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文社科學術專著同行評議與文獻計量評價的實證比較

2020-12-15 10:55:14袁曦臨沈宸
圖書與情報 2020年5期

袁曦臨 沈宸

摘 ? 要:人文社科領域學術專著質量評價的既有方法主要為基于同行評議的定性評價與基于文獻計量的定量評價,但是兩種性質不同的評價方法所產生的評價結果是否存在差異值得關注和探討。文章以人文社科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學科為對象,對五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的獲獎圖書進行引文分析,并將獲獎圖書被引情況與同期同研究領域圖書進行比較,探討定性評價結果與文獻定量評價的相關性;研究表明,同行評議結果與文獻計量分析結果具有顯著相關性,同行評議評選出的人文學科專著的學術影響力明顯高于同期同學科領域專著,且這一差距隨著時間發展日益擴大。研究結果為確立合理和有效的人文學科學術專著質量評價體系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學術專著;質量評價;文獻計量;同行評議

中圖分類號:G252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0078

Abstract Peer review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are two main methods used for evaluation of academic monographs in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u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using two different evaluation methods should be concerned and discussed. Focus on the Chinese History monograph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itations of prize-winning works of Guo Moruo Priz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ompares the citations of the winning books with the other works in the same subject field in the same perio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evaluation methods of academic monographs and found that the results of peer review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result of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academic monographs selected by peer review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monographs in the same period.

Key words academic monograph; quality evaluati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peer review

1 ? 問題提出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隨后國務院又印發了《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建立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然而,“破四唯”之后,要采用何種方法來評價學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判斷上。眾所周知,以人類精神世界和人類社會作為研究對象的人文社會科學,存在著價值判斷的間接性與語境性、研究內容的民族性和本土性,以及研究結果的不可重復性等不同于“科學”的特質;這些特質造成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質量評價的困難。目前應用于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專著評價的兩種基本評價方法——同行評議和文獻計量方法,分別對應于內容評價和形式評價,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原因在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主觀評價無法全然排除受到學術門派、學術偏好、人情關系以及當下社會語境和意識形態的影響;而計量方法雖貌似客觀公允,但畢竟是一種從研究成果的外在形式進行分析判斷的方法。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涉及價值判斷、歷史判斷和道德判斷問題,僅憑文獻計量指標,能否對這些研究成果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最為重視的學術專著的內容質量給出實質性評價存疑。

如何找到相對公正、合理、有效的學術專著評價方法,是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特別是學術專著評價的突出問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厘清同行評議和計量分析這兩種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這兩種方法在評價同一對象的過程是否存在差異,如果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又表現在哪些方面?有鑒于此,本研究擬從人文社科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學科的專著入手,從同行評議和文獻計量分析兩個角度對專著質量評價的異同進行比較。

2 ? 文獻回顧

學術專著是對某一學科、領域、專題進行較為集中、系統、全面、深入論述的著作[1]。由于人文社科學術專著所論述的內容相比自然科學來說,具有內在的廣泛性、復雜性和社會性[2],因此在人文社科領域中,學術專著是一種比期刊論文更具優勢的文獻類型[3]。相較于已經相對成熟的期刊評價體系,目前學界尚未形成完善的學術專著質量評價標準,對于人文社會科學圖書評價的研究仍處于摸索階段。現有的人文學科學術專著評價方式主要包括書評、同行評議、圖書被引等,其中同行評議是較為主流的評價方法。

同行評議是學術同行專家借助長期以來積累形成的專業知識和認知結構,完成觀念性建構并評價的過程,顯示了在評價活動中評價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4]。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人文社會科學類研究成果評價經歷了從較為單一的同行評議到同行評議與文獻計量分析相互補充的綜合評價演化過程,文獻計量方法可以提供組織性、結構性較強的描述數據,通過對圖書的被引量化分析體現著者的研究成果被他人認可、利用的程度及效度,反映該書籍的學術價值及著者的學術影響力[5]。

關于人文學科學術專著的評價標準應當如何建立,如何平衡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之間關系的討論一直存在。2009年借助CSSCI,蘇新寧[6]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進行了引用分析,制定了最有學術影響力圖書的入選標準,并在2011年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中公布出人文社會科學21個學科的具有較大學術影響的3140種圖書。2010年任全娥[7]設計了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中論文成果、研究報告成果與著作成果的評價指標體系。同年,葉繼元[8]建立了形式評價、內容評價和效用評價的“三位一體”全評價體系框架,指出了當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評價的主要瓶頸問題是工作量大、內容評價費時費力、學術圖書的非定量化、非公式化特征以及非共識性特征。2016年張艷麗[5]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應用性研究成果皮書的內容評價為案例,對皮書的評價指標、評價方法進行分析。2018年張艷麗[2]又從核心性指標、基礎性指標、結果性指標三個角度構建了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圖書評價指標。2019年王偉和楊建林[9]從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的10個維度出發,構建了外譯圖書評價體系。近年來國際上對于學術專著評價的研究熱度仍在增長。國外圖書評價的主要形式是書評,替代計量學作為新興的計量指標,也逐步被應用到學術專著學術影響力的評價中,BookMetrix等基于替代計量學的學術圖書評價工具被開發出來。

綜上所述,目前關于人文學科學術專著質量評價的研究集中于評價體系的建立和評價指標的設計,而對以文獻計量為代表的定量評價和以同行評議為代表的定性評價之間的關系則討論不深。然而,在無法明確專家主觀評價結果和文獻計量客觀評價結果是否存在一致性的情況下,其實很難作出如何在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專著評價中,將專家評價和計量評價這兩者進行整合或取舍,進而討論人文社科學術專著質量評價標準的問題。

3 ? 研究設計

3.1 ? ?研究對象

為驗證在人文學科中通過文獻計量分析得出的學術專著評價結果與同行專家評價結果之間是否存在一致性,本文選取歷史學學術專著展開調查。史學是人類知識體系最古老的分支之一。伊曼紐爾·沃勒斯坦[10]在《開放社會科學》一書中詳細闡述了現代社會科學完成制度化的過程,最終形成了一個三分格局:一端是數學和各門實驗自然科學;另一端則是人文科學尤其是哲學、文學、藝術;介于這兩者之間的是社會科學。用沃勒斯坦的話說,“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合演了一首四重奏,它們從19世紀中葉直到1945年逐漸成為大學里的一些正式學科”,并共同構筑了一個可以“社會科學”命名的制度化的知識領域。現代史學之所以被看作社會科學范疇,原因在于其主要研究方法遵循了經驗科學的原則,即從歷史事件或現象中概括、總結并歸納出歷史過程的規律性,進而做出預測和驗證,因此現代史學屬于經驗科學。而中國傳統學術不分科,于兩漢時期逐漸形成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至清代編撰《四庫全書》時已成為中國傳統學術之定式。傳統史學以歷史敘事為主要話語形態,史部主要以紀傳、編年、紀事這三種形式記錄我國古代漫長浩瀚的歷史,尤其重視治國治世之理念以及朝代更迭之教訓。

歷史學到底屬于社會科學還是人文學科,學界向有爭議。歷史學在美國的學科設置中多放在社會科學的門下,在中國則列入人文學科領域。盡管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較大的區別,但有一點是共識,即實證主義已成為史學的主流,歷史學的宗旨不僅在于記錄過去,更在乎探究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歷史學是建立在探究基礎上的近代知識形態[11]。事實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數據代碼表》對于學科的分類中就包含了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學類,說明我國學界對于歷史學的學科定位是介于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結合中國的傳統與現實,可以認為歷史學是一門兼具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兩者特征,是人文社科領域中最具有標識意義的學科[12],以此為研究對象來討論人文社會科學的成果評價問題,更具普遍性意義。

199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支持下,設立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該獎具有較高的學術認可地位。其獲獎作品主要是通過同行專家對中國歷史學研究優秀學術專著進行內容審讀后評選出的,能夠比較充分的呈現同行評議這一評價方法在學術專著評價方面的結果。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的評獎范圍是中國歷史研究領域的學術專著。迄今為止共舉辦了五屆,出版年限分別為1988-1992年、1993-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7年,獲獎圖書共計為147部,其頒獎年份分別為2000年、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8年,頒獎年份要稍晚于出版年份。

本文以五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的獲獎圖書作為研究對象,調查獲獎圖書被引情況,以及其與同時期出版圖書在被引情況上的異同,分析獲獎圖書是否比同時期歷史學專著更具有學術影響力,以此判斷同行專家主觀評價和文獻計量客觀評價結果之間是否具有一致性。其中,對于多個版本的獲獎圖書,本文選取獲獎名單上指定出版社出版的最早版本來進行調查;對于同時期中國歷史學領域的專著,以在每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規定出版期限內中圖分類號為“K2 中國史”檢索到的學術圖書為準。

3.2 ? ?研究方法

學術圖書評價之所以成為困擾學界與出版界的難題,原因之一是缺乏廣泛收錄學術圖書評價信息的數據庫。由于學術圖書的引用往往時間周期較長,從出版到被引用,再到引用圖書出版及數據被最終統計需要經歷一段較長的時間,且作者在撰寫學術圖書過程中“用而不引”現象較多,數據獲取不易。2017年南京大學發布了“中文學術圖書引文索引”(Chinese Book Citation Index,CBKCITM),收錄了1992年以來中國大陸出版的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原創學術專著21個學科5000余種,但從目前的使用來看,收入專著數據較少,以人文社科領域中學術出版數量較多的歷史學科來說,僅有345部,尚不具有學術評價功能。相比之下,超星的讀秀技術有限公司2011年即發布了“讀秀圖書引用情況報告”;目前超星電子圖書是國內最大的以圖書為主的數字圖書館,超星中文發現系統可以整合超星電子圖書及CNKI、萬方和維普數據庫檢索,提供圖書和期刊上的全部引用文獻。

因此,本研究選用超星中文發現系統作為數據采集工具,獲取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獲獎作品的相關引文信息,為了實現獲獎圖書與同時期出版的歷史學專著的比較,將分析指標分為2個維度:

(1)獲獎專著的被引及引用情況分布:包括獲獎圖書的被引總量、引證期刊總量、引證圖書總量、年被引頻次、年引證期刊量、年引證圖書量、被引峰值年。

(2)獲獎專著與同期出版專著被引情況比較:評獎期間中國歷史學研究領域獲獎圖書的平均被引頻次,與評獎期間所有中國歷史學研究領域專著的平均被引頻次。

4 ? 結果分析

4.1 ? ?獲獎專著的被引情況分布

4.1.1 ? 被引頻次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得出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五屆獲獎圖書年被引頻次總量的變化情況(見圖1)。由圖可知,五屆獲獎圖書的總被引頻次自1988年獎項成立開始至2009年基本呈線性上升趨勢,2004年開始上升幅度變大,2009年總被引頻次達到第一次峰值。2009年后獲獎圖書的總被引頻次在短暫下降之后又迅速回升,并在2012年達到第二次峰值,2014年之后呈急速下降的趨勢。依據歷時法觀察,從被引總頻次看學界對于獲獎圖書的關注度是逐屆下降的,第一屆的影響遠甚于之后的四屆。且就數據的表現來看,歷史學著作的被引周期比較長,以1988年的第一屆為例,其被引頻次總量的高峰出現在2008年,時間跨度達到20年。

進一步將引證文獻類型分為圖書和期刊等不同類型,由此得出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五屆獲獎圖書的引證圖書與引證期刊總量所占比重情況(見圖2)。

可以發現,除第一屆獲獎圖書以外,其他四屆獲獎圖書的引證期刊總量所占比重都超過引證圖書總量,且距今越近兩者相差越大。這一現象一方面反映了學術環境的變化,學術期刊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影響正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一個現象,從長時段上看,學術著作仍可能贏回其影響力,這一點比較清楚的體現在第一屆獲獎圖書的引用情況中,其引證圖書總量的比重要遠遠超過引證期刊。

如果將獲獎圖書的引證期刊量和引證圖書量以時間序列排列可以得出其變化趨勢(見圖3)。

從變化趨勢可以看出,獲獎圖書的年引證期刊總量在2005年以前呈緩慢上升趨勢,上升幅度至2005年開始加大,直至2011年達到峰值,2011年之后獲獎圖書的引證期刊總量呈大幅波動的下降趨勢。獲獎圖書的引證期刊總量與引證圖書總量以2007年為界,在2007年之前,引證圖書總量較引證期刊總量高,而在2007年之后引證期刊總量超過了引證圖書總量。

4.1.2 ? 被引峰值分析

被引峰值年指將文獻出版年視為0年,在一定期限之內被引頻次最大的年份。論著被引的次數可能會在某些年份達到最大值,即之前與之后年份的被引量都明顯低于這一年,稱之為“被引峰值”。一本論著在其被引曲線中可能會出現兩種高峰值,一種是“被引峰值”,即“全局頂峰”,是論著出版以來達到年度最高被引數量的時刻,標志著論著擴散的速度達到最大值,之后每年的被引數量開始衰退;另一種是“局部高峰”,即年度引文數量僅在某一時間段內表現出峰值,而其他時段內可能存在另外的峰值。

鑒于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前四屆獲獎圖書已基本完成了一個被引周期,故本文以第一種高峰值作為分析要素。一般認為科技論文的被引峰值年通常為1-2年[13],張磊[14]認為,中國史研究在我國歷史學中占主導地位,從文獻半衰期的測量來看,我國歷史學研究(2003-2012)的老化速度慢,平均被引半衰期接近10年。本研究的調查結果與張磊的研究基本一致。對歷史學科五屆獲獎圖書在1988-2019年期間的平均被引峰值年進行研究,得到其分布情況(見圖4)。

其中,第五屆獲獎圖書(2011-2017年)由于出版時間較近,尚未達到歷史學的文獻半衰期,因此其被引峰值尚不能確定。第四屆獲獎圖書的被引峰值平均出現在4年后,第三屆獲獎圖書的被引峰值平均出現在6年后,第二屆獲獎圖書的被引峰值平均出現在9年后,第一屆獲獎圖書的被引峰值甚至平均出現在19年后。方紅玲[15]認為,引用半衰期越長,被引峰值來得越晚,總體而言人文學科的引用半衰期較自然學科長,其被引峰值也出現的更晚。但從史學領域這五屆郭沫若獎獲獎圖書的被引總體趨勢上看,中國史領域的研究進程似乎正在加快,其半衰期也在縮短。

4.2 ? ?獲獎作品與同期歷史學專著的被引情況比較

比較獲獎圖書與同時期中國史學領域圖書被引情況,對比這五屆郭沫若獎獲獎圖書平均被引頻次及同期圖書平均被引頻次(見表1),其中獲獎圖書平均被引頻次以(均值±標準差)的形式表示:

學術專著的被引頻次反映該文獻被其他文獻引用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專著在該領域內的學術影響力,從表1中可知,前三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獲獎圖書的平均被引頻次都明顯高于同時期中國史領域出版圖書,兩者之間差距隨著年代靠近逐漸縮小,并在第四屆同期圖書被引頻次以極小差距反超了獲獎圖書平均被引頻次。第五屆獲獎圖書由于出版年代較近,其被引頻次較低,但獲獎圖書的被引頻次仍較同期圖書高。由此可見,根據同行評議評選出的獲獎圖書的學術影響力對比同期其他圖書來說確實位于一個較高水平,且隨著時間發展這一優勢逐漸凸顯出來。

根據調查結果,將五屆獲獎圖書平均被引頻次及同期圖書平均被引頻次繪圖比較(見圖5)。

從圖5可知,人文社科學術專著內容的學術價值需要時間才能被發現,歷史學研究理論和觀點的影響力周期相對較長,需要相當長時間之后才能在研究領域內發揮出本身的學術影響力。在中國歷史學研究領域,年代越遠,學術專著之間學術影響力的差距越大。年代越遠的獲獎圖書在同期圖書中的影響力越大,而年代越近的獲獎圖書由于其學術價值尚未完全凸顯,在相關領域發揮影響力的水平與同期其他圖書相比并沒有體現出壓倒性的優勢。

在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獲獎圖書與同期中國歷史學專著被引情況的對比中可以發現:同行評議評選出的學術專著的學術影響明顯高于同期的同學科的其他專著。五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的頒獎年代分別為2000年、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8年,而在這一時間評選出的獲獎圖書被引頻次仍未達到峰值,根據統計結果,頒獎年份平均早于獲獎圖書的被引峰值出現年份之前5年,由此可見,同行專家基于對某一學科領域內學術專著的內容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該專著的學術潛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預測到了其在今后的學科中可能發揮的學術影響力。另一方面,也驗證了文獻計量的定量評價結果與同行評議定性評價結果是相符的。

5 ? 結論

根據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五屆獲獎圖書的被引情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對于歷史學科學術專著的評價而言,文獻計量指標仍然是適用的,它不僅僅是一個定量指標,也是一種包涵定性含義的指標,引文同樣反映了學術同行的主觀判斷:“有用”或“有幫助”。引文能夠“把全部科學論文編織成一個統一的網系”,在大多數情況下,“引文是學者付給同行的硬幣工資”[16]。盡管人文社會科學有其異于自然科學的特殊性,但從長時段來看,文獻計量評價被證明與同行評議的結論是一致的。

(2)中國歷史學領域學術專著的引證期刊量略高于引證圖書量,期刊引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與社會轟動效應和即時性等時代語境特征有關。對于人文社會科學而言,歷史評價和社會評價才是學術研究成果的終極評價,需要在更廣闊的時間與空間范疇內對其進行深度審視。因此,一本學術專著如果被圖書引用,其重要性要高于期刊引用。

(3)同行評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中國史領域同行專家基于學術專著內容的主觀評價要早于被引峰值的出現時間。從文獻計量分析結果來看,優秀學術專著的學術影響力明顯超越同期同領域其他專著。人文社會科學是以人、人化的自然和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其研究成果無法通過實驗重復驗證,從某種意義上說只能通過時間和歷史的檢驗。因此其學術價值常常不是即時性顯現,有時甚至是相當滯后的。

6 ? 結語

人文學科學術專著是學者長期研究結果的集成,凝聚了該研究領域知識理論的結晶。本研究對人文學科學術專著質量評價中的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選取以同行評議為主要評選方式的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的獲獎圖書作為研究對象,對這五屆獲獎圖書進行引文分析,將獲獎圖書與同期同一研究領域圖書的被引情況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同行評議評選出的學術專著的學術影響力明顯高于同期同學科其他專著,且這一結論與基于文獻計量的定量評價結果具有一致性。

葉繼元教授[8]在2010年創立的全評價體系中對于人文學科評價方法中的三個概念組合,即形式評價、內容評價和效用評價做出了定義。其中形式評價是“評價主體對評價客體內含知識的外部特征的評價”,內容評價則是對“本身特征的評價”,而效用評價是對“實際作用、價值的驗證或最終評價”。基于同行評議的定性評價是根據學術專著內容,即內含知識的本質特征對其進行評價,屬于內容評價。而基于文獻計量的定量評價方法主要是針對學術專著被引情況等內含知識的外部特征等的評價,雖然屬于形式評價,但從長時段來看,基于文獻計量的定量評價不僅是內容評價的基礎,也可以作為效用評價的有效參照,可以對同行評議評價結果進行驗證。

故本研究認為基于長時段的文獻計量評價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而言是可行的,可以作為內容評價及效用評價的基礎和參照予以使用。本研究為確立人文學科學術專著質量評價體系提供了參考,為解決在人文學科學術專著評價體系中平衡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有意義的觀察視角。

參考文獻:

[1] ?葉繼元.學術圖書、學術著作、學術專著概念辨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1):21-29.

[2] ?張艷麗.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圖書評價指標構建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8(11):70-73.

[3] ?姜春林.國外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評價研究進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2):228-235.

[4] ?王蘭敬,葉繼元.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圖書評價的瓶頸因素及對策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4(6):82-87.

[5] ?張艷麗,蔡繼輝.學術圖書評價實證研究——以應用性研究成果皮書內容評價為例[J].出版廣角,2016(14):36-38.

[6] ?蘇新寧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7] ?任全娥.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1.

[8] ?葉繼元.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探討[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0,47(1):97-110,160.

[9] ?王偉,楊建林.人文社會科學外譯圖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9,63(4):61-69.

[10] ?(美)沃勒斯坦等.劉峰,譯.開放社會科學[M].北京:三聯書店,1997:3-97.

[11] ?葉文憲.歷史學是科學還是人文——科學主義批判[J].探索與爭鳴,2007(5):21-25.

[12] ?袁曦臨.學科的迷思[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183.

[13] ?PRICE D.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M]. Columbia Uinversity,1963.

[14] ?張磊.基于CNKI數據的歷史學學科半衰期探究[J].圖書與情報,2015(2):91-98.

[15] ?方紅玲.我國科技期刊論文被引量和下載量峰值年代——多學科比較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708-710.

[16] ?(美)尤金·加菲爾德.侯漢清,譯.引文索引法的理論及應用[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袁曦臨,女,東南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博士;沈宸,女,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99re在线免费视频| 成人日韩视频| 久综合日韩|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色综合成人|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欧美一区精品|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欧美在线导航|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婷婷|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另类色| 91激情视频| 亚洲成年人片|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av色爱 天堂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人在线| 日韩毛片视频| 不卡无码网|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igao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综合九九|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免费毛片在线| 高h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专区|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欧美成人区| 91免费在线看|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欧美91| 成人日韩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