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吉林省梅河口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135000)
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肉類和奶類等消費需求刺激了畜牧業的蓬勃發展,我國多省大力發展養羊業。全國各地羊群的流動轉運頻繁,加速了布魯氏桿菌病的擴散傳播。羊布魯氏桿菌病是一種全世界廣泛分布的慢性細菌傳染病,是由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羊共患傳染病,對養羊業危害嚴重,同時極大危害公共衛生安全,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1]。羊布魯氏桿菌病可引起人與動物出現相似的臨床癥狀和損害,包括神經損害、不育、流產、慢性關節炎、發熱等癥狀。
多數病例為隱性感染,懷孕羊主要癥狀是發生流產,山羊群在嚴重時流產可達50%~90%,綿羊可達40%,流產發生在懷孕后的3~4 個月,流產母羊多數胎衣不下,繼發子宮內膜炎,影響受胎;患病母羊乳房可形成暫時性的硬塊;有時患病羊發生關節炎和滑液囊炎而導致跛行。公羊表現睪丸炎,睪丸上縮、行走困難、拱背、飲食減少、逐漸消瘦,失去配種能力。小部分病羊發生角膜炎和支氣管炎。病原菌存在于病羊的組織、尿、乳、產道分泌物、羊水、胎盤及羊體內。人擠乳、喝未完全消毒的羊乳、剝羊皮、剪羊毛、屠宰病羊、被病菌感染的肉等均可感染,病菌從接觸的破損皮膚進入人體,病菌還可以通過呼吸道黏膜、眼結膜和性器官黏膜而感染[2]。
羊布魯氏桿菌病是以羊為傳染源的人羊共患病,只要全國共同強化產地檢疫,嚴格執行不檢疫絕不流入市場交易的檢疫制度,避免造成傳染源的輸入與輸出,杜絕羊布魯氏桿菌病的爆發與流行。
通過科技下鄉活動、媒體、宣傳單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科普宣傳,使大眾真正了解到布魯氏桿菌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對養羊業發展的影響,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切斷傳播途徑,增強疫情觀念。喝鮮羊奶一定要煮沸消毒;飼養人員接產時必須戴手套,流產及污物要進行無害化處理;買羊肉時要索要動物產品檢疫票據。
(1)堅持自繁自養,如必須引入時,從無病地區引入并進行嚴格檢疫,調入目的地隔離觀察45d 后,證實無疫病后再混群飼養。(2)對羊群進行定期檢驗和定期免疫接種。(3)羊群如果發生原因不明的流產時,應立即隔離病羊,對被流產物污染的環境和用具進行徹底消毒,并報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流產胎兒和母羊進行血清學檢驗,如羊布氏桿菌陽性要對病羊進行無害化處理。
貫徹檢疫、免疫、淘汰病羊為主導的綜合性預防措施。主要是控制羊只間的傳播,次要的是高危人群必須持有有效健康證上崗,才能防止人羊間本病的發生,最終達到控制和消滅本病。
2.4.1 及時檢疫
羊在5 月齡以上檢疫為宜,每年至少檢疫兩次,凡在疫區內接種過疫苗的,應在免疫后12~36 個月及時檢疫。
2.4.2 及時免疫
檢疫為陰性的羊只用布魯氏桿菌豬型二號弱毒苗或羊型五號弱毒苗進行免疫接種,每年都要及時免疫。
2.4.3 及時淘汰
檢疫為陽性的養只要及時隔離淘汰,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
2.4.4 嚴格消毒
對羊圈、運動場、飼槽等用5%來蘇兒、2%氫氧化鈉進行徹底消毒,流產胎兒、胎盤、胎衣要深埋或焚燒處理。
要想對羊病進行有效防控,一定要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實踐證明,受良好飼養的家畜抵抗力高于不良飼養的畜群體。按照羊的營養需求進行科學飼養,保證羊的正常生長。確保適當的溫濕度、光照充足、通風良好、飲用干凈水、飼喂營養豐富的適口飼料、適當運動、科學合理的消毒制度、適當添加添磚等,達到增強體質,降低羊布魯氏桿菌病的發病率。還應根據當地疫情制定相應的免疫程序,采取多種疫苗進行預防,合理安排接種時間。羊場應符合防疫條件,做好綠化、確保羊只健康。
“菜籃子” 工程由副市長主抓,羊的布魯氏桿菌病也應由政府部門、農業農村局相關部門、工商部門和疾控中心密切配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目前我國采用預防羊布魯氏桿菌病的原則:因地制宜、分類管理、以檢疫淘汰陽性畜和免疫陰性畜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
鄉村的基層防治隊伍,由于歷史原因年齡偏大,由于工作環境問題,很少有年輕人加入,基層防治隊伍人員短缺是很大的問題。要有政策扶持,穩定防治人員隊伍,做到應檢必檢。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學習班培訓技術骨干,同時結合實際工作,加強學術交流,提高防治水平[3]。
羊布魯氏桿菌病是影響畜牧業養殖的重要傳染病之一,在我國被列為二類傳染病。羊布魯氏桿菌病能在羊、牛、豬、狗之間進行交叉感染和傳播,一旦發生病除死亡造成直接損失外,還影響羊的品質,孕羊流產,使多數病羊喪失生產能力,如果不及時處理,疫情會迅速擴散蔓延,甚至造成人員感染。有資料表明,羊布魯氏桿菌病的致病力非常強,對人的危害性極大。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數量更要有質量,因此,做好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