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
(安徽省太和縣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236600)
太和縣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畜牧業減量提質轉型升級為主線,在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方面下功夫,大力發展綠色畜牧業,建立了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畜牧業發展模式。2019 年底,全縣畜禽養殖規模場達736 家,其中生豬規模養殖場352 家,牛羊規模養殖場157 家,家禽規模養殖場215 家。全縣黃牛存欄5.4 萬頭;生豬存欄41.4 萬頭,其中能繁母豬存欄5.2 萬頭;山羊存欄33.9 萬只;家禽存欄590 萬羽。育肥豬處理86.9 萬頭;肉牛出欄5.87 萬頭;山羊出欄49 萬只;家禽出欄1255 萬羽。肉類總產1163.91 萬t;禽蛋產量3.72t;奶類產量2160t,規模養殖比重82%;畜牧總產值33 億元,年利用秸稈10 萬t,全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87.99%,規模養殖場糞污設施設備配套率96.9%。
太和縣的畜禽養殖場中,中小規模養殖場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部分養殖場(戶)受傳統思想影響,環保意識淡漠,大部分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不完善或根本沒有處理設施,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對糞污處理工作得過且過,很少考慮糞污污染問題。
中小規模養殖場(戶)資金短缺,沒有足夠的資金完善糞污處理設施設備;大型規模養殖企業擴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無序性,生豬規模場發展尤為突出,養殖業虧本經營長時間難以扭轉,治污設施投入大,運行成本高,部分規模場出現資金鏈斷裂或流動不暢,治污設備運行不起,不僅造成有機肥資源的浪費,而且給周邊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甚至對水體和土壤造成污染。
多數種地不養殖,養殖不種地,種植養殖相對獨立,種養結合不緊密,循環鏈條不暢,畜禽養殖廢棄物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大部分養殖場就近還田利用,只是作簡單堆漚發酵處理,有可能存在二次污染和土地病蟲害發生風險。
社會化服務組織及規模養殖設施用地審批或備案程序較難較慢,影響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的實施進度。
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畜禽養殖業主及相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養殖場(戶)的認識水平,增強養殖場環保意識和人民群眾監督意識。加大畜禽糞污污染環境的監督和處罰力度,對造成環境污染的養殖場,輕者進行批評教育,重者進行嚴厲處罰,情節較為嚴重者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積極引導畜禽養殖場流轉土地,以地定養,種養結合,糞污好氧或厭氧發酵后,實施畜禽糞便低成本還田利用,推進種養結合模式發展,建立健全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機制。
在養殖密集區建立集中收集處理中心,搭建農牧結合平臺,構建農牧結合利用機制,推動畜禽糞污收集、轉化、利用網絡體系的建設。重點培育糞污資源化利用專業化、能源化,提升加工服務能力和糞污資源化利用覆蓋面,構建以糞污資源化利用為關鍵節點的畜牧業循環經濟產業鏈。
縣農業農村局成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專家技術服務團隊,明確年度任務,充分發揮縣級糞污資源化利用專家組和鄉鎮技術服務隊的作用,落實技術指導包片負責制,實現規模養殖主體技術聯系機制全覆蓋,全面普及糞污資源化利用專業知識,按照不同畜種、不同規模進行分類指導,按照“一場一策、限期完成、驗收銷賬” 的監管方式,確保所有在冊的規模養殖場按期按質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
提高鄉鎮政府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認識,壓實工作任務,穩步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對已配套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的養殖場要加強日常監管,確保運行正常。對未配套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的養殖場采取清單式管理,按月推進,按季調度,確保年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