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軍,張明,宋燁,邱牡
(1.聊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山東聊城 252000;2.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014)
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是全國重要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素有“中國雙孢菇之鄉”的稱號。聊城市內自然環境、物產配置和交通條件優越,具有發展食用菌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聊城市食用菌栽培始于20 世紀80 年代,經過近40 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近幾年食用菌產量更是位居山東省前列。目前,全市已形成以平菇、雙孢菇、金針菇、雞腿菇、靈芝為主導,草菇、黑木耳、姬菇、杏鮑菇、白靈菇、秀珍菇等多品種發展的格局。其中莘縣雙孢菇、東昌府區平菇、冠縣靈芝、茌平金針菇已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食用菌品牌。
聊城是食用菌產量大市,但并不等同于產業強市。伴隨著聊城市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暴露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其中菇農收益低、總體效益差、低質低效等已成為制約聊城市食用菌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1]。為破解這些難題,探索聊城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路徑,本文對福建羅源縣、古田縣,浙江慶元縣、龍泉市等食用菌優勢縣市及閩浙兩省科研院所進行了調研,并結合聊城市的實際情況,對聊城市食用菌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探索,以期為聊城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指導[2-3]。
閩浙地區食用菌栽培歷史悠久,近年來逐步走向規模化、標準化,其產業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是個體及專業大戶蓬勃興起時期、組織化生產發展時期、社會化分工協作時期以及三產融合發展時期。經過四個階段的發展,閩浙地區食用菌探索并開拓了一條政府引領、農民主體、市場主導、創新推動的產業富民興縣發展之路。
各縣市均有優勢菇種,福建羅源主導菇種為秀珍菇,產量約占全國的50%;福建古田以銀耳、猴頭菇、秀珍菇為主,其中銀耳產量約占全國的90%以上;浙江慶元以香菇栽培為主,產量占全國的10%以上;浙江龍泉以黑木耳為主,香菇為輔。各地依托優勢菇種,形成了專業化的加工模式和銷售市場,促進了當地產業的協調發展[4-6]。
在福建羅源縣,菌包生產企業向菇農提供菌包,保證出菇率不低于85%,菇農承擔管理、采收工作;在古田縣,接種、采收、烘干、銷售、運輸等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均由不同的專業人員承擔。精細化的產業分工,不僅分攤了產業風險、保證了每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利潤,同時也促進了產業鏈條兩端工廠化,實現了菌種菌包、菇產品深加工標準化生產。例如,各縣市均有8~12 個菌包廠,年生產量約1~3 億袋菌包,基本實現了菌包生產的工廠化和標準化。
龍頭企業利用其人才、資金、生產加工等方面的優勢,在產品開發、產業鏈構建、市場開發等方面發揮著強有力的示范、帶動效應。例如,浙江百興食品通過“兩頭集中、中間分散”的企農聯合模式抓好菌包源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合作基地和農戶按照統一的生產規程和質量標準進行生產,菇產品質量得到保障,公司回購后進行深加工,根據人們不斷提高的健康生活需求,將食用菌保健功能融入日常飲食中,開發出了高端調味品類、酵素類等一系列“食字號”“健字號”新產品,大幅提高了食用菌產品的附加值,通過公司營銷渠道銷往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浙西南地區的食用菌產業發展發揮了顯著的示范帶動作用。
各縣市均建有食用菌交易市場,通過慶元香菇、古田銀耳、龍泉黑木耳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名片,將市場打造成為該菇種的全國集散地。例如,慶元香菇市場是我國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場,集中了全國90%以上的香菇;古田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以銀耳、竹蓀、猴頭菇為主的多品類綜合交易市場,閩北、浙西南的食用菌產品經由此地銷往全國各地;龍泉浙閩贛食用菌交易中心以黑木耳為主,年交易量高達40 多億元。深加工產品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利用企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立足品牌戰略,圍繞市場建立營銷網絡,形成了如仙芝樓、百山祖等一系列中高端品牌。發展成熟的市場和品牌,吸引了大量穩定的客戶群體,有效解決了當地食用菌各級產品的銷售問題。
近年來,科技力量在閩浙食用菌產業振興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加強科技推廣已成為當地政府、企業的共識。地方政府積極聯合科研院所共建技術合作平臺,例如,古田縣與福建農林大學共建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成為集食用菌科研開發、人才培養、菌食文化、精深加工、成果示范與轉化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平臺;慶元縣引入食用菌界唯一院士——李玉,設立院士工作站,以人才帶動項目,以項目支撐產業發展。浙江雙益菇業、百興食品、方格藥業等龍頭企業均自建有研究所,引入專業人才,開發新模式新產品,優化產業鏈[7]。
閩浙食用菌種植歷史悠久,形成了濃厚的食用菌文化,擁有適宜三產深度融合的優渥土壤。政府與龍頭企業通過投資建設食用菌博物館、產業園,舉辦文化節等方式,積極打造“菌旅”融合模式。例如,浙江方格藥業在修建新廠房時,加設觀光通道,實現生產全程可視化,在生產中挖掘科普旅游內涵。慶元縣自20 世紀90 年代初開始,按照“政府主導、全民參與、文化傳承、產業推動”的思路,已舉辦十余屆中國(慶元)香菇文化節,努力推進香菇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食用菌產業的文化附加值[8]。
2019 年,聊城市食用菌總產量為52.32 萬t,產值24.08 億元,出口量為5 800 t,創匯額為1 110 萬美元。其中平菇總產量35.53 萬t,雙孢菇7.83 萬t,草菇2.89 萬t,雞腿菇1.11 萬t。除上述主要栽培品種外,香菇、金針菇等10 余個品種也有少量栽培。經過多年的發展,獨具特色的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如冠縣、莘縣等食用菌特色產業在省內乃至國內都具有一定知名度。栽培模式也已逐漸由傳統生產向現代化轉變,并涌現出了10 余家標準化產業園區,加工企業近50 家。但標準化水平低、深加工能力弱等問題仍非常突出。
目前,聊城市年產量超過1 萬t 的食用菌栽培品種有平菇、雙孢菇、草菇、雞腿菇等,香菇、金針菇、秀珍菇、黑木耳、大球蓋菇、羊肚菌、榆黃蘑、猴頭菇、銀耳等食用菌品種也有少量栽培[9]。
經過多年發展,聊城食用菌年產1 萬t 以上的縣有4個,分別為冠縣、莘縣、東昌府區、陽谷縣。其中冠縣食用菌年產33.06 萬t,產值15.07 億元,以生產平菇、靈芝為主,其中店子鎮擁有靈芝大棚7 000 個,年產靈芝7 000 t,孢子粉1 200 t,主要以半地下墻式栽培模式為主。莘縣食用菌年產13.15 萬t,產值6.72 億元,以生產雙孢菇、平菇、雞腿菇、草菇為主,雙孢菇栽培采用發酵料,以多功能恒溫菇房層架栽培、工廠化智能周年栽培模式為主;草菇、雞腿菇主要采用夏季閑置蔬菜大棚覆土栽培及周年化出菇棚反季節栽培。東昌府區食用菌年產3.88 萬t,產值1.1 億元,以生產平菇為主,采用冬暖大棚半地下墻式栽培模式。
目前,聊城市食用菌栽培模式仍以單季簡易菇棚生產為主。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尤其通過標準化、特色示范園區等項目的實施帶動,多種高效栽培模式得到推廣應用。栽培方式由平面向立體、單季向周年、傳統向現代化生產發展。栽培設施由簡易菇棚向鋼架無立柱大棚轉變,菌菜復合棚、光伏食用菌大棚等多種栽培設施也得到推廣應用[10]。
聊城市涌現出食用菌年產量200 t 以上的生產基地、標準化園區15 家,這些園區基本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包括聊城市東昌府區吉豐農機專業合作社、臨清尚店司洼食用菌種植基地、臨清煙店北崔食用菌種植基地、華宇食用菌基地、朝城鎮食用菌示范基地、莘縣同舟食用菌產業園、莘縣華盛綠能食用菌產業園、莘縣農幫農食用菌種植合作社、店子靈芝文化產業園、冠英苗木合作社、王當鋪靈芝基地、靖當鋪靈芝基地、沙王莊食用菌基地、大張莊食用菌基地、四季昌隆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等。但與閩浙地區食用菌產業強市相比,聊城市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園區數量和標準化、現代化程度上仍需進一步加強,更好地起到以點帶面的輻射帶動效果。
聊城市共有菌種(菌包)生產企業13 家,其中東昌府區2 家,莘縣7 家,冠縣4 家;包括聊城市東昌府區利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萬昌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莘縣富邦菌業有限公司、奧瑞蕈菌科技有限公司、德瑞菌業有限公司、富強菌業有限公司、綠青菌業有限公司、源遠菌業有限公司、山東共發果蔬制品有限公司,冠縣鎮岳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店子靈芝文化產業園、三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義靈芝專業合作社。但這些企業生產菌種仍以引進為主,菌種研發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
聊城市食用菌加工企業48 家,其中初加工企業38家,深加工企業10 家,出口加工企業8 家,年總產值5.2億元,主要集中在莘縣、冠縣和茌平。加工模式以干制、罐藏、速凍、鹽漬、蘑菇醬、靈芝孢子粉為主。代表企業有茌平金針菇加工企業冬盛、鑫大中、老南于等,莘縣蘑菇醬加工企業奧瑞、清照等。從整體上看,聊城市食用菌深加工企業不論從數量和加工水平上與閩浙地區食用菌產業強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隨著食用菌產量的不斷增加,食用菌加工難問題將更為突出。
聊城市食用菌產業經過近40 年的發展,產量和規模均居山東省前列。通過分析閩浙食用菌的發展特點,結合當前現狀,發現聊城市食用菌的生產加工技術、標準化建設、產業鏈延伸、產業集群等方面,仍處于較低水平,產業整體效益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聊城市食用菌產業規模化生產和加工處于起步階段,總體專業化水平較低。菌種大部分來自小作坊式的菌種生產機構,質量得不到保障,重點菌包生產企業起步晚、規模小。典型企業,如富邦菌業年生產發酵料2 萬t,奧瑞菌業年產菌包300 萬袋左右,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生產僅憑技術人員經驗操作,生產設施及生產過程機械化、自動化水平遠遠落后于閩浙地區的工廠化生產,產品質量穩定性差,造成本地食用菌銷售價格低,栽培效益差。
科技力量在閩浙食用菌產業振興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加強科技推廣是閩浙地區食用菌發展的關鍵措施。相比之下,聊城市的科研力量則相對薄弱:一是聊城市僅有聊城市農科院一家科研機構從事食用菌研究;二是多數縣(市、區)尚未建立起專門的食用菌管理部門和科技服務隊伍;三是生產加工企業多從南方食用菌產業發達地區聘用技術人員,但外來技術人員對聊城市的情況不了解,并不能完全發揮其技術指導作用。專業技術人才的缺乏造成聊城市新品種引進試種慢、技術推廣慢、應急問題解決慢,遠遠不能滿足聊城市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聊城市食用菌采收后保鮮措施、冷鏈物流不完善,導致貨架期縮短;食用菌加工企業少,并且大部分為初級加工企業,設施簡陋、手段原始,僅限于腌漬、烘干等簡單加工形式。南方企業收購聊城當地鹽水菇后進行二次加工,可進入國內高端市場和國外市場,導致聊城市食用菌產品附加值流失嚴重。另外,聊城市食用菌深加工產業發展滯后,菇類脆片、餅干、靈芝多糖等食用菌相關功能食品的研發和生產遠遠落后于閩浙地區。例如,冠縣靈芝產量占全國的30%以上,但主要通過靈芝孢子原粉和靈芝切片的形式走進市場,產品附加值不高[11-12]。
珍稀菇類經濟效益高,發展前景廣闊,因此閩浙地區各縣市均有優勢菇種,而聊城市珍稀菇類較少,多以平菇、雙孢菇、草菇等大宗食用菌為主,生產門檻低、技術簡單,效益差;珍稀菇類僅有姬菇、秀珍菇等少數幾類,品種較少,栽培量小,僅在個別地區小面積栽培,未形成規模。再加上缺乏保鮮處理,且在高檔產品加工方面仍是空白,導致聊城市食用菌無法直接進入高端市場。
食用菌外銷需要規范有序的市場和通暢快捷的銷售渠道,閩浙地區各縣市均建有食用菌交易市場,目前已有慶元香菇、古田銀耳、龍泉黑木耳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名片,而這正是聊城市欠缺的。例如,東昌府區栽培食用菌起步早、規模大,全區平菇年產量穩定在15 萬t 左右,但目前仍沒有形成快捷有效、功能性強的食用菌銷售市場和網上供銷平臺,購銷雙方信息不對稱,平菇價格多由收購商決定,菇農沒有定價主動權,因而導致平菇效益偏低;另外,聊城市直接出口企業較少,菇類產品出口渠道不暢通,多數通過南方企業進行加工后再出口,產業增值與稅收大部分流向外地,對聊城市貢獻非常低。
由于缺乏菌渣回收企業,菌渣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無害化處理,絕大部分被直接堆放在生產區附近,不清理或積攢多時再清理,不僅污染環境,而且滋生病蟲害,污染菌種的培養和食用菌的生長,致使食用菌產量和質量下降;另外,菌渣中的營養成分得不到充分利用,還會造成資源浪費,降低食用菌產業的長期效益。
聊城市食用菌生產多為“基地+農戶”形式,產業鏈條的各環節缺乏統一的標準,致使不同基地、不同農戶的產品千差萬別,極大影響了產品的統一銷售,同時對聊城市食用菌品牌的整體形象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導致好產品賣不上好價格,只能靠打價格戰求生存。標準化規范化水平低已成為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的攔路虎,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聊城市食用菌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食用菌產業有安全、循環、高效、生態等特點,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年來,我國食用菌產業在布局區域化、品種多樣化、園區規范化、生產專業化、加工增值化、經營產業化等方面整體趨勢向好。從聊城市的情況看,食用菌栽培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產量位居全省前列,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今后一個時期,要積極借鑒閩浙地區發展經驗,將食用菌產業作為聊城市農業的重點工程,在實現產業的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上狠下功夫,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將其培育成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支柱性產業。
一是擴大珍稀菇類生產規模。引導基地、企業加強食用菌新品種試種,篩選出適宜聊城市種植的新品種珍稀菇類,例如玉木耳、榆黃蘑等;提升現有珍稀菇類種植的產業化和規模化水平,提高現有珍稀菇類產量。二是加強冷鏈物流建設,發展食用菌保鮮,保證食用菌特別是珍稀菇類的品質。三是發展食用菌產品深加工。引入食用菌深加工企業,不斷提高聊城市食用菌深加工產業整體水平。
一是大力支持富邦菌業、奧瑞菌業、茌平恒源、東盛、冠縣芝藝緣等本地經營規模大、帶動農戶面廣、產品市場占有率高的食用菌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推動食用菌產業鏈開發,提升本地食用菌企業競爭力。二是積極引進仙芝樓、上海雪榕、如意情等國內外食用菌知名企業,依靠其在栽培模式、先進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提高食用菌生產的工廠化、標準化水平。三是鼓勵企業以“企業+基地+農戶”的形式,發展訂單式生產,提高種植的組織化、規模化水平。
科技是食用菌產業長足發展的關鍵。聊城市農科院是聊城市唯一一家有能力并且正在從事食用菌科研工作的機構,它與國家、省產業技術體系聯合,通過食用菌創新團隊草菇輕簡化栽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建設,目前已擁有十余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食用菌技術規程。今后,聊城市食用菌發展要以農科院為依托,不斷強化食用菌產業科技支撐能力。一是支持聊城市農科院食用菌科研創新和推廣平臺建設,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引導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食用菌相關功能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開發“食字號”“健字號”新產品,提高中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二是成立聊城市食用菌科技發展聯盟,全方位服務全產業鏈,推動食用菌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三是優先扶持食用菌產業方面的科研和推廣項目,鼓勵企業加強科技研發;四是建設“市縣鄉村企”五級聯建科技服務人才隊伍體系,打通技術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提高食用菌生產加工技術在企業、合作社、農戶中的推廣率和轉化率。
一是加強實體市場交易管理體系建設,鼓勵分級銷售,通過市場交易管理系統實時顯示品級、價格走勢、當前價格、交易量等信息,引導收購商和生產者按市場行情公平交易;建立嚴格的市場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實行產品準入制度和質量追溯制度,從交易關口把好食用菌初級產品質量關,實現產品質量追溯。二是注重網上供銷平臺建設,通過實體市場與電商平臺相結合,形成零售帶動批發、高端帶動低端、優質優價、產銷兩旺的局面。
一是積極推動食用菌文化旅游發展。支持莘縣、東昌府區、冠縣、茌平等食用菌生產大縣舉辦食用菌文化節,提升食用菌產業的文化附加值。二是積極探索科普旅游的路子。在農科院創新基地蘑菇園、食用菌博物館和食用菌科研中心建設科普示范基地,讓人在參觀游覽中了解國內外先進栽培模式;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可以參考浙江方格藥業和聊城東阿阿膠的做法,在修建廠房時,加設觀光通道。三是充分挖掘聊城市眾多食用菌特色村鎮旅游功能,打造一縣一特色、菌旅融合的“聊城模式”。
利用聊城市農科院成熟的菌渣微生物處理技術,對菌渣進行深化處理,不僅能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還可以變廢為寶,利用菌渣通過不同配比生產高附加值、營養均衡的生物有機肥,實現菌渣的循環利用,提高食用菌產業的長期效益[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