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林
(甘肅政法大學絲路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近42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崛起速度可令世界稱奇,但是經濟崛起過程中帶來的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引人深思。其中對于農村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明顯弱于城市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列舉了一系列環境改善及保護的相關內容。其中提到對于農村水環境的改善與保護:“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加強農村水源地保護”的等舉措。從中可以看出對于農村水環境的保護是我國目前的重要環境整治目前之一。所以應當分析在當前階段農村水環境所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中之原因,才能尋找到解決問題之良策。
首先應當認識到目前我國城市與農村的對于水環境的認知上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因為當前我國的城市居民對于生活環境用水的品質是逐年提高的,所以對于污水的處理和水環境的保護意識是高于部分農村居民的。即在重視經濟利益的前提下雙方對于水環境破壞的接受度和能夠給自己帶來的收益回報比認知也是不同。在城市生活中民眾對于水的重要性的認知是融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的,像城鎮居民家中往往都按有凈水器對于自來水進行二次過濾,并且還會訂購桶裝礦泉水來飲用。而在鄉鎮農村中很多人在生活中,不重視對于水環境的保護和自身行為是否會給水環境帶來破壞。認為這些問題是政府的工作職責,與自己這個個人主體是毫無關聯的。同時對于水環境被破壞產生的惡性生態循環也是認識不到位的,因為對于水環境的破壞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破壞,在初期可能對于水環境的破壞甚至還可能帶來收益,但是隨著時間的積累和發展,由于水環境的破壞給耕地和自身健康帶來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時,才發現對于水環境的破壞帶來的危害往往為時晚矣。在思想認識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在生活實踐中一定會出現更多地問題[1]。
農村的生產生活用水大體上可以分為生活用水、生產用水、和養殖類用水三種類型。因為經濟的發展所以農村在生活上所產生的污水如洗衣、做飯、廁所用水的排放去向往往帶有不確定性[2],即使帶有污水處理的農村中往往也是比較傳統的處理方式。這樣會帶來污水下滲影響農村居民的日常用水環境。對人的身體造成一些潛移默化的傷害或者影響。在生產上用水污染往往是在種植期間所使用化學肥料所帶來的,部分農村低于化肥的使用和處理上仍存在過度等問題,因為無法進行污水處理,這樣過剩的化肥會隨著雨水和下滲影響到農村的河流和地下水的環境給日常生活的水環境造成直接的破壞。對于養殖類用水的污染往往是牲畜的養殖過程中所帶來的,如牲畜的糞便等。這樣的污水往往會被直接排放至村鎮的河流之中,這樣帶來的污染雖然沒有化學污染對身體的高傷害性,但是其惡臭刺鼻的味道和其具有的富養性對于水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仍是不容小覷的。
處理技術的落后的因素主要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部分鄉鎮領導往往重視與本鄉鎮的經濟發展,忽視了對于水環境保護的投入,這樣在短期內對于鄉鎮內的群眾和領導干部來看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從長期來看,忽視對于水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必然會影響本地區的水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的降低隨之帶來的是農業生產的效率和其農產品的質量,進而對于整個營商環境和民眾的居住環境都是弊大于利的。
解決一個問題,首先要從思想源頭上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先決因素。對于農村水環境問題,應當提高村民和駐村干部對于水資源保護的思想認識,從孩子抓起在教育上課堂上講述水資源對于人類的重要性,對于水資源的破壞就是傷害人類自身的行為。并應當組織村民對于保護農村水環境進行學習,可以有村里黨員干部組織在村鎮里逐門逐戶的進行普及與談話,可以發放宣傳手冊進行知識的傳授,便于村民直接了解何為水環境問題、如何避免或者減少污染行為、如何綠色健康用水和水環境對與我們的生存環境到底意味著什么等。同時在政府領導上應當劃分區域對于自己負責之區域的村民的水環境保護意識應當定期抽查,若發現不負責任的相關領導干部應當提出改正意見。并且對工作不力的干部也要進行思想認知教育,要從黨員領導干部開始自上而下的學習,這樣才能夠使國家的鄉村計劃得以落實,在思想上與時俱進,使得水環境保護上從思想源頭上便開始產生有效的改善。
首先認識到不可能通過人自身行為直接有效的提高污水處理能力。應當適當的引入合適的污水處理技術來進行本村鎮的污水處理。對于技術的選擇應當因地制宜,如物化處理技術,使用化學處理方式進行污水處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污水的質量,但是也容易產生化學的二次污染。這樣的處理方式應當多用于工廠較多的農村,進行集中的污水處理是最簡單直接的處理方式。在東南沿海較為富裕的農村中可以采用生物處理的技術來進行污水處理。通過微生物分解的方式來進行污水處理,可使污水中的部分元素得到有效的分解。但是這種處理方式支出費用成本較高所以應當以一定的經濟條件作為支撐的關鍵。所以要是否采用這種方式要考慮到所在村鎮的經濟狀況,來進行適當的判斷。還有一種為自然降解處理,即通過設立一定的降解濕地進行污水處理,既利于美觀也沒有污染。但是這種情況在西北和干旱地區不適用的情況較多,所以也應當考慮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污水處理技術,做到二次污染最小、效益最高,便是提高污水處理能力的應當面對和解決的主要方式。
其次鄉鎮政府應當加大對于污水處理和水環境改善方面的資金投入,雖然短期看對于經濟發展的投入是很直接的改善民眾生活水平的方式,但是在軟實力上,水環境的好與壞更是直接影響本地區的村民的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應當加大水環境改善上的資金投入,如在投入一定營商資金時建立相應的的環境保護基金,這樣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兼顧到本地區的環境保護。而從環境保護基金中拿出部分進行水環境改善的投入更是必要的,因為水環境保護是環境保護中不可缺少的一環[3]。
完善監督體系應是完善社會力量的監督。即農村水環境情況應當按照季度或者月份進行水質量監測,并且向全體村民進行公開,并接受社會的監督。可以邀請新聞媒體和當地有影響力的群眾和人大代表等作為抽檢人對所有水量監測報告提出質詢和監督。還可以設立一定的獎勵制度,如何解決當地的水環境污染問題和發現當地水環境污染問題并及時上報查證屬實的可以予以一定的獎勵。當前鼓勵全民參與到農村水環境的保護活動中,形成由政府牽頭,群眾積極參與的氛圍。在具體實踐中可以引入互聯網的幫助來推動鄉村地區的水環境建設,即在涉及水環境的各個主體間以互聯網為聯通之橋梁,在政府、民眾、企業之間形成一個有效快捷的溝通平臺,在平臺的幫助下延展了水環境問題的解決路徑。能夠提高各個主體對于農村水環境保護的效率,而政府在通過互聯網水環境保護中始終應當作為一個服務者和被監督者,不僅是參與平臺的日常維護和管理,更是要從這個水環境保護平臺中尋找到治理本地區水環境的問題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群眾們喝上放心的水,企業用上衛生的水,更好的建設富強美麗的新農村。
厘清責任主體要求建立相應的水資源保護領導小組,由領導負責,在領導的帶領下,具體細化每一個部門的崗位職責,杜絕相互推諉,重復管轄等情況。并設立合理的期限,在到達期限時應當對所在轄區的的水環境進行評估并予以公示,對于不合格的應當提出批評和相應的處理。這樣才能細化責任主體,讓每一位領導干部有作為有擔當。更加簡單清晰的投入到農村的水環境保護之中[4]。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一定會帶來相應的環境問題,對待問題要合理的去分析解決。對于我國農村的環境問題應當被我們所重視,這是因為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是我國生活水平的一種考察方式。而環境因素也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試想一個連喝水都要考慮是否會影響健康的村鎮,怎么會留得住人才來進行經濟建設和環境改善。所以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就要從根本抓起,樹立保護水環境的意識,政府與百姓共同參與,來改善農村水環境,從而實現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