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
(吉林省梅河口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135000)
大腸桿菌屬于腸桿菌科,廣泛分布在自然界,河流、湖泊、空氣、土壤、飲用水、糞便以及動物腸道內,體外易培養,需氧或兼性厭氧,對營養要求不高,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和普通肉湯中都能良好生長,革蘭氏染色呈陰性,菌體微小,約1.0~3.0μm×0.4~0.7μm,兩端鈍圓,表面有鞭毛,能運動,無芽孢,個別菌株表面有莢膜。37℃條件下在普通營養瓊脂表面培養24h,可見到表面光滑、圓形突起、濕潤、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在麥康凱培養基表面呈現粉紅色的菌落,在伊紅亞甲藍瓊脂表面呈現有帶金屬光澤的黑紫色菌落[1]。大多數的消毒劑都能將其殺滅,如甲醛溶液、新潔而滅溶液、高錳酸鉀水、甲紫溶液、碘附、消毒酒精、醋酸氯己定、戊二醛等。
仔豬黃白痢是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的合稱,主要發生于哺乳期仔豬,黃痢發病時間早,一般在出生后3d 內發病,糞便以黃色為特征,故而得名黃痢。白痢發病時間較晚,通常在出生后的7~30 日齡發病,因糞便呈現灰白色而得名。黃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所引起,病原主要經口腔感染,母豬的乳房如果很臟,甚至有糞便污染,乳區部位存在大量大腸桿菌,仔豬吮乳時通過接觸乳房皮膚經口感染。環境衛生條件不合格的豬場,地面、墻面、料槽等也會有大量的大腸桿菌分布,很多豬場的教槽料是撒在地面讓仔豬識別的,這樣更容易導致大腸桿菌感染。該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夏季由于溫濕度適合大腸桿菌生長,豬場發病概率更高,特別是管理水平低,環境衛生條件差的中小型豬場。有些豬場由于母豬產仔數過多,而需要寄養的母豬數量不夠,只能將多出的仔豬通過人工哺乳的方式飼喂,如果乳汁飼喂器有大腸桿菌污染,也很容易造成仔豬群發性感染。
仔豬感染大腸桿菌后以黃痢和白痢表現為主,黃痢表現發病早,病程短,發病急,死亡率高,主要發生于出生后3 日齡之內的豬,病原可來自環境,也可來自母乳,大多在首日齡就已發病,最初表現精神不振,不搶乳,無吮吸行為,容易被其他豬踩踏,糞便呈黃色,稀薄如水,里面帶有大量泡沫,有腥臭味。隨著腹瀉的加重,病豬表現每隔數分鐘就拉一次,肛門周圍一直有糞便污染,由于機體大量脫水,病豬體格瘦弱,口渴,精神萎靡,最終昏迷后逐漸死亡,死亡率80%以上。白痢發病時間較晚,多發于一周齡以后的哺乳仔豬,死亡率一般不高于30%,起初精神萎靡,有時能見到吐奶行為,畏寒怕冷,吃奶減少,糞便呈灰白色,腥臭,糊狀,常黏附在尾根[2]。未經治療的情況下病程在3~7d,期間機體不斷消瘦,輕度脫水,多數豬能耐過,但體質差的弱小豬很容易死亡,耐過豬后期在保育階段和育肥階段很容易出現生長速度減緩。
本病有商品化的市售疫苗可供免疫,但由于病原血清型較多,且全國不同地區豬場感染類型都有一定差異,故很難通過某一種血清型來做到全方位控制,臨床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預防。
益生菌是指對腸道微生態能起到平衡作用的有益微生物,獸醫臨床常見的有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植物乳桿菌、乳酸乳球菌、糞腸球菌、屎腸球菌、丁酸梭菌、納豆芽孢桿菌、短小乳桿菌、釀酒酵母菌、凝結芽孢桿菌等。仔豬出生后的2h 內,可以將益生菌制劑經口灌服,這些微生物進入腸道后可以先行對腸黏膜占位,此時若不慎出現感染,則益生菌能通過競爭空間和營養的作用將大腸桿菌抑制或殺滅。
大腸桿菌屬于細菌,抗生素對其具有抑殺作用,對于經常發生本病的豬場,或者豬群中已發現病豬時,可對全場仔豬進行藥物預防。常用的抗生素有恩諾沙星、氟苯尼考、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硫酸黏菌素、復方阿莫西林等。為了最大程度的發揮藥物效果,黃痢建議仔豬出生后的2h 內灌服,每日上午、下午各1 次,連用3d。白痢建議拌在教槽料中讓豬采食,通過口服方式用藥,藥物能直達病灶,在腸管中直接將病原殺滅,防止其過度增殖而影響健康。
大腸桿菌對環境不良因素抵抗力較差,對大多數種類的消毒劑敏感,建議豬場常用的器械和工具多在太陽下暴曬,母豬分娩后對整個下腹部區域用0.1%的高錳酸鉀水進行清洗消毒,仔豬出生后臍帶部位用碘附原液浸泡3~5s,防止病原經臍帶傳染。剪牙、斷尾、去勢等手術使用的器械務必嚴格消毒,若發現有豬出現拉稀,可將糞便污染區域用2%的火堿噴灑,深埋或焚燒病死豬的尸體,深埋時可在尸體表面撒生石灰粉。所有外來車輛和人員必須消毒后再允許進入,消毒劑可選擇安全性好、腐蝕性低、刺激性小的戊二醛癸甲溴銨溶液,霧化消毒不低于60s,飼養員和獸醫人員的工作服也應經常清洗消毒。
對于豬場管理者來講,規模化的科學養豬首先要樹立科學防控疾病的理念,堅持“養大于防、防大于治” 的疾病防控原則。“養” 即飼養管理,豬場一定要把飼養管理放在第一位,尤其是環境衛生治理方面,黃白痢發病最多的是管理水平低,環境衛生差的中小豬場。飼養管理水平高的豬場,豬只免疫力強,生長發育不受影響,生產性能達標,即使不慎感染,豬天生的抵抗力也能將其清除機體,從而將損失降至最低。定期對員工進行疾病知識培訓,發現病豬第一時間隔離治療,健康豬群注意觀察,加強巡場,做到疫病早發現。
對大腸桿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療本病的最佳藥物[3]。具體藥物種類可參考藥物預防所選的藥物,抗菌用藥是針對病因的治療,除此之外,病豬還必須進行對癥治療以降低死亡率。對癥治療包括止瀉、助消化、補充機體丟失的水分和礦物微量元素等。止瀉可使用鞣酸蛋白,鞣酸蛋白服用后在胃內不分解,在小腸處分解出鞣酸,使腸黏膜表層蛋白凝固,形成一層保護膜,減少滲出,減輕刺激及腸蠕動,有收斂、止瀉作用。助消化可口服乳酶生或酵母片,二者屬于微生態類制劑,可以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增加有益菌數量,抑制大腸桿菌繁殖。補充機體丟失的水分和微量元素可腹腔注射溫生理鹽水,同時灌服補液鹽。除了西藥外,中藥白頭翁湯也可用于本病的治療,方劑白頭翁60g、黃檗30g、黃連45g、秦皮60g,白頭翁湯主要起到清熱解毒和涼血止痢的功效。中藥雖然對本病有一定療效,但由于味道較苦,而豬又是味覺非常敏感的動物,用藥時灌服非常困難,強制灌服時會帶來很大應激,療效也較慢,不適用于黃痢的治療,建議用于慢性白痢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