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樂
(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4)
國之重在農,民之重在食。糧食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物資,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1]。從2004年至2015年,全國糧食連續十二年豐收,國家的糧食安全戰略得到了充分保障,在這段時間內,我國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水稻和小麥的國家最低收購價格一路飆升,一些經營好、善管理、會種糧的農民嘗到了種糧的甜頭。但隨著國內糧食產量和國際糧食進口量的雙重增加,出現了國內外市場價格倒掛,國內庫存不斷攀升,財政和購銷壓力持續加大等問題[2]。2015年,農業部提出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與之相應的國家糧食最低收購價開始下調,2016年和2017年下調幅度不大,農民尚能維持。但到2018年,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為核心的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被提出,國家糧食最低價格斷崖式下調。近幾年來,社會物價不斷的增加,農民種植糧食經過加工后的價格也不斷增加,作為糧食的直接生產者農民并沒有從中獲利。種植成本增加,農藥、化肥、人工、租用機械的費用不斷增長,農民種地收入遠遠低于生活成本。農民被迫外出打工,有的土地荒廢,有的土地由農村次要勞動力耕種,種植成本被進一步壓縮,產量不高,規模小。在這種物價體系下,種糧沒有利潤可圖,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種植業也很難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據對我省500戶種糧農民的問卷調查,近幾年種糧收入呈下降趨勢。2017年大約1/3的農戶稍有利潤,約1/3的農戶保本,約1/3的農戶出現了虧損,基本上是三三開。2018年全年糧食生產豐收,大多數的農戶都略有利潤,規模效益比較顯著。總體來說,近幾年種糧農民收入明顯減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是畝產值下降導致收入減少。一般情況,糧食畝產值由糧食收購價和畝產量決定,普通農民很少還會有其他的附帶價值。
二是生產成本增加導致收入減少。糧食生產成本主要包括物化成本、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流轉成本。據2019年調查,受原材料、運費、環保稅、開工率等因素影響,當時化肥價格比上年同期增5%~10%,農藥基本持平。種子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土地租賃價格稍有松動,但下調幅度不大。勞動力價格一直呈上升趨勢,2019年農業雇工價格比上年每工上漲20~30元,一般的為140~160元,高的達到160~180元,農忙季節更是超過200元,有時還雇不到人。總之,生產成本“地板”不斷抬升,讓種糧農民叫苦不迭。
三是售糧成本提高導致收入減少。糧食作為一種商品,同樣遵循市場規律,即:供不應求時價格上漲,供大于求時價格下跌。近幾年的價格下跌可歸結為我國的糧食在現階段內供大于求。在糧食盈余的時候,糧食的購銷屬于買方市場,決定權在于收購方,對于一家國有糧食收儲企業來說,既要盡到社會責任:把農民多種出來的糧食盡量收進來,也要考慮企業的生存:在不違反國家政策的前提下以較低的代價收進來,追求利潤。而這對于出售方的種糧農民來說,售糧難度大了、要求高了、成本也增了。
2018年年初,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對全國種植糧食的農業生產經營單位、規模種植戶和普通農戶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糧食畝均生產投入費用364元,比2016年下降2.9%。其中,物質投入費用253元,下降2.8%;生產服務支出費用111元,下降3.0%。調查顯示,有94%的農戶表示,在糧價下行的情況下,不會大投入買機械、設備和建庫房,原先已經購買的農機裝備如拖拉機、收割機和植保機械等能利用的盡量利用起來,盡量減少外包服務[4]。另外,有73%的農戶計劃通過節約成本的方式來應對糧價下行,他們不再把追求高產作為首要目標,而是希望通過較少的投入,實現利潤最大化。
糧農為了渡過難關,千方百計的采取一些省工節本的技術和方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減少管理用工等,這在減少成本投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抗自然風險能力弱的問題。
讓種糧大戶調整經營思路,應用新型農作制度,則受勞力、技術、機械、營銷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對新型種植模式的接受能力有限,導致結構調整推進難。調查顯示,只有9%的農戶選擇“采取種養結合等新的生產模式”來增加產出,絕大部分的農戶都仍是安守本分種好糧。
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決守住耕地紅線,保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底線,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不僅釋放了重農抓糧的強烈信號,也表達了再奪豐收的信心。但糧食生產工作歷來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努力。一定要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從領導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增加對糧食安全保障的投入,齊心協力、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而產業是否興旺關鍵還是看產業有沒有效益。當前要想糧食產業興旺,就得出臺強有力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確保種糧農民利益。
城鎮化加速推進,為農民工進城務工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渠道,糧價不高,青壯年農民紛紛出去務工,土地荒廢的數量增加。糧食是土地種出來的,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前提就要保護好良田,因此要充分發揮糧食生產功能區的產糧功能。農民有了田才能種糧,要因地制宜的制訂相關政策,通過政策引導,促進土地流轉,鼓勵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的土地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手中集中,推進適度規模經營規模,提高種糧規模效益。
針對當前存在的種糧金融風險劇增問題,要結合農村金融改革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政策措施,更好地支持農村金融健康發展。要積極推動農業信貸擔保服務網絡向基層延伸,簡化審批手續,適當降低審批要求,給予利率優惠,讓符合條件又正需要貸款的種糧農戶享受到貸款優惠。另外,要進一步發揮農業政策性保險作用,適當提高理賠額度,降低農民種糧風險。
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農業保險支持力度,是在糧價下行壓力下,在供給側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和創新農業補貼形式的重要措施。在實踐中要把這樣的政策用好,為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在項目資金投入、服務和管理上花大力氣,增強科技進步的正能量。積極圍繞糧食這一戰略產業,在重點項目、重點產區、重點示范區給予重點投入,集中財力辦大事。要以科技示范戶為紐帶,完善糧油首席專家技術負責制、技術指導員包戶制,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成果轉化機制。
二是要創新生產模式。鼓勵生產主體優化種植結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提高專業化和組織水平,進一步挖掘農業觀光旅游功能,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三是要發展優質品種。綠色發展為前提,改變過去一味追求高產的發展目標,推廣優質良種。積極引導和促進糧食生產向優質、高效、品牌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滿足老百姓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
四是要應用先進技術。整合種子、栽培、植保、土肥、農機等有與糧食生產有關的技術力量,按照良種與良法配套、農機與農藝結合、示范與推廣同步的要求,開展技術大合作,依靠團隊的力量,積極應對糧食生產中出現的各種突發事件,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緩控釋肥應用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先進適用技術,通過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提高科技應用率,讓種糧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