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和政府行政治理現代化和法治化為背景,對鄉村振興戰略下深化鄉村治理法治化進行研究,結合當前我國浙江省鄉村治理研究現狀及出現的問題,提出深化鄉村法治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法治化;鄉村;治理
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法治建設的支持,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新時代黨和國家對于我國的發展做出完整規劃,規劃明確指出,新時代我國改革開放進程要以國家治理現代化作為戰略發展目標,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重要舉措。我國鄉村人口眾多、地域遼闊,鄉村治理法治化基礎薄弱,全面建成法治鄉村社會依然是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也是新時代我國開展實施振興鄉村戰略和全面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加快健全完善政府法治體系,對于堅持和完善我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研究背景
當前我國鄉村振興法治化建設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村民法治觀念淡薄、鄉村政府法律體系缺失、治理措施不合理。經驗表明,鄉村振興法制化離不開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程序決策的支持和保障,三大決策也是地方政府治理法制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礎保證。我國鄉村法制化建設工作開展較晚、基礎薄弱,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完善,造成鄉村干部法治思維嚴重欠缺,基層政府維持鄉村社會穩定與團結面臨巨大的壓力,村霸橫行現象比比皆是[1]。其次,中國鄉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法治體系,鄉村政府法治思維定式,農村居民法治觀念落后缺失,農村干部對于推進鄉村社會治理法制化的意識不強造成鄉村振興法治化建設進程受阻。建立健全鄉村法治規范體系是實現我國鄉村振興法制化的制度保障,順理基層三大組織在鄉村法治建設中的關系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組織保障,群眾保障必須要通過提高村民的自治意思和法治意識實現,制度保障、組織保障以及群眾保障是實現鄉村振興法治化的重要途徑。基層干部在開展鄉村法制化建設工作時要始終堅持行政的重要工作原則。我國政府法治理論體系形成較晚,因此政府開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提升考核監督能力嚴格規范基層政府工作。此外,隨著科學能力和經濟水平的發展,大數據技術在我國應用廣泛,因此在我國鄉村振興政府法治建設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是必然途徑,對于提升基層政府行政科學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相比于國內鄉村法治建設基礎薄弱,國外對政府法治建設的研究由來已久,指出政府提供社會服務工作中法律和社會價值的重要作用,法律和社會價值協調配合可保證社會服務的質量和范圍。與國內相比,國外毒品監管是政府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加強政府對醫療機構和毒品吸食者的法律監管,對于社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數據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云數據的日益發展也衍生除了較多的問題,尤其是數據安全問題對于公民的隱私、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各國政府都加大立法和執法力度,通過建立網格化的法律法規體系保障數據信息安全。
二、鄉村治理法治化建設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對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鄉村建設在鄉村治理、鄉村社會和鄉村經濟發展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對于鄉村政府作用法治化的管理和研究工作進度依舊緩慢,沒有明顯效果。結合我國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政策背景,研究鄉村治理工作中政府部門的法治作用、深化政府鄉村治理的法治途徑,構建鄉村法治化和政府行政現代化鄉村發展理論體系,為我國政府鄉村法治治理提供理論基礎。其次,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政策背景,可充分結合我國鄉村發展實際情況,汲取當前有利因素,為今后鄉村振興發展道路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2]。
我國人口眾多,其中鄉村人口是我國總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政府鄉村治理法治化進行研究,可深化當前我國政府鄉村治理作用的法治途徑,有利于促進我國政府鄉村治理法治化,促進政府依法行政,科學行政,規范政府的行政行為,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促進了行政現代化建設。鄉村是我國重要組成部分,鄉村的發展和穩定也關系著我國發展是否平穩有序。鄉村治理法治化有利于促進我國鄉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生態的發展,對于提高鄉村人民生活水平,實現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推動作用。
三、以浙江省為例鄉村治理法治化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浙江省為適應開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出現的各種情況及問題,滿足鄉村居民的要求和期待,在浙江省政府的領導下,浙江省各級農村基層組織的機構部門、職能范圍、作用機制得到改進和完善,鄉村治理法治化的推進工作中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浙江省鄉村基層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效果[3]。
(一)提升黨員干部綜合素質、發揮其核心領導作用
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背景下,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視鄉村黨組織建設工作,堅持鄉村振興建設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同步走的原則。強調黨員干部的服務意識培養和服務能力的提高,建立健全農村黨員干部培養體系,深化黨員人才培養工程,扎實提高基層干部的能力和素質。以浙江省湖州市為例,湖州市市委每年組織多次黨員學習專題活動,以開展基層黨建工作、加強黨組織建設為主題開展現場會、座談會,充分發揮了湖州市基層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
(二)建立民主法治村,落實村民自治制度
在浙江省政府的領導下,浙江省各鄉鎮黨組織制定、實施村民公約及社區規定,嚴格約束鄉鎮居民行為,加強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意識。從省級到鄉鎮各級,浙江省全省各級政府部門工作重點轉移至基層組織建設,加大財政、資源投入,強化基層保障工作。以浙江省湖州市為例,全市先進民主法治村(社區)達673個,其中包括8個國家級和68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基本實現鄉村法治全覆蓋。
(三)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村民糾紛問題是鄉村常見問題,在解決村級各類糾紛問題過程中,浙江省各地區結合地區實際情況,敢于創新,勇于實踐,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形成具有地區特色的村民糾紛解決辦法。“大東壩石倉片聯防聯調自治”、“楓坪鄉農村聯合調解”、“齋壇鄉花田坌村民間承包”等村民糾紛解決模式是浙江省麗水市在基層保障工作開展過程中形成的特色模式,落實了村民自治制度,有效解決化解了村級各類矛盾糾紛,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
四、存在問題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浙江省鄉村治理法治化工作開展多年,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取得了顯著效果,也衍生出較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村級基層干部群眾法治意識淡薄
我國農村發展水平相比于城市普遍落后,農村基層干部開展工作過程中還存在較為嚴重的官本位和人治思想,重視人際關系、金錢和權利,忽略法律、能力及正常程序對于基層工作開展的重要性,某些基層干部習慣“講人情”的工作方式,僅僅憑著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就武斷做出決定,因此決策中往往會存在較多問題[4]。基層干部的不重視更是造成普通群眾法律意識淡薄,沒有濃厚的懂法、用法、守法氛圍,村民之間出現矛盾糾紛往往是通過家族實力或地方習慣解決,沒有將走法律程序作為第一選擇,因此違法維權維權現象十分普遍。
(二)民主選舉制度落實不規范
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明確規定,所有村鎮包括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在內的所有基層干部都應通過當地村民直接選舉投票產生。然而在現實中,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我國社會的發展,農村居民選擇外出務工人數逐年增長,鄉村民主選舉制度很難落實。大量的流動從業人員導致選民很難擁有實實在在的選舉權利,無形中增加了鄉村選舉組織難度。此外,基層干部選舉過程中家族選舉、拉票賄選現象普遍存在,但由于農村大多處于偏遠地區,且不良競爭手段隱蔽,給取證、查處工作帶來了十分多的困難。
(三)基層組織管理法治化程度低
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在大部分村莊尤其是經濟發達的地區,擔任村鎮支部書記的干部均為當地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能人,這些人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因此在當地具有較高的威信,但由于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政治和法治教育,在鄉村治理工作中更多得是依靠個人的權威開展工作,沒有將法律和國家政策作為工作開展的原則,常常導致全村興衰系一人之身。以浙江省水坑村、應村鄉應村、息塘村為例 ,這些村鎮支部書記任職均已超過20年,由于鄉村治理長期以來一直依賴“能人”治理,也就意味著只有選好接班人才能做好鄉村治理工作。因此,這類村莊基層干部接班人十分難選。
村經濟合作社、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以及村黨支部是我國鄉村四大基層法定組織,由于基層組織管理法治化程度低,這些組織成員往往交叉任職,更有些背景深厚的人身兼數職,這也造成了農村基層組織權利過于集中。此外,基層干部中還存在著“身在政府,心在創業”的不良現象,在金錢利益的驅使下,這些干部將更多的精力外出創業,村公共事務處理投入較少,導致鄉鎮管理弱化,基層干部履職意識不強。
(四)基層組織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2006年起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費、農村勞動兩工制度以及村集體土地調整權,鄉鎮財政成為空殼,鄉村集體所擁有的可配置性資源不斷流失。村主任與村支書之間職權和分工界限不夠明確,工作配合也往往是通過個人情感維持,這主要是由于基層干部對于鄉村工作運行機制了解不夠透徹,二者之間也沒有明確的約束關系,也是矛盾產生的主要原因。基層組織內部約束尚且如此,村民群眾更是毫無約束力,部分村民在涉及自身利益問題時,常常表現為不服從組織管理,村民之間矛盾較多,使得村莊常常陷入治而不理的困境[6]。農村林權、地權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這些問題在處理過程中常常會產生較多的糾紛,嚴重阻礙了鄉村公共事務處理工作。
五、對策研究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民主法治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內容就是加強農村基層治理,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有序發展。為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要創新鄉村社會管理方式,加強鄉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推進鄉村社會治理法治化,強調黨和法律在鄉村治理工作中的主導地位,確保農村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一)打破傳統人情社會,提升村民法治意識
法律建立的目的不是為了利用冰冷的制度來約束公民,而是為了通過法律給公民的行為設立一個規范,要讓每一位公民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我國農村法治現狀不容樂觀,人情社會問題比較嚴重,應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提升村民的法治觀念,引導村民走向守法用法的道路,促進鄉村治理法治化建設。
縣區及鄉鎮司法部門具有專業的法治理論知識,這些司法部門可借助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平臺以演講、案例分析的形式深入農村內部進行法治宣傳教育,提升村民法治觀念。政府部門要組織專業的法律人士定期對基層干部和調解人員進行法律理論知識培訓,嚴格要求基層組織在處理村級事物和民間糾紛問題上要合理使用法律手段,實現鄉村治理法治化。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可將案件庭審公開化,現場辦案讓每個人民都切身參與到案件審理過程中,讓法治意識深入百姓內心。
(二)完善基層組織建設,明確權力職責范圍
農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離不開基層組織的工作支持,不同部門職責不同發揮作用也不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離不開黨的領導,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設立體現了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無論在什么情況,都要堅持黨支部的領導地位,明確黨支部與村委會的職責范圍。村黨支部是鄉村政府部門的領導核心,因此黨支部應當承擔起更多領導職責,規范引導村委會工作開展時正確使用其職權,有效履行其職能,協調基層組織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提升工作效率。村委會是實現鄉村自治的工作機構,經辦村級一切日常事務,更多擔任政策執行者的角色。為提升基層組織工作效率和保障村民合法權益,要建立健全基層組織各部門協調機制,尤其是村委會和黨支部的協調工作,既要防止二者領導互相推諉,也要避免一方過于強勢而產生矛盾,出現兩委變一委的現象。
此外經濟合作社具有經濟職能,具有依法獨立進行經濟活動的權利,村委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要保障和支持經濟合作社依法獨立進行村集體經營活動,堅持政企分開的原則,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只有在沒有設立村經濟合作社類集體經濟組織時,村委會才應該承擔起經營管理集體資產的責任。村務監督委員會鄉鎮政府獨立的監督部門,具有依法行使村務公開和財務活動管理監督的權利。實際上,大部分鄉鎮監督部門僅僅關注財務活動的監督,其他方面的監督工作并沒有過多的參與。村務監督部門要本著對全體村民負責的原則,嚴格審查村務公開內容的真實性、規范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對村集體財務活動進行監督管理,杜絕一切不合理財務活動的開展。
因此,實現鄉村村民自治要堅持村黨支部的核心領導地位,以村民委員會為執行主體、村民代表大會為決策主體,村務監督委員會為監督主體,建立完整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
(三)依法選舉鄉鎮領導,完善鄉鎮選舉制度
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當地德高望重者管理村務的現象,“能人”治村模式既合理又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權力過于集中就是一個主要問題,對實現鄉村村民自治產生了負面作用。因此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實現鄉村治理法治化,必須嚴格規范基層干部選舉制度,杜絕“能人”治村現象。
我國法律規定明確規定,包括村基層干部在內的各級政府領導均應由選舉產生,全體村民均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因此要完善候選人和自薦人的產生機制,制定嚴格的資格標準,強化參選機制。建立健全基層組織各項制度,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村公共事物處理的積極性,強化法律對于鄉村選舉監督和約束作用,確保基層組織建設村民自治的權利。
結 語
針對我國浙江省鄉村治理法治化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不足,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有效推動依法治國和政府行政能力現代化進程,促進鄉村振興戰略下政府工作的改進和提升,真正做到便民利民,為人民服務,促進鄉村建設,推動鄉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生態等全方面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穆懷彬,王建英,戴雅婷,白春雨.淺析農村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農經,2019(16):25-26.
[2] 汪恭禮.鄉村振興背景下法治鄉村建設研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04):104-111.
[3] 沈月娣,羅景華,李官金.農村基層治理法治化建設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麗水市為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2(01):59-65.
[4] 劉貞偉.鄉村治理法治化的困境分析[J].山西農經,2020(09):138-139.
作者簡介:羅德富,(1968.1-),男 ,漢族,浙江臺州人,碩士,副研究員,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執政黨建設、黨史黨建、人大理論與實踐等社會熱點難點及現實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