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江蘇省泰興市畜牧獸醫中心 225400)
為了提高肉雞成活率,首先需要合理選擇場址并進行科學布局建筑,然后引進優質雛雞和購買全價顆粒飼料,是提高肉雞成活率的基礎條件。同時加強飼喂和飲水管理,供給舒適的環境條件,促使雞群體質強壯,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在日常生產中應做好預防疾病工作,進一步提高肉雞成活率。
應選擇在背風向陽、地勢較高、排水方便、陽光充足的區域建造雞場,同時要求遠離居民區、屠宰場和化工廠,這樣有利于完善防疫體系,避免發生交叉污染或水質受到影響而誘發雞群發生疾病。并且要求交通便利,以便運輸飼料和銷售肉雞。
為了進一步完善生物安全體系,按照防疫要求合理布局場區的建筑,首先將整個場區分成3 個區域:生活區、生產區和隔離處理區,并且各個區域之間需要用圍墻隔離,每棟雞舍之間應有5m 以上的間距,設置凈道、污道和排水溝,最好硬化所有路面便于消毒處理,不能硬化的地方需要鋪設大石子,有利于控制雜草生長和老鼠出入,切斷疾病傳播途徑,防控疾病發生[1]。
雛雞質量是提高肉雞成活率的基礎,在引種前必須充分掌握種源場的詳細情況,確保雞雛質量,不攜帶流行性疾病和垂直傳播性疾病。如果雛雞質量不好:腹部吸收和臍部愈合不良,容易感染病菌發生疾病,再加上雛雞本身體質較弱,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對外界適應能力較差,這樣不僅在育雛期容易發生死亡較高的情況,而且整個生長期采食量和生長速度都會大大降低,嚴重影響雞群增重和經濟效益。建議優擇抗病能力強、飼料利用率高、生長速度快的肉雞品種來飼養,同時保證雛雞沒有病菌感染處于健康水平。
肉雞生長階段不同對飼料營養水平的要求也不同,提供優質全價的飼料,滿足其快速的生長需要。飼料配方最好按照肉雞飼養管理指南上營養標準來配制,在保證營養達標的基礎上選用當地價格便宜的原料來加工生產質優價廉的全價料。最好使用全價顆粒飼料,這樣可以促使肉雞在育雛期采食更多的飼料,提高生長和增重速度,同時飼料經過熟化不僅容易消化和吸收,增加飼料利用率,還可以殺滅或減少飼料中的病原微生物,減少肉雞與病菌接觸的機會,從而提高肉雞成活率。嚴禁給肉雞飼喂霉爛變質或質量較差的飼料,否則會直接影響肉雞生產性能和健康狀況[2]。
肉雞引種進入雞舍后應立即采食全價飼料,需要在雛雞到達前就在料盤添好飼料,刺激雛雞盡快采食和消化系統的發育。試驗證明,雛雞采食越早消化道絨毛發育越好,一周末消化道絨毛發育程度相當于入舍時的600 倍,由此可見,盡早采食對提高肉雞成活率非常重要。
前1~2 周采用少量多次的飼喂方式,刺激雛雞盡快找到飼料和增加采食量,隨著日齡的增加逐漸減少飼喂次數,一般前3d 每天飼喂6~8 次,3~7d 每天飼喂4~6 次,以后逐漸減少到每天飼喂3 次即可,飼喂量應根據肉雞生長速度逐漸增加,在滿足肉雞食欲的前提下盡量減少飼料浪費。
雛雞進入雞舍后在采食的同時應開始飲水,避免雛雞長途運輸或天氣炎熱發生脫水現象,育雛期水溫要保持在20℃左右,不能給雛雞提供較低的水溫,以免降低雞只體溫引起的腹瀉等癥狀。第一次飲水中可以添加復合維生素和葡萄糖,有利于補充雛雞體力和抗應激能力,前3~4d 飲水中可以添加廣譜抗生素,防止雛雞受到細菌感染。每天應定時清理和消毒真空飲水器,確保飲水干凈衛生。每次添加飲水應適宜,切忌一次加入過多,放置時間太長容易受到病菌污染,進而引起肉雞發生各種疾病[2]。
提高肉雞成活率的關鍵因素是保證環境條件適宜,尤其是溫度更為重要,一般要求前3d 保持在32~33℃,4~7d 為30~32℃,然后每天降低1~2℃,一直下降到21℃左右為止。同時,降低舍溫應根據肉雞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不可盲目降溫或致使溫差太多。
控制好雞舍濕度,要求育雛早期濕度為65%~70%,以后逐漸降低到55%左右即可,保證雞舍濕度適宜,對控制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支原體病的發生至關重要,為此可以有效提高肉雞成活率,許多肉雞發生球蟲病均是雞舍濕度較大引起的,尤其是墊料平養雞舍必須重視濕度管理,避免濕度過高引起的腿部病變和霉菌毒素中毒癥狀。
根據實際情況控制好密度、通風和光照,育雛期密度維持在40 只左右/m2,隨著雞群生長逐漸降低飼養密度,到生長后期密度降低到15~20 只/m2。做好通風管理,肉雞新陳代謝旺盛,對氧氣需求量較大,在保證溫度適宜的前提下盡量增加通風量,有利于降低舍內病原微生物的含量,減少雞群發病機會。光照對雛雞的影響較大,在育雛早期光照時間應為23h,強度為30lux,促使肉雞盡快尋找飼料和飲水,并盡量采食更多的飼料來增強體質。
肉雞生長速度很快、體重增加較多,需要隨著雞群日齡的增長采取分群飼養,尤其到生長后期,肉雞個體之間會發生較大差異,必須按照體重、強弱或個體大小進行分群,并且及時挑出病弱殘雞進行淘汰,避免污染環境成為疾病的傳染源。每個小群內的肉雞相差不大,保證采食、飲水均衡,出欄時體重相對均勻,提高經濟收益。同時及時分群還可以降低飼養密度,避免雞群發生啄癖、腿病或呼吸道疾病,確保雞群健康狀況[3]。
在生長后期肉雞新陳代謝旺盛,需要大量的氧氣來幫助機體轉化能量和蛋白質營養。需要控制好雞舍的環境條件,保持溫度適宜的情況下加大通風量,保證舍內空氣質量,避免肉雞發生猝死和腹水癥狀,降低雞群死亡率。通風本身屬于消毒,可以將病菌排出舍外,減少病菌含量。同時,通風良好的情況下一般舍內濕度較低,病原微生物繁殖減緩,進一步降低雞群與病原微生物接觸和感染疾病的機會。
肉雞感染疾病是引起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必須做好疾病預防工作。首先保持舍內環境衛生清潔,籠養或網上平養雞群需要每天定期清理糞便和污物,并進行地面沖洗和消毒,墊料平養雞群需要保證墊料干燥干凈,每天定期翻動墊料或更換潮濕板結墊料,這是預防肉雞爆發球蟲病的最基本措施。同時每周帶雞消毒2~3 次,每周對舍外環境消毒1~2 次,有效殺滅或消除環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
根據雞群生長階段不同,在關鍵周齡可以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廣譜、高效、無殘留的抗生素來預防疾病發生。每天認真觀察雞群狀況,一旦發生異常情況及時查找原因,采取相應措施盡量降低雞群死淘率[3]。
在實際生產中應選擇優質的雛雞和飼料來飼養,采取科學的飼喂和飲水管理,促進肉雞盡快采食和飲水,增強雞群體質和免疫力,同時控制好環境條件,給雞群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和通風,避免生長后期發生腿病和腹水癥。在日常生產中應預防疾病發生,確保肉雞健康水平,提高肉雞成活率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