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生
(甘肅省臨洮縣中鋪鎮畜牧獸醫站 730512)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對禽蛋和禽肉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而蛋雞生產需要減少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蛋品質量達到綠色有機食品的要求。而對養殖戶來說,養雞需要最高的生產水平,最低的生產成本,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因此,蛋雞產蛋期應為雞群創造適宜、良好的環境條件,使其最大地發揮遺傳潛力,使蛋雞產蛋率增高,產蛋穩定,同時降低雞群的淘汰率與雞蛋破損率,最大限度地節約飼料,提高蛋雞經濟效益。
按照蛋雞每個飼養階段的營養標準配備飼糧,既要滿足營養需求又不致過多,應注意氨基酸、鈣磷的平衡,特別注意蛋白質能量要適宜。每次加料量要適宜,一般一次加料量不應超過料槽的1/3 為宜。
蛋雞一般每天飼喂3 次,蛋雞產蛋高峰期,需要較多的鈣質飼料,一般每天產蛋高峰期需要補飼鈣質飼料,大約每1000只雞需要喂4kg 左右的鈣質飼料。同時需要將微量元素添加劑量增加一倍左右,這樣不但可以增強蛋殼強度,而且能降低蛋的破損率,臨床應用,效果很好。投料后應迅速勻料1 次,晚上關燈前 1h 適當補料再勻料 1 次。每周補沙礫 1 次:5~8g/次·只。由于蛋雞攝入高能量蛋白飼料,代謝強度較大,相對來說飲水量較大,一般是采食量的2 倍以上,飲水不足會直接造成當天產蛋量急劇下降。在產蛋和熄燈前均有一飲水高峰,夏季或天氣較熱時應用飼用涼水,有利于產蛋,應注意加強水塔、水箱中水的循環,保持水新鮮。
2.1.1 溫度
溫度是影響蛋雞生長、產蛋率、蛋品質及飼料轉化率的重要條件之一,蛋雞產蛋的適宜溫度為13~25℃,最佳溫度為18~23℃。雞無汗腺,通過蒸發散熱有限,只有靠呼吸散熱,所以高溫對雞極其不利,當環境溫度高于37.8℃時,雞會發生熱衰竭的危險,因此,夏季應注意雞舍通風,舍內噴涼水,適當減少飼養密度,盡量使雞舍溫度降至29℃以下[1]。產蛋初期較低溫度可刺激雞多采食。從而得到較多的初期產蛋率及蛋重,隨著雞齡增加理想溫度呈增高趨勢,溫度高到30℃以上影響采食時就要提高飼料營養濃度以保證有足夠的養分攝入量。
2.1.2 光照
在自然光照不足時,一般每天光照時間短于11h,必須補充人工光照,以創造符合蛋雞繁殖生理所需的光照。采取早晚結合補光法,補光時間相對固定。采用人工輔助光照后每天開關燈的時間要固定,使光照時長盡可能地保持恒定,否則,因為光照原因會使雞產蛋量不穩定。
要求飼料必須是全價日糧;保持飼料新鮮度,不喂霉敗變質的飼料;喂料時要勤給;及時淘汰低產雞和停產雞。為保證產蛋雞所需能量,飼料中的麩皮應低于5%,可添加2%的油脂。飼料要有一定比例的蛋白質,此外還要加喂各種VD及微量元素,特別是維生素、鈣、磷、錳、鋅、鐵等不能缺,以防止發生雞只癱瘓或減產,這些物質可在飼料中加些禽用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添加劑和骨粉得到解決[2]。
斷喙的目的:(1) 有效防止雞群啄肛、啄羽、啄趾、啄蛋等惡癖的發生;(2) 減少飼料浪費;(3) 采食速度減慢、均勻,使雞群生長發育整齊一致;(4) 有效防止蛋雞啄肛現象,提高產蛋期間成活率,減少死淘率,一般第一次在6~10日齡進行,第二次在14~16 周齡,用專門工具將上喙斷去1/2,下喙斷去1/3[3]。如果雛雞有啄斗要立即進行斷喙。
生產中的應激原常見的主要有兩方面:(1) 環境方面,如溫度過高、過低或驟然劇烈變化,舍內通風不良,氨氣濃度偏高,粉塵較多,突發噪音,光線過強,過陰或光照制度改變等原因引起的驚群;(2) 管理不合理,如缺水、少料、斷喙、轉群、抓雞、接種疫苗、或時間的改變、飼養人員或衣服顏色的變換等。
影響蛋雞產蛋率和產蛋性能的因素主要有:(1) 基因遺傳方面的因素;(2) 環境方面的因素;(3) 飼養管理方面的因素。基因遺傳屬于先天性的,最基本的因素。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方面的因素,雖然存在自然成分,但總體來說是人為可控制的,都是后天的,體現出人為的重大因素。如此,我們應以養殖技術為先決條件,改善蛋雞生活、生產環境,給蛋雞創造最佳、舒適的生存條件,達到高效、高產和最大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