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彤 湯偉莉
【摘要】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社交媒體在人們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其生活、心理產生巨大壓力,社交依賴便是一種表現。針對此問題現象,本文將從行為表現方面明確社交依賴概念,從技術、心理分析人們使用社交媒體的內在動機,進而對社交依賴進行原因探析,旨在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交媒體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恰當地利用社交媒體實現社會價值。
【關鍵詞】社交媒體;社交依賴;心理探析
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手機已與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手機意味著“連接”,是信息時代每個人的有力工具。但當我們通過網絡與他人在虛擬社會中建立關系并沉溺其中時,社交依賴便會產生。所謂“社交依賴”,即用戶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通過社交媒體來獲取生理、心理上的滿足,更青睞于在網絡上表達自己,一旦長時間內看不到手機,便會產生焦慮、急躁的情緒。隨著我國手機網民的數量逐漸增多,社交依賴現象愈發明顯,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因為年齡和心理原因,社交依賴問題更為嚴重。
一、社交依賴表現
(一)安全感的需要
在各類新媒體不斷發展的環境下,人類社會與社交媒體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人難以逃脫對社交媒體的依賴。起床第一件事是找手機,睡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機,在一天的時間里,我們吃飯、坐車、排隊、上廁所,都會習慣性的拿出手機看幾眼,確保自己沒有錯過重要信息,會一遍又一遍的打開QQ、微信等社交軟件,這些行為來自于我們對安全感的需求。人是一種群居動物,當我們一個人獨處時,孤獨感很容易產生,這個時候便會尋求與他人的連接,確保還在與這個世界相通,網絡社交便是其連接的橋梁,使人們從中獲得安全感。
(二)現實與網絡的差異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在網絡上侃侃而談的社交達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是口拙木訥的內向者。因為網絡的虛擬性會重新塑造用戶形象,用戶的頭像、個性簽名、朋友圈都會反映出其愛好、性格等,完美的形象塑造使用戶更愿意在網絡上表達自己。根據調查發現,大部分情侶在網絡中的相處語言比在現實生活中更親昵,因為網絡中溝通以文字為主,一些詞語在輸入過程中可以經過思考和修飾,并且表情包的使用會使網絡聊天更加親切,但一旦回到現實生活中,一些話便不會輕易說出口,雙方則會產生落差感。在現實生活中,網戀奔現失敗的案例不在少數,這是由于在社交網絡上的自己與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三)陪伴的工具
社交依賴還表現在社交媒體成為人們的陪伴工具,即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時間沉迷在網絡中,甚至拿起手機便會造成學習或者工作的拖延?,F在流行的大部分的APP都具有社交的功能,例如微博、微信、短視頻,都會留下數據痕跡,使社交范圍不斷擴大。當我們通過社交媒體與某個人建立親密聯系,而這種親密聯系需要手機來維持,這時的手機便成為了一種陪伴工具,這在異地戀中表現尤為明顯。除此之外,社交媒體的娛樂內容也會使用戶花費大量時間沉溺其中,現實生活中,當我們感到無聊或者孤獨時,便會打開手機進行聊天、刷朋友圈、看視頻,這種情況下,社交媒體儼然發展成為“陪伴工具”,使用戶逐漸形成社交依賴。
二、社交依賴原因
(一)技術原因
社交依賴現象是主觀與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不斷更迭等客觀因素均是大眾產生社交依賴的前提。Web3.0時代下,網絡具有多向互動、信息傳播迅速等特點,各大社交軟件開發公司時刻關注用戶需求和使用體驗,不斷進行軟件更新,旨在吸引更多關注。QQ版本平均每個月更新一次,微信官方在廣大網友的倡議下終于允許用戶進行微信號的更改,且新推出的“拍一拍”功能迅速吸引大眾眼球。社交軟件的不斷更新使用戶產生更多興趣,更具有黏性,與此同時,軟件開發者通過后臺數據更加了解用戶,這樣的雙向交流使大眾更易產生社交依賴。
(二)心理原因
1.使用與滿足
1974年,卡茨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主張站在受眾的立場上,分析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和獲得的需求滿足。1981年,溫達爾在此基礎上提出“使用與效果”模式,呼吁將效果研究和使用與滿足研究結合在一起,溫達爾發現人們越是渴望從媒體那里獲得滿足或是認為他們獲得了滿足,他們就越會依賴這個媒體。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群體來說,都可以通過社交軟件來獲得滿足,用戶在社交媒體中,核心是對社會關系的需求,即在網絡中發展自己的社會關系,維持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社交媒體是一種“個人展示”+“多重關聯”的傳播模式,通過在網絡中進行自我形象塑造,獲得與他人交流,確保自我在現實社會中的存在價值。人們對關系層面的需求一直存在,而現階段的社交媒體提供了更為便捷、快速的與他人進行聯系的平臺,人們對社交媒體的依賴性也逐漸加強。
2.自我確認
“自我確認”的說法由麥奎爾等人提出,隨后他又從認知和情感的需求出發,提出人們無論使用哪一種媒介,媒介行為背后的目的反映的就是人通過旁觀別人的狀態、思想、價值觀等,作為正面激勵或反面警示,來進行自我判斷和確認。如今的社交媒體提供了自我參照的平臺,且在QQ、微信這種強連接的社交平臺中,任何關于用戶自我狀態的表露都會引發周圍人的對比、參考,這種心理來源于人們對自我確認的渴望。為了達到更加充分、準確、全面的認識自我,用戶便會多次訪問這些社交媒體,從而形成社交依賴。
除瀏覽別人發文內容進行自我確認外,自己在社交媒體進行分享生活也屬于一種自我確認的心理。根據問卷調查顯示,87.6%的人在發完朋友圈后會不定時打開手機查看點贊人數和評論內容,這反映了庫利提出的“鏡中我”概念,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也是一種在社會中尋找自我存在價值、進行自我確認的心理。
3.社會認同
“前臺后臺”理論由戈夫曼的“擬態環境”發展而來,在新媒體環境下,“前臺后臺”理論指在前臺展現的自我具有主觀性,是愿意呈現給大家的一面,而后臺的狀態卻無從知曉,甚至和前臺呈現的不一樣?,F實生活中,社交媒體就相當于一個“演出”的舞臺,每個人在這個舞臺上表演不同的角色,如用戶在發朋友圈之前,需要在微信“后臺”準備好文案、圖片,旨在塑造一個基于真實自我的良好形象來獲得社會認同。人在不同的“舞臺”會有不同的“表演”,在家人群聊里多是一種聽話乖巧的狀態,在朋友群聊里是一種輕松愉快的狀態,在陌生人聊天時是一種懂事客氣的狀態,這些不同場合下的自我表現都是為了贏取社會認同,獲得歸屬感,在以后的發展中贏得社會報償,這是人們依賴社交媒體不斷建立與他人聯系背后的心理動機。
三、社交依賴解決方法
(一)自我說服,回歸現實
社交媒體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已逐漸融合,在平常學習、工作,以及人際關系的建立上,社交媒體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當我們過度沉迷其中,便會影響到現實生活中的學習和工作效率,產生焦慮心理,無法面對真實生活。一個心智成熟的青年可以依靠強大的自我控制能力,進行適當調適,只有自己內心具有強烈擺脫社交依賴的渴望,才會取得好的結果??梢宰屪约合壤潇o下來進行深度思考,明確自己的階段目標,這些社交軟件的使用對自己目標的達成是推動還是阻礙,自己離不開社交軟件的根本原因,在明確這些問題后,給自己設立嚴格的時間管理,下定決心堅持到底,用實際行動來擺脫社交依賴。
(二)他人監督,擺脫依賴
對于一些自控能力差卻又想擺脫社交依賴的人來講,可以尋求他人幫助,在外力推動下實現目標,向生活積極的人靠近,尋找自律的人幫助自己掙脫出社交依賴的束縛,在與積極向上的人相處過程中,會被他們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所感染,發現生活中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從而轉移注意力。在一種積極向上的環境影響下,達到擺脫社交依賴的目的。除此之外,可以選擇向周圍信任的人進行心理咨詢,說出自己的煩惱,認清自己的真實狀態,理清離不開社交媒體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展開針對行動。
結語
新媒體時代,人們通過社交軟件可以進行學習、工作、娛樂,但隨著上網時間的增加,社交依賴也隨之產生。人們依賴社交媒體來自于自我表達和社會認同的雙重渴望,社交媒體的不斷更新完善使網絡成為人們自我呈現的“舞臺”,在明白社交依賴產生的心理原因后,正確認識社交媒體,根據自身情況積極自我調適,擺脫社交依賴,正確利用媒體,實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何秋紅.社交媒體依賴的成因分析[J].編輯之友,2017(02):65-69.
[2]石浩生.媒體接觸與社交依賴[J].新聞研究導刊,2015(23).
[3]安青.社交媒體依賴形成的社會心理原因分析與探究[J].新聞傳播,2020(10):25-26.
[4]申帥芝.大學生社交媒體依賴、使用動機與網絡人際信任的關系分析[J].東南傳播,2018(11):92-94.
【作者簡介】李彤彤,湯偉莉,安徽財經大學文學院2018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