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王蕾,潘穎,高婷,敖忠智
(天津英華國際學校,天津 武清 301700)
貴州駐村干部心理研究課題組采用定量統計和質性訪談對駐村干部開展了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定量統計選擇了國際通用量表和問卷調查。國際通用量表分為癥狀自評量表(簡稱SCL-90)、心理承受能力量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簡稱PSSS)等三個分量表。問卷調查是對國際通用量表的補充,是為此次調研專門設計,內容涉及駐村干部的基本情況、駐村工作情況、家庭情況、經濟情況、職業倦怠等方面。4月14日、15日課題組重點走訪了納雍縣豬場鄉大多拱村、倮保鳩村,水東鎮姑箐村,通過與駐村干部座談的方式了解其心理狀態。以上研究結果發現駐村干部對心理健康關注不夠或存在顧慮,他們普遍存在壓力大、焦慮感強烈、社會支持不足等問題,并且心理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針對以上問題,課題組發布了《社科要報》,呼吁為了實現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應充分關注駐村干部的心理問題,并提出進行心理疏導、心理課程等方式解決駐村干部的心理問題。隨著駐村干部心理問題的嚴重,扶貧中遇到的工作難題就會愈難解決,解決不了的難題會伴隨著工作壓力和駐村干部本來就處于的心理亞健康狀態再次作用于駐村干部心理,導致心理問題進一步惡化,這就是一個不斷循環增強的正反饋系統。
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究人員提出假設:在復雜系統中存在的心理問題,需要轉換視角和思考的角度,通過對系統結構的理解去識別高杠桿的行動,尋找到更好的著力點,建立“外部應激源+內生動力”模型進行經濟和心理的雙重干預,從而解決在扶貧攻堅大背景下駐村干部的心理問題。
在扶貧攻堅這個背景下,我們可以借助阿瑪蒂亞森的自由發展觀理論。從可行能力視角來看待貧困,把貧困理解為貧困者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他提出了以自由為目的和手段的全新發展觀,即自由發展觀。作為目的,自由在發展中具有“建構性作用”,即發展是為了拓展人們的實質性自由;作為手段,自由在發展中具有“工具性作用”,即擴展每一種工具性自由必定能夠對發展做出貢獻。通過工具性自由從不同方面促進一個人的可行能力,并可相互補充,進而相互強化。根據阿瑪蒂亞森的自由發展觀理論,貧困的真正含義是貧困人口的能力貧困,我們要通過發揮自由的工具性作用促進人們的可行性能力提升,就是幫助貧困村村民在更大程度上選擇自己愿意過的那種生活。阿瑪蒂亞森認為減貧不僅僅關注區域發展更應向關注人的能力轉變,特別是對于人的多方面可行能力的發展應該更加關注。
阿馬蒂亞·森著眼的貧困分析框架需要識別貧困對象并解決貧困的本質,貧困分為收入貧困和能力貧困兩種。收入貧困并不能安全體現貧困的本質,真正能影響個體生活狀態和生活質量的是能力貧困,能力貧困的衡量標準和收入貧困實不一樣的,這種能力是個體如何解決溫飽問題以及如何免受饑餓困苦的能力,同時也包括社會福利政策的傾向、教育機會以及個人價值等,在這樣的要求下,人們可以選擇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可行能力。阿馬蒂亞·森認為收入貧困和能力貧困的判定標準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收入可以作為一種評價工具,但收入很容易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比如,收入可以作假,但是精準扶貧所考察的居住條件、身體狀況和受教育條件等情況作假難度相對較大,因此也可以作為一種扶貧調查的一種思路。但是,最主要的還是減貧事業應向人轉變,要更多的關注人的可行能力的發展。
在對復雜系統的研究過程中,可以探索一種新的扶貧實踐模式。隨著我國即將完成絕對脫貧攻堅任務,即將進入解決長期貧困問題的新階段,農村扶貧經濟共同體心理扶貧模式是扶貧的創新實踐,具有在探索心理幫扶的同時進行更大系統問題解決的意義。在這一模式研究過程中,對于駐村干部扶貧工作的現實問題和真實需求的診斷、數據和案例的采集與分析能夠為政府推動長期貧困問題解決和駐村干部心理幫扶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參考。
本文通過實踐研究,在與納雍姑箐村結對幫扶實踐過程中探索、完善和驗證得出的心理幫扶模式,探討人的可行性能力的發展,通過對人的關注角度研究更快更好的推動脫貧事業的方法。研究人員在多次實踐的基礎上發現,外部應激源的介入使得原本已經成為僵局的扶貧方式又有了動力,這種外部加內部的方式能讓心理扶貧模式在更廣泛區域內的實施具有參考價值和推廣意義。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一方面能夠鼓舞和激發更多的外部資源參與到貧困村扶貧中,實現貧困村經濟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希望將這種互聯網+扶貧模式和外部應激源介入模式轉化為長期的心理扶貧模式,從而有效推動貧困村持久脫貧,實現心理和經濟的雙贏。
通過對扶貧攻堅這個復雜系統的理解,研究人員認為要解決駐村干部的心理問題需要推行建立互聯網+心理扶貧模式,建立農村經濟共同體,擴展“工具性自由”,探索引入外部應激源介入進行經濟和心理的雙重幫扶,最后實現在復雜系統中解決駐村干部的心理問題。
開展“互聯網+心理健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通過互聯網大力開展加強對貧困地區心理健康體系的建設,搭建以互聯網為紐帶,以心理熱線為主要手段、以遠程心理會診為支撐的網絡心理平臺;二是開展遠程心理會診,聘請中科院心理所、浙江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醫科大學、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心理專家,遠程為駐村干部和村民心理把脈。三是實施心理危機干預。針對駐村干部心理問題由專業心理咨詢師進行“一對一”心理咨詢,提升駐村干部心理能級;四是編發心理科普手冊,為駐村干部提供易掌握、易操作、易見效的心理自助方法,增強駐村干部自我心理調適能力,讓駐村干部隨時有一個“不說話的心理顧問”。
引入外部資源,對貧困地區村民實行網絡化經濟幫扶,利用網絡平臺資源,通過多種營銷手段幫助貧困村村民實現經濟致富,通過對村民進行專業養殖課程、心理課程的輔導,使村民掌握科學的種植方法同時也改變落后的觀念,因地制宜的培養貧困人民的相關職業素質能力,提高貧困村民心理健康質量,改變其“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觀念,培養村民積極主動創新精神。習近平提倡內源性扶貧,指出治貧必治愚,著眼于根本必須加強教育脫貧,主張建立“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包括學習基本科學知識文化的基礎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職業技術教育,以及提高成年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成人教育。只有可持續發展地提高貧困地區的生活水平,有助于貧困村精神面貌的改觀,并實現貧困村實現持久脫貧。
解決長期貧困的根本在于改變貧困村經濟模式,借助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技術,發展特色農業、智慧農業,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為獨有的名優產品,并轉化為特色商品,借助現代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力量,打開農村特色商品的知名度,實現經濟效益。同時幫助貧困村進行品牌開發,發展農村電商,引入外部資源,打造貧困村以第一書記為首,村民和外部資源共同參與的經濟共同體,打造農業規模經濟,形成品牌效應,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貧困居民收入,實現經濟模式的根本變革,從而在經濟和心理上的雙重脫貧。
習近平主席的扶貧戰略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是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更加符合人民對發展公平、共同富裕的期待的理念。習近平主席同時提出了要創新扶貧思路和方法、創新內外生動力相結合等理論。這些理念和理論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供我們研究的理論基礎,我們在扶貧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貧困地區的協調性發展以及發展不均衡問題,同時要努力促進貧困地區整體發展。同樣,我們在心理扶貧的過程中也應注意充分利用國家扶貧的理論框架并將其和心理扶貧相結合,為我國提供可借鑒的帶有中國特色的扶貧模式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