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
(山東省平邑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 273300)
在規模化養殖條件下,豬養殖采用集約化現代化的養殖技術方案,達到節約成本利于管理的目標,同時統一防疫,全進全出能實現安全生產[1]。據2019 年統計,全國豬現代化規模化已經達到41%,這樣的產業形勢下,我國養豬業獲得快速發展,帶動了屠宰加工產業的發展,基本實現了全產業鏈的快速發展[2]。大型養殖場如何防范疾病侵入和疾病預防治療成為我國養豬業的難題。本文針對豬肺部疾病中的豬流感與豬肺疫混合感染的防治關鍵技術進行認真總結,結合多年的生產實際,提出可行的防治技術措施。
豬流感病毒屬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以在空氣、水、土壤中長期存活。所以,豬接觸的生產環境如果有豬流感病毒都會發生傳染。豬流感病毒會在豬體內存活,平時主要吸附在呼吸道黏膜,在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侵害免疫系統發生疾病。并通過動物的體液飛沫和皮膚接觸在群內爆發,與動物接觸密切的工作人員如果攜帶豬流感病毒也會造成豬流感染發病[3]。
豬肺疫是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豬各個生長階段都可感染。這種病毒一般存在于豬體內,當豬處于較差的外界環境中,如寒冷、氣候變化大、營養條件差、熱應激等條件下豬的抵抗力較低時,病毒在體內會繁殖復制,并侵害免疫系統。病豬經分泌物、排泄物等排菌,污染飲水、飼料、用具及外界環境,經消化道而傳染給健康豬,也是重要的傳染途徑。也可由咳嗽、噴嚏排出病原,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豬的血液中也帶有這種病毒,蚊蟲叮咬可傳染。本病在任何季節都會出現。
因為混合感染后病原都會侵害免疫系統,白細胞會做出免疫反應,豬體溫會出現升高,一般會達到39.5℃以上,同時伴有咳嗽、打噴嚏、食欲減退等癥狀,在病程進入第3 天,豬會出現呼吸困難,咽喉腫脹嚴重的情況。病程一般5~7d 豬會發生死亡。
解剖學觀察,豬的肺部整體變黑,肺部結節出現肥大。肺部解剖后,肺管內都是黏液,內部出現塊狀硬塊,硬塊部位缺血性壞死。在結腸的解剖后,內部有出血點或成片的水腫。膀胱部位尿液充盈,尿液呈黃褐色。病豬在進行影像學觀察時,胸片可以看出肺部有白色絮狀炎癥表現,同時有橢圓形高密度顯影。
混合感染疾病主要是控住病原的侵襲,這兩種病毒都是豬生存環境中常見的病毒,一般豬都會攜帶這種病毒。所以,病原感染途徑不好控制,一般通過免疫方式進行預防。通過注射胸腺噴丁對豬群進行全體免疫強化,在豬轉欄前一周進行注射,減少應激現象,增加免疫能力。還可以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增強劑達到預防效果,免疫增強劑選擇中藥制劑較好,沒有副作用,不會發生藥物殘留[4]。
在豬群的各個生長階段要提供豐富的全價飼料,保證豬的營養均衡。尤其在仔豬階段,處于斷奶后,自主采食飼料時期,仔豬機體免疫系統還沒建立完全,免疫力低下,對營養需要更加緊迫。在豬群出現個體發育不同的情況下,對豬進行合理分群,將體重相近的豬群分到一起,減少搶食造成個別豬免疫低下。
這兩種疾病都屬于革蘭氏陽性菌,感染位置在肺部,細菌在有氧條件下會快速復制,加重感染。所以在用藥上選擇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聯合用藥效果較好,同時可以輔助雙黃連注射液提升免疫力。口服用藥選擇金銀花粉、嗎啉胍口服抗病毒。
豬的混合感染疾病較多,大部分疾病不能通過疫苗控制,一旦發生對豬養殖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所以,在豬養殖中,總體原則是先保證豬個體免疫能力,再進行合理疫苗免疫,最后進行藥物治療。本文總結的兩種混合感染是自限類疾病,只能通過自身免疫去預防,并輔助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