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樂
(新疆昌吉州奇臺縣動物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新疆 奇臺 831800)
人們所說的禽流感疾病是指由于禽流感病毒造成禽類出現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此種疾病不僅使得家禽受到感染,而且人類也有可能會被感染。作為接觸性傳染疾病,在全國各地范圍內都有可能爆發,甚至在國外也時常出現疾病,尤其是在東南亞氣候條件燥熱區域,此種疾病嚴重影響著家禽安全。
禽流感病毒屬于粘病毒A型,其特征是核蛋白以及基質內蛋白抗原性相同,在血清學上使用瓊脂凝膠進行免疫擴散試驗來鑒定[1]。依據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以及神經氨酸酶抑制試驗,把AI病毒分為16種血凝素和9種神經氨酸酶亞型。其中多數AI病毒屬于低致病性,部分H5以及H7型的AI病毒對雞而言是高致病性。
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分布范圍廣泛,在世界各地均有所分布,甚至從臨床表現較好的海鳥以及遷徙水鳥中經常能夠分離出病毒,偶爾在進口處的寵物鳥中也能分離出病毒。村莊和庭院飼養的雞群中以及通過活禽市場售賣的其它禽類中都有可能存在病毒,但是發達國家飼養的大部分家禽都沒有AI病毒。由于部分LPH5和H7病毒變異產生HP病毒,造成大面積流行。使用撲殺方式能夠迅速消滅病毒。病毒的潛伏期差異較大,從幾日到兩周。雞群之間傳播病毒的方法主要是采食和吸入。在自然和試驗條件下,歐亞系一株高致病性H5N1病毒可使得貓和犬遭受感染。通過呼吸、采食以及與其他病雞接觸都能造成感染。
家養寵物很可能是養殖場傳播病毒媒介,但是其他的AI病毒,包括H5N1病毒毒株,感染寵物程度還不清楚。已經進行感染試驗的其他動物包括大鼠、兔、小鼠、水貂、雪貂以及靈長類動物,甚至人也有可能感染疾病。通常情況下養殖場內發生禽流感是由于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做得不到位,主要指的是在家禽運輸、設備以及衣物上有呼吸道分泌物導致的。
在實驗室中診斷禽流感病毒方法有多種,包括病毒分離、血凝以及血凝抑制試驗、LAMP檢測方法、熒光定量PCR以及膠體金試紙條檢測。最常見的診斷方法是病毒分離,將發病死亡的病雞病料組織使用滅菌生理鹽水研磨成勻漿,再使用過濾器除菌后接種10日齡SPF雞胚。雞胚在接種后的48~72h內死亡,收集死亡雞胚中的尿囊液,將其刨開觀察雞胚病變。禽流感病毒能夠造成雞群死亡,接種的雞胚全身都出血,并且發育緩慢,檢查各個組織器官可以看到出血明顯。雞胚的尿囊液具備血凝性,能夠凝聚1%的雞胚紅細胞,再進一步進行血凝抑制劑測驗,加以診斷。
PCR是一種體外核酸擴增技術,具有良好特異性,依據禽流感病毒基因組序列設計檢測引物,再依據擴增片段大小診斷疾病。通過使用三重RT-PCR檢測的方法,完成禽流感病毒分株鑒定。熒光定量PCR在普通PCR基礎上融入探針和熒光染料實現PCR擴增,和常規PCR相比較,熒光定量PCR敏感性更強,并且能夠進行定量檢測。近些年最常見檢測方法是膠體金,借助膠體金顆粒顯色特點,產生明顯沉淀線,完成快速檢測,尤其適合應用在臨床快速診斷中。使用LAMP檢測方法能夠肉眼可見病毒癥狀,并且對實驗儀器設備要求不高。只需保證水浴鍋具備恒定的溫度就能實現核算擴增,也是快速便捷檢測方法。在臨床病料檢測中通過使用多種檢測方法開展試驗檢測,保證疾病早期診斷,為預防疾病奠定基礎。
即使沒有繼發性的病原體,HPAI病毒也會使得雞、火雞以及其他家禽出現嚴重全身性疾病,并且死亡率較高。最急性的疾病不會出現臨床癥狀或者大面積死亡。而在急性案例中,火雞頭、冠、肉鬢以及肉垂出現水腫;脛部和腳因為皮下淤血出現水腫和褪色,內臟器官以及肌肉伴有點狀出血;口腔和鼻腔中分泌物伴有血液。最急性感染存活的雞出現CNS癥狀,主要表現為歪頸、運功失調、麻痹和翅膀下垂。在顯微鏡下觀察病變部位和嚴重區域差別較大,多種臟器、皮膚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出血和細胞壞死。
低致病性禽流感AI病毒能夠使得家禽出現典型呼吸道癥狀,如打噴嚏、流淚、咳嗽、流涕以及竇腫脹現象。家鴨、火雞和鵪鶉等常見癥狀是鼻竇炎。呼吸道典型病變包括氣管肺臟充血和炎癥。產蛋雞或者種雞產蛋率下降,卵泡破裂、退化、輸卵管腔內部有黏性分泌物。部分蛋雞出現急性腎衰竭和內臟痛風,如果沒有繼續引發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發病率以及死亡率都會降低。
依據養殖場實際情況,制定嚴格規范疫苗免疫流程。在引入禽流感疫苗時應當充分保證從大規模廠家引進,確保引入的疫苗在當地區域具備較高適用性。保證物流和貯存模式滿足有關要求,疫苗在有限時期內加以使用。在開展免疫工作之前,將疫苗從低溫環境中轉到正常溫度條件下,等到疫苗溫度回升到25℃再加以使用[2]。開展免疫工作應當確保疫苗總量不能低于有關標準,同時疫苗注射位置和方式也要適度。與此同時也要保證對疫苗產品外包裝和用具等物品及時進行清理。通過注射疫苗能夠預防臨床癥狀和死亡。與此同時,經過接種疫苗后的家禽,呼吸道和消化道中病毒復制和排毒會有所減少。使用自家疫苗或者相同血凝素亞型AI病毒研發的疫苗,能夠提供特異性保護力。目前,我國對高致病性禽流感采用強制性免疫制度,覆蓋率高達100%,抗體的合格率大于70%。
加強科學飼養管理是預防養殖場發生禽流感疾病前提,科學良好飼養管理能夠保證家禽健康,使家禽具備較高抗病能力。養殖場的選址應當遠離水禽以及野生鳥類棲息的河道;避免水源或者飼料受到野禽污染;飼養的管理人員應當在進入生產區時穿戴專用衣、帽和鞋靴。定期開展養殖場和周圍消毒工作;定期消滅養殖場內有害的昆蟲、老鼠以及蒼蠅等;針對病死雞必須立即進行焚燒和深埋處理;堅持全進全出以及自給自養飼養模式,當引入外來品種時,品種一定要選擇來自無禽流感的養殖場;盡可能避免發生應激反應;尤其在秋冬和冬春交替時節氣候變化大,應當做好雞群保暖工作[3]。
一方面,外堵。第一,養殖場應當實行全封閉式管理,在整個管理期間僅僅允許醫療人員進出養殖場,無關人員不能隨意出入,包括養殖場中員工也不能隨意進入養殖生產區。第二,自給自養。當幼雞剛剛出生時,應當從精細化管理角度展開檢疫活動,確保雞群在無菌區域內進行。經過一定時期觀察后,明確沒有個體雞攜帶病菌,再重新采用混群管理模式。第三,禁止養殖場外畜禽出現在養殖場內。在家禽活動范圍內設置安全防護設施,確保外部的畜禽不能進入養殖區域內,避免給內部設施軟件以及養殖區域帶來細菌。第四,在養殖區域內部安裝具備消毒功能的設備,避免將養殖場外部細菌帶入內部。另一方面,內消。加強對家禽活動區域消毒清潔工作的重視。在家禽的活動區域內應當建立完整消毒清潔系統,定期對活動范圍內外區域、工具以及欄桿進行消毒工作。通常情況下,養殖場只要執行標準科學的消毒制度,就能取得顯著效果。
有關部門不僅應當在“看得見”位置貫徹落實監督管理工作,與此同時也需要重點關注普通情況下難以看見的工作,加強各個地方養殖場監管工作。與此同時,有關部門應當做好禽類運輸和銷售市場監管工作,從生產、運輸到消費整條生產鏈中,將每個環節工作緊密聯系,盡早開展排查工作,對于發現的有可能發生疾病的家禽要立即進行采樣送至專業檢測機構。在活禽的消費市場,禽流感病毒經常容易出現交叉感染和傳播,甚至許多禽類在養殖場內被宰殺后直接送至餐桌中,在此過程中容易使得已經感染禽流感的禽類將病毒直接傳染給人類,嚴重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因此,必須開展檢測工作。此項工作是預防受到禽流感危害的重要防線。在禽類銷售過程中,遵循“規模化飼養、集中屠殺、冷鏈運輸以及冰鮮上市”等程序,將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徹底阻斷。
禽流感是一種接觸性的傳染疾病,帶來的損害較大,涉及范圍廣泛。因此,應當做好疾病預防工作,禽流感檢測、診斷以及防控工作是一項長期艱辛和系統性的工作。全面落實養殖場內部日常消毒管理工作,開展疫苗免疫接種工作,降低禽流感病毒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養殖戶經濟效益,保護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