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文斌,夏仁斌,吳興文,王振興,譚 峰
我國柚類產業年產量在450萬t左右,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等20個省(市、區),占全國柑桔產量的17%,其中70%為琯溪蜜柚。重慶是全國柚類主產省(市)之一,栽培歷史近200年,栽培面積3.85萬hm2,產量45.5萬t[1],位居全國第五位,以梁平柚、長壽沙田柚、墊江白柚、巴南五布柚、豐都紅心柚為主。近幾年,巫溪、銅梁、開州等區縣引進了以琯溪蜜柚為主的其他蜜柚,進行規模化種植。
一是地方柚特色品種突出。重慶柚類栽培歷史較長,各區縣都有柚類種植的傳統,以梁平柚、長壽沙田柚、墊江白柚、巴南五布柚、豐都紅心柚等地方特色品種為主。這些柚類各具特色,如梁平柚“苦”“麻”,長壽沙田柚“緊”,豐都紅心柚“厚”等。目前,這5種柚類種植面積約3.2萬hm2,占全市柚類總產量的83%以上;產量30萬t,占比約66%。
二是商品化基地建設加快。近年來,柑桔產業不斷壯大,帶動了柚產業快速發展。2012年以來,全市新增柚面積1.25萬hm2,增幅48.21%[2]。為適應市場需求,各地加快商品化種植基地建設,開展老柚園改造和標準園新建,規模化種植的標準化基地達到1.17萬hm2,占比達到三成。梁平區重點建設了5個規模化(千畝)標準示范園,墊江縣計劃新建柚商品化基地0.67萬hm2。
三是產品品質得到提升。通過建立母本園、保護“百年老柚樹”等方式,加快地方名柚純種優系保護,選育提純出墊江晚柚、梁平虎蜜柚等系列新品種。通過高接換種或淘汰新植,改造劣質柚樹0.33萬hm2。大力推廣柚類營養診斷配方施肥、生物物理病蟲害防控、果實套袋等提質增效新技術[3],產品品質得到提升。華彩蜜柚、接龍蜜柚、泰鴻山蜜柚等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龍灘蜜柚通過有機農產品認證。
四是從業人員品牌意識增強。通過舉辦柚博會、西部農交會、三峽柑桔國際交易會,培育壯大梁平柚、長壽沙田柚、墊江白柚等地方柚品牌,涌現出天農八部、紅友王、巴岳柚等一批企業品牌。梁平成立了產業協會,建立了梁平柚品牌管理辦法,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山東等全國近20個省市;豐都紅心柚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被評估為5.52億元,重慶市紅友王紅心柚有限公司獲全國首批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試點經營主體。
五是產業融合態勢良好。近年來,梁平區加大柚類采后處理設施建設,建成梁平柚集中商品化處理中心1個和商品化處理點6個,培育奇爽、柚香谷等大型加工企業,開發出柚類衍生產品10余種。豐都縣加快深加工設施建設,已開工建設柚類深加工一期工程。各柚類產區舉辦“柚文化”“擂臺賽”“采摘節”等系列活動,推動鄉村生態觀光園、農家樂、民宿產業發展,著力打造農旅融合的特色旅游景區和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區。
一是產業發展潛力不足。柚類屬喜溫水果,對年積溫要求較高。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制約,重慶并不是柚類生產的最適宜區,品種僅以地方柚為主,多為農民自發種植,企業經營業主投入少,商品化基地發展較慢。從成熟期看,柚貨架期較長,本地柚多在11月初成熟,比全國其他主要柚類晚熟1~2個月,與中熟柑桔銷售形成競爭。從外省引進的其他柚類品種,成熟期、產量、品質和效益等方面都不及重慶地方品種,發展潛力受限。近幾年南方各省柚產業發展迅速,柚供大于求的現象較為突出,是所有柑桔產品中效益較低的產業之一。福建平和琯溪蜜柚產地收購價,長期徘徊在1.4元/kg左右。
二是標準化程度不高。全市超過半數的果園建園在20年以上,立地條件差,建園不規范,樹體高大,造成采摘、授粉難,密植栽培造成果園郁閉,道路、水系等基礎設施不完善,改造難度大。全市柚類生產以一家一戶經營模式為主,布局分散,組織化程度低,風險承受力弱[4]。果農管護不到位或棄管,任其自然生長,品質較差,病蟲害嚴重,市場上商品參差不齊,效益低。
三是品牌影響力不足。全市地方名柚雖獲得全國“三大名柚”“中華名果”等稱號,但品牌打造力度與福建琯溪蜜柚、廣西容縣沙田柚等名柚有較大差距,重視程度還不夠[5]。梁平柚“麻”、沙田柚“緊”、紅心柚“厚”等品種固有特點導致消費群體相對有限,銷售渠道還未完全打通。
四是科技支撐度不夠。全市柚類品種退化較嚴重,更新緩慢,產量偏低,品質較差,市場競爭力弱。柚樹矮化、果實套袋、外觀商品性控制等技術研究不足,農戶種植技術水平低,缺乏專業從事柚類技術研究推廣人員、機構和社會化服務團隊,實用技術推廣不到位。
五是產業鏈延伸不夠。柚類商品化采后處理設施配套不完善,大部分柚類采后未進行商品化處理,或只進行簡單清洗包裝,未進行果實分級,優質果、小果、殘次果摻雜在一起,嚴重影響果品附加值提升。全市有柚類加工業主8家,年加工量2萬t,僅占總產量的4%。
一是加強柚類產業發展規劃。以地方柚品種為主,適栽適種,優化布局,建成以梁平為中心,輻射墊江、長壽、豐都等區縣的3.3萬hm2地方特色柚生產基地。大力發展早熟和晚熟品種,不斷拓展市場空間。
二是提高產能。著力“穩面積、提品質、增效益”,向現有產業基礎要效益。促進地方柚提質增效,實施“3個10萬”工程,即改造老果園面積0.67萬hm2,建設水肥一體示范面積0.67萬hm2,完善基礎設施0.67萬hm2。
三是創新機制。推行“大基地、小單元、多主體”的經營方式,探索不同區域、不同品種適度規模經營標準;大力發展家庭適度規模經營,堅持以廣大柚農為主體;以家庭農場為基本單元,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充分發揮柑桔合作社和協會紐帶作用,逐步形成“龍頭企業做兩端、中小主體做中間、農民集體共參與、利益共享有保障”的發展格局。
四是強化科技。堅持問題、任務和目標導向,啟動全市地方柚提純選育工程。充分挖掘老果園、老樹資源優勢,選育出早熟、晚熟、麻味少、易剝皮等特性柚類品種。利用重慶柑桔育苗能力較強的優勢,構建柚類新品種苗木繁育體系。根據不同柚類品種,建立相應標準化技術示范園,新建宜機化柚園基地,開展適宜機械的研發與選型推廣。
五是打造品牌。整體打造“五大名柚”品牌,以區縣為基礎,市級統籌主抓,一個區縣或一個區域全力打造一個拳頭產品,共同打造叫得響的區域公共品牌,建立品牌準入制度。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傳活動,提升品牌影響力。加快市場信息體系工程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促進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相結合,培育大型流通型龍頭企業和流通經紀人。
六是促進融合。加強產后分級、包裝、營銷,建設現代化的冷鏈倉儲物流體系,創新柚產品流通業態和農商對接模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完善產銷銜接機制。做強柚類產品精深加工,培育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突出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支持圍繞柚類產業配套完善生態園區、康養農莊、科普基地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