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靜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農業農村局 053000)
牛水皰性口炎是一種具有一定傳染能力的疾病,其易感群體較廣,包括馬、羊等動物,人類也有感染可能。該病的發病癥狀較為明顯,通常在口腔黏膜位置出現水皰,唇部腫起、化膿,口涎呈泡沫狀,有時也在動物蹄部和乳房出現癥狀。其發病時間具有一定的季節規律,夏秋兩季發病率較高,一般不危及生命。
該病是因為奶牛感染水皰性口炎病毒而引發的一種疾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
該病的發病時間具有較強的季節性,且有一定的傳染性,一般在夏、秋兩季發病概率較高,其傳播途徑很多,包括直接接觸、呼吸道傳染等,患病牛只以唾液、糞便、乳汁等方式排出病毒,進而造成疾病大面積傳播。其中,病牛水皰液內含有大量病毒,傳染能力極強,因此,在進行養殖過程中,如果養殖人員沒有落實好管理工作,導致養殖密度較大、衛生清潔和消毒工作落實不到位,可能會增加奶牛發病概率。
奶牛的水皰性口炎的流行范圍較小,病毒傳染能力較弱,通常情況下,發病動物數量有限,死亡率較低,但如果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可能導致疾病性質發生轉變,使牛只因新生疾病而死亡[1]。
該病在發病過程中有幾天的潛伏期,通常情況下一般在2~10d,部分情況下潛伏期可能達到15d。病牛在患病時可能會發生進食困難、咀嚼困難等問題,癥狀嚴重時可能會出現無法進食的狀況。外部表現為動物口唇會發生炎癥,且有含有明黃色液體的水泡出現,發病后的2d 內水泡會發生破裂,并形成不均勻的爛斑,也有部分動物的發病位置位于蹄部和乳房。此外,發病后的牛只會出現口腔溫度升高,黏膜腫起、發紅,口腔有刺鼻氣味等癥狀,病牛的口中還會有很多唾液流出,且具有一定的黏性。該病的發病周期一般在7~14d,通常情況下,發病牛只不會有死亡現象,但如果未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并發癥,致使動病牛因其他疾病而死亡。因此,養殖人員要隨時觀察和了解奶牛的生長狀況,對出現異常情況的要及時處理,盡早治愈疾病,以保證奶牛健康生長,為養殖戶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保證牛只健康生長,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十分重要,一旦患病,即使立刻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即使恢復健康也會對機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所以,最佳的處理方法是做好疾病發生前的預防工作,從根本上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確保其生長狀況良好,進而為養殖戶帶來更可觀的經濟效益。對此,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1 及時隔離病畜
在日常養殖過程中,實時了解牛只狀況,隨時關注其生長狀況,一旦發現有異常現象要第一時間將其隔離,并做好進一步的診斷。患病牛只要繼續隔離,并做好后續治療工作。此外,要對其生長的區域進行封鎖式管理,將健康的奶牛轉移至安全區域,防治其被感染。并將病畜接觸過或可能發生接觸的設施做好消毒工作,以避免病毒進一步蔓延。在消毒過程中,要對圈舍、飲水池、活動區域做好重點消毒工作,可以用一定濃度的燒堿、百毒殺等消毒試劑,進行細致的噴灑消毒工作,最大限度地消滅病毒,實現對疾病的有效預防。
3.1.2 保證食物營養
充足的養分供應能提升牛只體質,增強其免疫力、降低染病的可能,因此,養殖人員要做好食物選擇和調配工作,為生物提供生長所需,保證其健康狀況。具體可以進行如下操作,在選擇飼料過程中,將草料中的雜質清理掉,堅決抵制變質、質地堅硬或被污染的食物,保證其品質優良,且富含維生素等豐富的營養成分能保證牛只生長所需。如果牛只免疫力太弱可以飼喂小米粥等養分含量較高的食物,進而使其擁有良好的體質,免疫力得到顯著提升,降低疾病發生概率,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
3.1.3 保證圈舍環境
清潔、舒適、通風透光條件良好的圈舍環境更加適合牛只生長,所以,養殖人員要落實對圈舍環境的管理工作。主要可以進行如下操作,定期做好養殖場所的衛生清潔工作,及時清理牛只糞便,對圈舍內的墊草、進食時使用的食槽定期消毒,防止病毒傳染。此外,要使用一定濃度的燒堿水或消毒液進行徹底消毒,對清理出的糞便也要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對病畜活動過的場所做好全面、細致的消毒處理,防止病毒蔓延。
現階段,還沒有研發出針對性較強且見效較快的治療藥物,在進行治療時,要選擇最恰當的方式使患處盡快恢復正常,防止疾病進一步蔓延。在對患病牛只進行治療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治療措施:第一,可以在上午使用濃度為0.2%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奶牛的患處進行處理,間隔一段時間后再涂抹一定量的碘甘油,下午用工具向病牛口中吹入冰硼散,用藥頻率控制在1~2 次。也可以每日使用濃度為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患處進行多次清洗;如果癥狀較為嚴重,則要用一定濃度的鞣酸或硼酸溶液患處患處,用藥頻率控制在每天兩次左右。病情嚴重的為防止繼發感染,選擇相應的藥物對病牛進行肌肉注射,用藥頻率控制在每天1 次,持續時間控制在3~5d為宜。第二,將上述操作和口銜藥袋法配合治療。將合適的藥物經過一定的處理后放入藥袋中,讓病牛銜在口內,并定期更換,以此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2]。
采用以上措施進行治療后,病牛患處會開始逐漸恢復,7d左右開始結痂,14d 后基本可以恢復正常飲食,如果處理及時且方法得當,養殖場內的病牛數量不會繼續增加,病癥得到有效控制。
科學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能有效防止疾病發生和蔓延,進而保證奶牛健康生長。但在防治過程中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第一,要實時關注牛只生長狀況,對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治,防止其進一步蔓延,對動物的健康生長造成更嚴重影響。第二,按照指定的標準選擇和使用藥劑,防止用藥錯誤無法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甚至加重病情;用藥劑量過低達不到治療目標,用藥劑量過大,對動物機體造成損害。第三,對于體質、免疫力等方面相對較弱的牛只,要對其食物作出調整,通過飼喂小米、綠豆等食物增加養分供應,提升其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進而降低患病概率,防止疾病大面積蔓延,實現對疾病的有效預防和控制。
綜上所述,要保證奶牛的健康生長,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十分必要。對此,要了解疾病發病特點、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診斷方法等,從而及時采取適當措施進行治療,防治疾病的進一步蔓延,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在落實好各項工作的基礎上,才能使奶牛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況,進而提升養殖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