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 030027)
近些年,隨著我國養禽規模的不斷擴大,蛋雞各種疾病頻繁爆發,尤其在缺乏規范性的養殖場中存在疾病免疫誤區,導致蛋雞發病率逐年增加,造成疾病蔓延,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也帶來食品安全等公共衛生問題,嚴重影響我國蛋雞產業的長遠發展。筆者通過對130 個蛋雞養殖場的免疫合格率進行調查,分析影響免疫效果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應對措施,以提高蛋雞養殖質量。
本次調查選取130 個蛋雞養殖場為對象,其中籠養雞養殖場有67 個,從中抽取血清樣本650 份,H5N1禽流感抗體合格的有590 份,合格率為90.7%;新城疫抗體合格有560 份,合格率為86.1%。放養養殖雞場63 個,抽檢血清樣本700 份,H5N1 禽流感抗體合格的有567 份,合格率為81%;新城疫抗體合格有548 份,合格率為78.3%。通過分析調查結果發現,采取規模化籠養雞的免疫效果顯著高于散養戶的免疫效果。
影響蛋雞免疫效果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環境規劃是控制疾病最有效的手段,環境控制主要包括溫度、濕度、通風、空氣壓力、飼養密度等。而目前很多養殖場都是從小規模養殖模式起步,盡管規模變大,但管理理念沒有更新,缺乏整體規劃布局意識,生活區和生產區沒有分離,缺少功能區;認為雞舍配備濕簾、投喂機、通風機和清糞機就能符合規模化養殖標準,正是由于錯誤思想造成雞舍設計不合理,墻體過薄,沒有保溫功能,設計依舊采用傳統開放式模式;濕簾面積、風機數量及厚度隨意設計安裝,只在夏季應用風機,造成夏季溫度過高,而冬季保溫效果較差,雞舍通風不良等狀況;籠具選擇及單棟雞舍飼養密度不科學,無法做好生物安全防疫工作,防治疫病難度大。
部分養殖場仍舊依據以往經驗進行養殖,缺少生物安全防疫工作的基本常識,主要采用疫苗預防。不論以前管理是否科學,只要沒有出現問題就認定為經驗,依據此種經驗指導生產。部分雞場即便在規劃時區分生活區和生產區,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形同虛設,只是為了應付檢查。一些規模化養殖場由于工作人員短缺,雞舍及場區長時間不消毒;車輛、人員、雞蛋周轉箱等未經消毒或簡單消毒就隨意進出;病死雞隨意丟棄;雞籠和運送淘汰雞車輛未經消毒進入雞舍;使用完的疫苗瓶未經處理隨意丟棄;雞場水質檢測不合格;人員出入雞舍沒有及時更換衣物鞋帽等現象層出不窮。
疫苗在出廠到投入使用期間經過多個環節,疫苗保存對環境溫濕度要求較高,如果疫苗保存不當,很難真正發揮效果,疫苗保存方式直接影響免疫效果,如果疫苗被反復融凍或被陽光直射,性能會受到影響。免疫操作方法不恰當也會嚴重影響免疫效果,如果在疫苗接種時接種部位和時間不正確,會導致疫苗吸收速率慢,難以發揮藥效。另外,免疫程序及藥物應用方法不當會對免疫效果產生影響,疫苗接種前養殖戶缺少對疫病防治的認識,在即將接種前1~7d 內注射抗生素及消炎藥物,降低了免疫效果[1]。
由于雞舍養殖戶多數是農民,養殖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低,不注重衛生消毒。一方面,養殖戶雞舍結構為半開放式結構,夏季通風效果相對較好,雞舍衛生也較干凈;而在秋冬季節,養殖戶注重保溫,早早堵塞進風口,雞舍灰塵無法排出,屋頂常出現灰塵,衛生環境差。另一方面,養殖戶消毒意識差,每周消毒1 次或2 周消毒1 次,甚至1 個月或半年消毒1 次,雞舍灰塵越積越多,病原微生物大量聚集,這也是蛋雞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消毒是殺死雞舍細菌與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措施,消毒工作不徹底,環境衛生條件差,蛋雞患病概率會大大增加。
首先,雛雞品種和飼料不匹配,飼料使用不合理,不利于1~6 周齡雛雞消化和吸收,體重難以達標,雛雞成活率較低。其次,養殖戶僅注重飼料成本,未重視飼料質量。在整個飼養階段,飼料成本占據養殖總成本的80%左右,有些養殖戶為了提高經濟效益會想盡辦法降低飼料成本,導致不合理應用飼料及使用低廉飼料等現象頻頻發生。實際上,低品質飼料中含有大量雜粕,其中的致病因子和抗營養因子降低了飼料中的營養水平,導致蛋雞機體紊亂,容易感染疾病,增加雞群死亡率,影響產蛋率。
養殖戶通常很少檢測雞群體重,部分養殖戶雖然稱重,但卻不明白稱重的意義。稱重的作用一方面是權衡飼料中的營養是否夠用,另一方面是將與標準體重不相符合的雞群隔離,單獨實行管理,便于雞群健康成長。
應設置密閉式雞舍,在雞舍中裝置保溫層,有效實現保溫或降溫目的。根據單棟雞舍的面積和飼養密度優化風機數量,濕簾位置和厚度,確保雞舍溫度適宜、通風效果良好。選擇適當的蛋雞籠具,現階段主要應用小階梯或疊層籠具,充分考慮雞群通風因素,嚴禁為減少單只雞的成本而忽視飼養密度[2]。濕簾厚度應當符合標準,不低于10cm,最適宜為15cm。風扇通風量應符合設計要求,雞舍風速不低于1.5m/s;雞舍側面通風數量應合理。為實現消毒和減輕舍內粉塵的目的,每棟雞舍應配置機械消毒設備。
規模化養殖應合理設置雞舍,雞舍設置在地勢較高的地區,同時具備背風、向陽及氣候干燥等特點;將生產區和生活區分開,進出生活區的人員車輛也要分開,非生產工作人員未經消毒不得隨意進出生產區;生產區的污道和凈道應區分開,飼養員應禁止進入污區;場外設有專用糞場;蛋雞舍、育雛雞舍和育成雞舍應盡量隔離;蛋庫獨立設置;在場區外進門處設消毒室,入場雞蛋周轉籠采用3%~5%火堿浸泡,再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熏蒸;運輸淘汰雞周轉籠和車輛禁止進入雞場,并定期消毒,同時嚴格實行“全進全出” 制度。除了定期清理雞的糞便,也應定期整理雞舍周圍環境衛生,掌控養殖場內雞舍溫度和濕度,并及時調整。
免疫防控措施分為兩個方面:群體免疫和個體免疫。群體免疫指的是當處于疾病高發季時,在日糧和飲水中增加適量維生素或藥物,提高雞群免疫能力。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氣霧、日糧和飲水3 種免疫方式,其中最常見的是飲水免疫。在應用飲水免疫前,應對雞群提前斷水,斷水時間長短依據雞群日齡、季節和天氣狀況決定,充分確保雞群當日的飲水量,促使飲水中添加的藥物能被雞群有效吸收[3]。
個體免疫接種主要針對常見疾病,通過使用疫苗有效預防。目前這種方法更為常見,是最直觀有效的手段。在具體養殖過程中,依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方案。制定免疫方案時應注意幾個因素,蛋雞品種、免疫類型、當地疾病發生流行情況、歷史記錄、疫苗影響和免疫接種對蛋雞健康的影響等。現階段蛋雞最容易發生的疫病種類主要包括雞痘、雞新城疫、馬立克氏病、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和雞病毒性關節炎等。為避免蛋雞注射疫苗后產生應激反應,還可以使用免疫聯苗,具體使用方法和用量按說明書進行。另外,應確保疫苗質量,無論在運輸環節還是保存環境都應加以控制。避免陽光直射,加強溫度和濕度控制力度,為開展疫苗工作提供基本保障。
加強雞舍消毒力度是徹底預防蛋雞疾病的關鍵措施。養殖場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消毒制度,規定消毒時間、范圍和方法。養殖戶應按照規定及時對蛋雞日常活動場所進行規模化、系統化和專業化的消毒工作。依據消毒規范及時更新消毒產品,選擇無刺激、無腐蝕的消毒產品。此外,如果發現有病死蛋雞,必須立即做好消毒工作,并進行無害化處理。
飼料是雞群主要的營養來源,飼料成本占整個養殖總成本的80%,規模化養殖通常會花費大量精力在降低飼料成本上。我國禽病疫情防控壓力較大,疫苗免疫特別是油乳劑滅活疫苗使用次數頻繁,雞群長期處于應激狀態,營養需求量隨之增加,在此種情況下,我們不能人為降低飼料水平,應在標準飼料基礎上增加10%的營養,與此同時減少輔料和雜料的使用,利于雞群消化吸收營養物質,提升機體自身免疫力。
養殖戶在體重監測方面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從第3周齡開始堅持每周稱重一次;選取稱重的樣本應在雞舍不同位置,每次至少選取60 只雞;每次稱重應選在同一時間,最佳時間為下午,并且在同一地點稱重;稱重時應遵循“定時、空腹和定位” 等原則;依據體重監測的情況,在雞只處于8 周齡時采用上籠方式處理,將雞群分為3 個組別,超重組、標準組及低標組。并將3 個組別采用不同管理方法,超重組可以維持原有喂食量,但不能減料。低標組可以在標準喂食量基礎上適當增加投喂量。定期稱重有利于及時掌握雞群生長發育情況,便于及時調整雞群均勻度,提升雞群產蛋率。
綜上所述,在蛋雞養殖管理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雞群免疫及預防工作,與此同時,也應重點記錄雞群日常生長情況,及時掌握健康動態,確保第一時間發現疫病,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