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增
(山東啟迪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壽光 261000)
2020 年初席卷全國的突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無疑是一次“黑天鵝”事件,疫情的蔓延和持續不僅帶給人們緊張和焦慮,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也必然會給我國蔬菜產業的發展帶來困擾和挑戰。
疫情爆發期間,最直接的影響就體現在市民的“菜籃子”變沉了,各地銷售市場的蔬菜價格明顯普漲,但農民并未因此受益,很多蔬菜產區的蔬菜收購價格不僅沒有跟著上漲,反而跌了不少;同時,蔬菜批發商也發愁,市場存貨根本走不動,運銷隊伍出現嚴重“缺編”,農副產品出現了“隱形滯銷”現象。盡管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下,蔬菜市場的價格和品種結構趨于穩定,但持續至今的部分地區的“封城、封路”,將直接影響到用于春播的種、肥等農資的運輸,長期來看,會間接影響蔬菜產業2020年下半年的生產。
疫情的出現,無疑給我國快速發展的蔬菜產業來了個急剎車,讓我們有機會去發現發展中存在的不足,讓農業人去思考產業的再升級。
蔬菜產業是我國種植業中僅次于糧食的第二大產業,種植面積穩定在200萬hm2(3億畝),年產量7億t以上,年銷售量達到世界總量的50%。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六大蔬菜生產帶,上、中、下游產業鏈結構不斷完善,生產者逐漸由碎片化小農戶向集中化、工廠化的合作社及產業園區過渡,供應方式呈現多元化,從基地到餐桌成為趨勢,市場需求對品質及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
目前,從區域分布看,我國設施蔬菜產業主要集中在環渤海和黃淮海地區,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0%;其次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西北地區,占比分別是20%、7%;主要集中分布在山東、遼寧、河北、江蘇、浙江、寧夏、內蒙古、上海等地區。
近年來,根據不同的地理氣候,我國建立了六大蔬菜產區,即北部高緯度夏秋蔬菜優勢區域、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優勢區域、黃土高原夏秋蔬菜優勢區域、長江流域冬春蔬菜優勢區域、云貴高原夏秋蔬菜優勢區域、華南與西南熱區冬春蔬菜優勢區域,這六大蔬菜產區可以保證每個季節至少有3個產區能夠進行蔬菜生產,從而滿足全國的蔬菜市場需求[1]。
從區域分布維度看,我國蔬菜產業布局、結構在日益完善,隨著流通業的發展,蔬菜的調配和供應時間、空間距離都在縮小,在區域發生災害或突發事件導致蔬菜供應緊張時能夠更快捷地彌補空缺,有效抑制因蔬菜短缺帶來的價格飛漲或恐慌搶購。
在農業領域,農業產業鏈是不同農產品鏈的集合體,是聯結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和銷售、消費等環節的有機整體。從產業鏈維度,蔬菜產業鏈可分為縱向產業鏈和橫向產業鏈。縱向產業鏈包括上、中、下游產業鏈,如上游的種子、農資、生產設施、設備等,中游的蔬菜生產,下游的蔬菜加工、運輸、銷售、市場等;橫向產業鏈包括蔬菜的一產、二產、三產,一產指蔬菜的原菜生產,二產指蔬菜的深加工,三產指依托蔬菜園區的采摘、觀光、休閑旅游等。在縱向產業鏈中,鏈條中的每個環節都是互相影響的,一個環節上某因子的變動,都會給其他環節帶來影響,比如上游的農資、人工漲價,必然影響到蔬菜種植成本和下游的銷售,同樣,若下游流通不暢或市場飽和,又會影響到蔬菜利潤和種植積極性;在橫向產業鏈中,一產、二產、三產的融合發展,對于蔬菜利潤率,產業帶動都起到積極作用。特別是作為生鮮的蔬菜,因受季節性、保鮮期的影響,需要通過深加工提升其附加值和保存周期,具備條件的區域,需要通過發展采摘、休閑、親子、研學等體驗和服務提升綜合效益。
從產業鏈的維度看,在縱向上,我國蔬菜產業上、中、下游正在由松散型向緊密型發展,在橫向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進入推進階段。但從整體而言,我國的農業產業鏈較歐美等其他國家發展較晚,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各組織機構松散,且農業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業產業鏈的建立和運作面臨諸多問題。
蔬菜產業的生產者是指從事蔬菜生產的個人、組織或單位。目前我國蔬菜產業生產者主要分為3種類型:一是單個農戶,種植露天蔬菜或設施蔬菜;二是農業合作社,集中起來從事某個蔬菜品種的生產或加工;三是農業企業,種植經營一定規模的蔬菜產業園區。
以上3類生產者,就農戶而言,種植規模小,種植成本相對低,但種植決策受經驗和技術制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產品大多通過農貿市場銷售,供應價格相對低,利潤率較低;就合作社而言,可以形成一定的規模,有利于標準化產品的生產,但相較于日本的農協,組織管理能力還不足,缺乏品牌意識,產品競爭力不強;就農業企業而言,近年來發展較快,經營靈活,對市場敏銳性較強,越來越重視農產品的品質和品牌,但運營成本較高,市場競爭激烈,大多處于轉型陣痛期,獨角獸企業還是寥寥無幾。
從整體看,我國蔬菜產業的生產者逐漸形成由個人到組織、由分散封閉到緊密合作、由雜亂到標準化再到品牌化,獨角獸企業逐漸涌現的一種發展態勢。
我國既是蔬菜生產大國,也是蔬菜消費大國,在國內供應層面,目前我國蔬菜80%的終端銷售依靠個體商販實現,正在形成農超對接、電商對接、訂單銷售、市場銷售等多元化銷售的格局,供應模式正在發生轉變,從基地到餐桌供應發展迅速,平臺作用越來越多,農批市場、線下中間商的影響力越來越小。
在對外貿易方面,我國是蔬菜出口大國,向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蔬菜。據統計,2019年我國蔬菜出口額155.0億美元,同比增加1.7%;進口額9.6億美元,增加15.9%;貿易順差145.4億美元,增加0.9%。但我國蔬菜出口主要以加工類為主,原菜出口率低。近幾年,在與日本、歐盟等主要出口國的貿易交往中,不少蔬菜生產企業經歷了因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而被退貨、索賠的事件,給企業和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目前國內的蔬菜生產企業逐漸開始重視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2]。
通過以上維度可以看出我國蔬菜產業發展雖然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但當下正處于一個穩步發展階段——產業鏈結構日趨完善、生產基礎不斷提升、蔬菜質量及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蔬菜流通加速發展。蔬菜產業正處于從碎片化到工廠化、從低質化到品牌化、從單一性到多元化發展轉型的黃金時期。那么,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否會給蔬菜產業的發展帶來困擾和挑戰,對蔬菜產業短期和長期的發展又會帶來什么影響呢?
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看,因疫情防控帶來的交通管制、消費抑制等給蔬菜產業的生產、供需、流通都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和挑戰,一定時期內也可能會給我國蔬菜產業均衡、穩定發展帶來潛在的影響。
我國露天蔬菜的產量占蔬菜總產量的67%以上,露天蔬菜的生產與時節息息相關,眼下正是春種時節,按照往常,華東、華南產區已進入春茬蔬菜生產期,此時生產者需要采購生產資料準備春耕生產,但受疫情影響,2020年蔬菜春種,特別是露天蔬菜的種植會面臨較大壓力。
一方面,受限于部分地區交通封堵,蔬菜種植所需的種子、種苗、農資等商戶可能無法正常營業,給生產者的采購帶來諸多不便,可能導致部分生產者不得不延緩種植計劃;另一方面,因人員流動受阻,對于一些大中規模園區的企業,會出現招工難的問題,種植壓力增大,生產成本提高,若再加上銷售不暢,可能會導致一些園區運營困難,無力支撐的情況;除此之外,本次疫情無論是給菜農、蔬菜生產企業多少都會帶來些心理干擾,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種植決策,更多會選擇種植采收時間長,易保存的蔬菜,也可能會導致蔬菜供應品類結構失調而帶來價格的波動。
在我國蔬菜產地區域布局中,華東、華南產量占39%左右[3],如果這些區域蔬菜的種植受到影響,必然會影響到上半年蔬菜供應和價格。以疫情重災區湖北為例:湖北是我國長江流域冬春季蔬菜重要的生產基地,也是魔芋、蓮藕、莼菜等水生蔬菜的重要優勢產區。目前,湖北全省蔬菜在田生產面積約36.7萬hm2(550萬畝),總產量約1 000萬t。武漢、咸寧、孝感、黃岡、黃石等5地市,在園蔬菜面積共計4.8萬hm2(72萬畝),主要種植品種有大白菜、甘藍、蘿卜、紅菜薹、蒜苗、萵筍、西蘭花、芹菜、蓮藕等,預計產量達到150萬t左右。此次疫情期間,湖北蔬菜產業對外銷售受到較大影響,同時,如果疫情持續時間延長,還會影響到4月份播種的二季菜和高山蔬菜,直接影響菜農收入。除湖北外,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包括湖南、安徽和河南等周邊省份,這些地區的蔬菜產、供、銷受到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當地生產者的收入和長三角、珠三角蔬菜的供應[4]。
本次疫情給蔬菜流通帶來的沖擊最大,也直接影響到蔬菜的價格和供應。按照經濟學一般規律,產品的市場價格受供需關系的影響,當供應大于需求時產品價格會下降,當供應小于需求時產品價格就上漲,但在特殊情況下,受供需關系鏈條上某些因素的影響,也會導致供需關系下的價格“紊亂”。
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實施交通道路管制,一方面因流通不暢導致部分省市,特別是疫情重災區湖北省短期蔬菜供應的緊張,蔬菜價格上漲;另一方面一些蔬菜生產地出現封路、堵路或更極端的挖斷道路現象,又導致了這些蔬菜生產區域的中小生產者無法將蔬菜外運,帶來滯銷問題。為緩解蔬菜滯銷的嚴峻形勢,三部委已經聯合下達緊急通知,要求確保“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秩序,但“農村的菜運不出去,城里的人搶不到菜”,是不少地區的真實寫照。即使是通過電商平臺流通的農產品,也會因快遞爆倉壓力和送達時效性差等問題,外運也是困難重重。
自2月中旬以來,疫情的蔓延逐漸得到遏制,但據專家判斷,拐點還尚未到來,因此各地的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蔬菜流通的壓力仍然比較大。因流通因素導致的“供需兩難”問題,在短期內或許可以通過行政方式如開通綠色通道、通過助農平臺進行協調緩和,但從長遠看,這種打破供需規律的“市場失靈”現象,一定會給蔬菜種植結構、供應周期、生產者的生產決策帶去沖擊,可能在疫情結束后一段時間內,蔬菜價格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上下波動,在一定時期內會給蔬菜產業產、供、銷的有序性帶來一定的困擾。
疫情對生產端和流通端的影響必然會波及交易端。在正常情況下,蔬菜交易的基本形式是菜農種植蔬菜,菜商到田間地頭或交易市場收購后再分發到批發市場、餐飲行業、酒店、商超等地方。
本來春節是蔬菜銷售旺季,受疫情影響,全國多數餐飲服務停業,學校、企事業單位延遲開工,對蔬菜消費需求明顯減少,加上封路、檢疫等影響,運銷隊伍出現嚴重“缺編”,很多菜商無法或不愿從事交易服務,蔬菜交易的中間鏈條斷裂,導致了很多批發市場的“冷清”,菜農只能眼看著自己的蔬菜爛在地里,忍受慘重損失。對于有一定生產規模的企業,之前可能是通過訂單、定向供應蔬菜深加工企業等方式銷售蔬菜,因疫情影響,也會導致客戶需求減少或改變,不得不尋找其他銷售出路和產品交易方式。除此之外,由于疫情期間普遍倡導大家遠離人群,避免參加聚眾活動,對于農家樂、休閑農業等三產融合產業,這或許會加重隱形滯銷的發生。
疫情過后,蔬菜交易關系也會隨之恢復正常,但交易主體、交易合作關系、交易形式可能因疫情影響發生變化,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態勢;農戶、農業生產企業在渠道和市場層面可能面臨一些新的選擇;與此同時,交易蔬菜產品,因受種植決策改變的影響,在一定時期內會出現某類產品短缺難尋,某類產品過剩滯銷的情況。
我國既是蔬菜種植大國,也是蔬菜出口大國,我國蔬菜出口優勢品種包括蘑菇、大蒜、木耳、番茄、辣椒、生姜、洋蔥、胡蘿卜及蘿卜等。出口額前10位之和占2019年1—10月蔬菜出口總額的比重約為60%,前2位(蘑菇和大蒜)占比超過30%。
從出口總額來說,近10年來處于持續大幅增長態勢,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11月我國蔬菜出口量為884萬t,同比增長3.9%。從產品結構來看:保鮮或冷藏蔬菜、冷凍蔬菜、腌漬蔬菜、什錦蔬菜等加工保藏類蔬菜和干(脫水)蔬菜是出口主體,但隨著我國蔬菜保鮮和初加工技術與條件的不斷提高,出口蔬菜產品結構正有所變化,在保持傳統產品類型和品種優勢的基礎上,正向國際蔬菜消費主流靠攏,產品結構有所改善[2]。
疫情的爆發,不僅影響到蔬菜的內銷,也給蔬菜的出口帶來巨大挑戰。一方面,雖然世衛組織目前不建議對中國采取旅游或貿易限制,但已有國家和國外企業推出限制舉措,減少或暫停從中國進口蔬菜;另一方面,我國蔬菜出口主要以加工蔬菜為主,新冠疫情減少了人員流動,部分外貿企業被迫停工停產,無法完成出口加工訂單,給出口加工企業生產帶來影響。預計受疫情影響,2020年蔬菜出口量增長同比2019年會有所下降。
方法總比問題多,在疫情面前,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共克時艱,就一定能戰勝疫情。蔬菜產業也是如此,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政府充分發揮指揮、統籌、協調職能,生產者、產業鏈上下游團結一致,抱團取暖,蔬菜產業就一定會度過這次疫情帶來的“寒潮”,走上快速發展之路。因此針對這次疫情帶來的挑戰,可采取如下應對舉措。
在特殊時期,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可起到積極作用。疫情發生后就蔬菜生產、流通、供應等問題,國務院、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等部門都積極出臺各種指導方針和落實政策,為蔬菜的生產、供應保駕護航,為蔬菜的流通開通綠色通道。特別是國務院出臺的《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于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做好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的通知》強調地方要把“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統籌抓好生產發展、產銷銜接、流通運輸、市場調控、質量安全等工作。在供應流通端,產區要保證本區域“菜籃子”產品產得出、運得走、不積壓、不賣難,銷區要主動對接產區,保證“菜籃子”產品調得進、供得上、不脫銷、不斷檔;在生產發展端,要積極引導種植大戶、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開展互助合作、錯峰采收,解決蔬菜生產用工難、用工貴問題;在區域結構上,抓好“南菜北運”基地和北方設施蔬菜產區蔬菜生產,擴大市場供應量,并大力發展工廠化育苗,縮短蔬菜生長周期,大中城市周邊適當發展速生葉菜、芽苗菜,加快成熟上市。
國務院部署的以上調控方針,在特殊時期,對于緩解疫情期間我國蔬菜產、供、銷困難及“疫情后遺癥”具有積極和重要作用。在具體的執行中,一方面還需要加大對地方執行不力的問責制,以確保各項部署落實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地方各級政府下沉到一線,和菜農、蔬菜生產企業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具體困難,給予他們種植決策指導,幫助他們做宣傳推廣,協助他們解決生產資金、銷路問題,在精神上多鼓勵,幫助他們做好生產,共度難關,保障“菜籃子工程”;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還應在生產、供應、流通等領域積極放開,和一些高新科技企業合作,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協助解決蔬菜種植、供應、流通等方面的問題,最大程度上避免疫情之后種植結構失衡和供應不暢等問題。
對于蔬菜生產端的菜農、企業,在特殊時期,不能只靠等和盼政府的協助以及疫情的全面遏制。而是要充分發揮積極主動性,謀求“出路”,做好“生產自救”工作。
對于已有上市產品的菜農,可依托政府綠色通道,積極尋求供應渠道,如可與當地疫情聯防聯控部門結合,直接與有需求的村莊、社區對接,既能保證蔬菜快速銷售,又能保證由于防疫不便出門的人們吃上新鮮的蔬菜,同時也可嘗試電商銷售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損失;對于已種植的菜農,需注意做好極端天氣防范應急預案,落實防災減災技術措施,保障蔬菜產量,并及早著手拓展產品銷路;對于計劃種植的菜農,要積極了解市場需求信息,根據時節及時間條件合理選擇種植品種,及早落實農資、種子等蔬菜生產資料的采購。
對于有一定規模的基地或蔬菜生產企業,要考慮充分合理用工,最大限度降低人工成本,降低運營成本。在種植策略上,一是要提倡輕減化栽培措施,改種省工、易保存蔬菜;二是在產品銷售上主動尋找銷售渠道,充分利用政府、行業組織提供的產銷服務平臺,探索電商、直播等銷售方式,同時,對接當地蔬菜深加工企業,最大限度避免蔬菜積壓滯銷;三是在抓生產的同時,要增強防護意識,做好個人防護,在生產、銷售蔬菜過程中正確佩戴口罩,勤于洗手,確保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四是積極考慮管理模式、發展模式的變革,尋找疫情之后新的發展方向,確保企業快速穩定發展。
農業是多方互聯的,疫情之下沒有個人或企業能獨善其身,在特殊時期,生產者之間、流通者之間、產業上下游之間,更應該精誠團結,采取抱團取暖方式,互通有無、互相幫助,共度難關。比如菜農、蔬菜生產企業在種子、農資等生產資料的采購方面就可集中采購,借助綠色通道,確保按時供應的同時,降低采購成本;對于產品有銷路的大中蔬菜企業,可積極幫扶周邊銷售能力相對弱的農戶銷售產品,幫助他們降低損失,利他利己。
在疫情期間,確保蔬菜流通渠道通暢是核心,除政府部門的綠色通道,行業組織、供銷系統、蔬菜銷售平臺也應發揮積極作用,協助生產者進行產品銷售對接工作。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組織、橋梁、紐帶作用,如聯合各類市場主體共同成立“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公益服務聯盟”,完善全國初級農產品產銷對接公益服務平臺,構建農產品產銷對接的長效機制。再如全國工商聯及一些農業行會組織,可通過各種渠道積極收集農業企業銷售困境及復工情況,為政府決策建言獻策。陜西西安探索了供銷社蔬菜直通車駛進居民小區的流通模式,是一種有益的形式,直通車在部分小區平均每周進2次,為市民提供青菜、番茄、蘿卜、黃瓜、香蔥等27種新鮮蔬菜,保證了城區20個小區的常態供應,減少了市民到封閉、人員密集場所的風險,菜新鮮、價低廉,得到老百姓的好評[5];在北京,一些生鮮電商平臺也從線上走到線下,與社區合作,將安全蔬菜推入社區,方便居民生活。在疫情時期,這種通力協作的蔬菜流通方式是值得借鑒和鼓勵的,既解決了疫情防控問題,又給社區居民帶來了方便。
除線下蔬菜流通,疫情期間線上流通也發揮了積極作用,特殊時期,給生鮮電商平臺帶來了發展機遇,也對蔬菜的流通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據阿里本地生活數據顯示,從農歷臘月二十八到正月初九,杭州市民在餓了么平臺上的廚房生鮮類訂單量比去年春節同期增長近3倍,達282%;盒馬在2月初的1周在廣州、深圳、成都等地訂貨量達到平時的5~10倍;每日優鮮除夕至正月初四期間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預計春節7 d總銷量突破4 000萬件;僅春節7 d時間,叮咚買菜的訂單量就完成了400萬單,原本60元的客單價翻到了100多元。叮咚買菜的一位配送小哥表示,他平時每天配送70~80單,現在平均每天要送150~160單,工作量翻倍[6]。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到,在疫情期間,許多居家居民選擇通過電商購買生鮮,使得生鮮電商出現“火爆”局面,但我們也應看到,雖然這些配送體系相對完善的大型電商平臺銷量火爆,出現“秒搶”局面,但對于一些中小電商平臺,因受限于第三方物流,要么發不出貨,要么送貨速度慢,嚴重影響正常運營。其實中小電商平臺在緩解產品滯銷、幫助菜農產品銷售方面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各級政府在緊抓疫情防控的同時,也應該鼓勵和扶持快遞行業、中小電商平臺發力,解決蔬菜的產、供、銷之困,充分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確保蔬菜行業穩定發展。
禍福相依,雖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給我國蔬菜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一些困擾和挑戰,但經過一次洗禮,蔬菜行業也會迎來很多發展機遇。
一是本次疫情給餐飲行業、休閑娛樂、旅游等行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疫情過后,這些行業可能會出現“報復式”發展,蔬菜產業與這些產業都息息相關,需求旺盛,必然給一個行業帶來發展的動力;二是在疫情期間因勞動力短缺等因素,會讓生產者接受一次洗禮,未來蔬菜生產的新設備、新機械將會逐步推廣,包括新型傳感器的研發投產、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設施的推廣應用,從而大大提升生產效率,實現快速發展。
在傳統蔬菜銷售模式中,與農民打交道的是經銷商,農民與消費者并不直接對接,蔬菜供應是從地頭通過層層環節才到達消費者的餐桌。在消費者的認知中,附近菜店或超市的蔬菜更新鮮、更便捷。疫情“逼迫”很多消費者在線上訂購蔬菜,從而有機會體驗到這種直達的便捷,這或許會改變人們對電商購菜的認知,同時這種擴大的需求也倒“逼”蔬菜電商供應者不斷優化和完善包裝及保鮮措施,讓蔬菜電商供應服務不斷升級。由此判斷,疫情之后,生鮮電商或將突飛猛進的發展,會誕生出諸多新的、細分的機遇。接下來,電子商務、網上交易、電話推銷、社區門店連鎖、冷鏈配送等現代物流方式將會更大范圍的推廣,如盒馬生鮮、京東7 Fresh、叮咚買菜等,實現農產品流通現代化。
疫情之后,各個城市會加大“菜籃子”工程建設,更多統籌考慮城市人口、蔬菜基地規模、交通區位、物流走向,建設和改造大型銷地批發市場和產地蔬菜批發市場,重點建設冷藏保鮮、加工配送、電子結算、信息與追溯平臺、質量安全檢測、交易廳棚和廢棄物處理等基礎設施,建成靈敏、安全、規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和信息平臺,保障蔬菜供應、穩定市場價格。同時,增加城市農貿市場和社區菜店等零售網點,重點建設城鄉一體化標準菜市場,配套建設社區菜市場或相應的商業設施,規范發展蔬菜早市、晚市和周末農貿市場,為流動菜販、直銷菜農提供便利條件,方便居民購買[7]。
經歷此次疫情,很多消費者對健康、安全更加關注,在疫情之后可能對蔬菜品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同時在疫情期間國家鼓勵大型連鎖超市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農超對接”,建設“場地掛鉤”的綠色蔬菜種植基地,全面推進“蔬菜綠色生產行動計劃”,這在無形中會形成一種“綠色蔬菜直供社區”的新模式。
此次疫情對于露地蔬菜種植影響較大,對設施蔬菜的生產影響較小。從供應和流通角度考慮,大中型城市可能更多考慮在城市周邊發展適度規模的蔬菜產業,特別是受外界環境影響小,能夠快速、多茬、連續生產的工廠化、標準化、品牌化設施農業將備受青睞,設施生產比重將進一步提升。
在蔬菜橫向產業鏈中,二產、三產目前在我國還屬于薄弱環節,發展相對緩慢。特別是本次疫情,因鮮菜運輸、貯存等短板,會讓生產者認識到凈菜、凍干菜等蔬菜深加工產品對于解決滯銷、減少損耗的重要性,同時消費者對深加工蔬菜也會逐步認知和接受。疫情之后,越來越多蔬菜深加工企業與蔬菜基地或將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凈菜、脫水蔬菜、速凍蔬菜等方面完善深加工技術,緩解集中上市壓力,增加蔬菜附加值。
新型冠狀病毒這一“黑天鵝”來襲,給我們在經濟上和精神上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只要萬眾一心,就沒有什么是不能戰勝的、沒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在這只“黑天鵝”被我們戰勝之際,我們既要謹防它帶來的次生危害,同時也應該樂觀看到,無論是國家經濟還是產業必將迎來新的發展,蔬菜產業也是如此,幾年后再看,經歷過洗禮,它可能發展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