錫市“五個一工程”優秀歌曲獎;作品《江南的春天》獲第五屆江蘇省五個一工程”優秀歌曲獎等。自2008年江南大學“江南美合唱團”成立起,通過多年的訓練與探索合唱團在音色的把控和作品的表現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逐漸積累出了一套獨特的江南風格合唱的訓練方法,演唱了如《太湖美》《情在江南》《新無錫景》等一批江南民歌合唱曲。
除此之外,我校教師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展開了一系列江南民歌相關的藝術實踐,廣泛有效地傳播了江南民歌,包括開展校內外講座、舉辦相關主題音樂會、借助藝術課堂(講解與現場表演相結合的音樂會形式)的推展等方式。如《蘇韻流芳》選取江蘇民歌曲目,以現場講解和表演的方式、達成熏陶的過程以形成共情,提升聽眾對江南民歌的興趣和喜愛;《樂吟江南——古詩詞歌曲賞析》以聽眾熟悉的古詩詞為切入點,通過精彩的演唱,再結合通俗易懂的講解,既生動又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廣大學子的注意,無形之中有力地普及了江南民歌。
我校教師立足于地域特色,結合高校多學科滋養的有利因素,探尋江南民歌的歷史源流與傳承發展。通過各項活動的展開,多角度、全方位的引領師生走進江南民歌的藝術世界,并了解其形成、傳播、發展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方言傳統及音樂語匯等文化特征。通過演唱、聆聽、解析、表演、互動等多種方式的結合,注重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辨相結合,為廣大師生提供了高水平的藝術展演,創設了高水準的藝術講堂。
對江南民歌的傳承不應僅限于師生之間的傳授,也應不僅限于傳統曲目的演唱,應該鼓勵創新、擴大宣揚,做到與時俱進,有方式、有方法的活態傳承。江南民歌在江南大學的傳承工作中,立足于江南大學“江南音樂”課程群的教學改革和創新實踐,受到了校方以及社會的支持幫助,發揮教師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江南大學音樂系師生在無錫大劇院、江南大學相關舞臺表演的場次逐年增多,將演出和講座活動輻射至校外,走進社會和其他高校。學生對江南民歌的表演水平、能力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好評。
三、江南民歌在高校傳承的意義
(一)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大學生民族文化素養
高校中的學子來自于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來到高校求學的學生們往往要在當地生活數年。對于江南地區的高校學子來說,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能夠欣賞高水平的江南民歌音樂會,既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又拓展了音樂視野。通過課程設置、展開講座等途徑學習或了解江南民歌,可以促進學生感受江南地區民歌的特點,透過歌曲的背景、風俗、典故等了解江南文化,了解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人文風情,通過高雅藝術的熏陶提升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通過對江南民歌課程的開展以及相關藝術實踐的鍛煉,有助于改善音樂專業學生知識結構“西方化”“本土性”缺失的現狀。
(二)提升大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培養潛在觀眾群體
受社會環境和大眾媒體的影響,高校學生中大的多數群體往往對高雅藝術的審美能力相對較弱。筆者認為,要想提高大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需要從更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方面著手。以江南大學的學生為例,在無錫的生活中會受到江南民歌的耳濡目染,但僅局限于幾首歌曲,且對其中的歌曲背景等內涵知識并不了解。這就需要一些講座、藝術課堂等活動的展開,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歌曲,提升他們對江南民歌的審美鑒賞能力,從而培養出江南民歌的潛在觀眾群體。
(三)提升大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保護意識
高校作為知識文化的集散地,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地帶,大學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群體。大學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大學音樂專業課程計劃中設置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系列課程的意義,在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藝術意識、深入理解中國傳統音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辦江南民歌音樂會、講座等活動的意義,在于表現和傳遞優秀的傳統江南民歌藝術,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保護意識。這既是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許恩 徐紅艷.論優秀地域文化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探索,2015.11.
[2]王紅霞.地域文化融入高校音樂學初探——以江南大學“江南音樂”課程為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2.04.
[3]黃曉敏.江南民歌在蘇南高等院校中的傳承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8.
[4]周子翔 陳湘輝.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以鳳陽民歌為例[J].銅陵學院學報,2017(02).
[5]王芳 傳情達意的《繡荷包》——從無錫民歌《繡荷包》看江南民歌的演唱[J].音樂探索,2009(4):44.
作者簡介:王芳(1974—),江南大學人文學院音樂系,教授,研究方向:民歌演唱與教學;張倩倩(1991—),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