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軒
(重慶市巫溪縣農業委員會,重慶 405899)
農產品在人們生活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近些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尤其在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環節,技術問題更為凸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技術和行政管理措施,已成為農業生產管理部門的緊迫任務。
生物危害: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蟲鼠害等。
化學危害:天然毒素及過敏原、農(獸)藥殘留、激素殘留、重金屬超標、添加劑的濫用和非法添加、包裝材料、容器與設備帶來的危害和其它化學性危害。
物理危害:如金屬、玻璃、石頭、輻射等使人或動物致傷、致病的物理因素。
動植物生長的環境是產生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因素。控制環境土壤、水、空氣污染,保障土壤、水、空氣清潔是生產安全優質農產品的先決條件。土壤環境污染包括工業、礦山污染源種類及分布,工業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大氣、水等污染物排放種類、途徑、數量,生產過程中農藥、肥料、農膜等的使用,農業固體廢棄物,鄉村生產經營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廢水,未經資源化利用的畜禽糞污等。再就是各種動物病死的死尸,亂投亂扔亂甩也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第三耕作方式不當為病蟲害生物生存創造有利條件。第四外來生物的引入導致本地生態環境改變,甚至遭到破壞。
我國農產品儲存設施簡陋,儲存場所分散,儲存方法缺乏科學手段,因而每年會造成大量的農產品霉變、腐爛和變質損失。不良干燥儲存設施,已經成為制約農產品質量的瓶頸。我國農戶每年儲存環節造成糧食變質、馬鈴薯腐爛損壞、水果蔬菜腐爛,有相當一部分會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消費市場。
無論是農戶儲存的農產品,還是中間商儲存的農產品,都要經過一次或數次的加工才能進入消費市場。加工商家采取化學物質添加改變產品外觀,增增加產品美觀度,延長保質期。有些商家為了提升農產品的鮮美程度,適應人們的口感需求,延長農產品的保存時間,會將各種化學物質添加到農產品中。原本質量合格的農產品,經過二次加工之后變成了“有毒”的不合格的、危險更大的產品。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產品消費方式的改變,初級加工的農產品逐漸走進市場,農業產業化鏈條越來越長。農產品交易方式逐步向多元化、層次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加之農產品交易過程缺乏規范性,農產品交易方式存在多樣性。因此在市場交易中存在規則不健全、檢驗不統一和質量不穩定等諸多問題。
廣大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缺乏必要的常識,在挑選農產品方面,缺乏有效的鑒別力,只追求顏色鮮艷、形狀整齊。
首先,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源頭防控,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行動;開展土壤污染狀況普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土壤污染管控,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治理;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有效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畜禽糞污、病死畜禽以及廢舊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其次,結合區域生產、市場銷售情況制定技術標準,明確專人在生產一線檢查指導農產品的生產過程,規范農戶生產流程,保障實現農產品質量要求。農戶應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執行,嚴格規范農藥施用規范,農產品收獲之前的規定期限內,禁止使用任何有毒農藥,控制農產品中的藥物殘留,從而確保消費者的免受其害。除此之外,建立農產品溯源制度。
第三,集成推廣綠色生產、綜合治理的技術模式。開展綜合防治技術試點示范,引導農民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技術;發展生態農業,優化種養業空間布局,推行畜沼果、畜沼菜等生態循環農業。
3.2.1 推行綠色生產方式
“很好,”卡爾松司令滿意地點點頭,他的舌頭已經感覺到鼻涕咸咸的味道了,他趕忙用衣袖一抹,用清朗干脆的聲音命令道:
推廣生物農藥、綠色控害植保技術以及農業廢棄物利用技術。實施土壤改良修復、農藥殘留治理、秸稈綜合利用、地膜污染防治、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重金屬治理修復等土壤潔凈工程。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努力實現化肥施用量、農藥施用量零增長。
3.2.2 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品牌建設
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品牌意識,主動適應市場化、信息化和消費升級的需求,積極申請農產品商標注冊,切實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品牌農產品評選認定,支持其申報國家級品牌,培育影響力大、比較效益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品牌。
當前農產品儲存條件落后,是導致農產品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政府應增加扶持資金,提高儲存設施條件。首先,要重點支持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及現代農業示范區,興建農產品干燥儲運設施。要堅持農民自主建設,政府進行資金補助、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等,確保補助政策有效落實。其次,要在提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發揮更大作用,不僅要解決干燥儲存手段方面的問題,還要解決農產品產后潔凈、分揀、包裝以及運輸等多個環節的質量保證問題。第三借鑒國外經驗,將糧食干燥儲存、果蔬預冷分級、包裝等技術進行集成,建設稻麥干燥儲存中心和果蔬產地加工中心,讓農民通過互助合作獲得更多的增值收益。
農產品流通環節治理是控制農產品質量的有效途徑,收儲運環節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證制度,要嚴格農產品收購商和中間商的資質審查和技術監管。為了滿足市場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收購商應收購質量合格的農產品。農產品收購商和中間商必須具備基本的技術檢測手段,在收購農產品過程中,應建立收購檢測規范、農產品質量合格和溯源制度。農產品質量管理部門要建立流通環節管理的技術規范,經銷商銷售的農產品,應標明農產品來源和質量檢測等相關信息,消費者只要通過掃描就能了解到產品所有信息,支持消費者購買優質農產品。
加工環節是引發農產品質量問題的關鍵環節,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強制管理措施。僅僅靠強制管理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嚴格執行加工過程中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作為農產品加工企業,必須具備起碼的衛生條件和質量保證能力。尤其對食品進行二次加工或者多次加工時,更要嚴格遵守技術規范標準,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安全衛生的食品。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國家應鼓勵發展自產自銷、邊產邊銷和直接銷售,這樣既有利于保障食品的新鮮度,又有利于滿足消費者的購買要求。
3.6.1 落實責任
政府監管機構與生產單位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目標責任書》和《質量安全承諾書》,實行目標責任承諾制管理,明確企業責任,約束企業生產行為,同時要求企業落實監管工作制度,公示認證信息,建立“生產基地公示牌”、“禁用農藥警示牌”;建全各項管理工作制度,讓企業接受群眾監督。
3.6.2 監督抽查
規范制定《××年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方案》。嚴格落實檢查執法隨機確定抽查對象、隨機選派抽查人員和向社會公開抽查結果的“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對相關區域內重點品種、重點單位和重點環節實施專項監督抽查。
3.6.3 專項整治
堅持問題導向,樹立底線思維,保持高壓態勢,針對非法添加、違禁使用、制假售假、私屠濫宰等突出問題,繼續開展農藥殘留、獸用抗菌藥、“瘦肉精”、私屠濫宰、水產品“三魚兩藥”、生鮮乳違禁物質等專項整治行動。有針對性地強化禽蛋中禁用藥物、水產品中非藥物和牛羊肉“瘦肉精”專項治理。
3.6.4 嚴格投入品管理
嚴格農藥、獸用抗菌藥準入管理,加強種子、肥料、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質量監督管理,開展質量監督抽查,對市上公布的不合格產品和企業名單以及對質量水平較低的產品和生產經營企業,納入重點監管對象,加大監管力度。發布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公告,開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活動,普及識假辨假、科學種養殖知識。
運用信息化的方式,跟蹤記錄生產經營責任主體、生產過程和產品流向等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
綜上所述,要重點加強產地環境治理,清潔化生產,突出農產品生產環節、儲存環節、加工環節以及流通環節的技術規范建設、嚴格監督管理,從源頭和過程保證消費端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嚴防不合格農產品流入市場。從生產貯存加工流通等環節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