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重慶市忠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4043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支持農村畜禽養殖業發展的政策,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保障了人民群眾肉食品需求。隨著畜禽養殖行業的快速發展,畜禽糞便和養殖污水等廢棄物的產生量也逐漸增加,養殖業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給農村環境治理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沒有充分統籌協調我國畜禽養殖行業生產布局與農村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片面追求畜禽養殖數量,盲目地選址無序地建場,不注重養殖污染治理,導致養殖污染日益嚴重,非治理不可。
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較為復雜,且需要長期堅持工作。對此政府必須發揮其主導作用。需要明確政府與市場的界限,政府要做到不缺位,不錯位,不越位。為企業發展搭建平臺,營造好的發展環境,并且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制定好相關的政策與制度。如政府可以鼓勵畜禽養殖企業發展綠色養殖,并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鼓勵企業引進防治污染的科學處理措施。通過施行有獎舉報的方式,鼓勵公眾對污染問題進行舉報和跟蹤監督,支持廣大公民與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其中[1]。
通過實施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策略,建立和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社會化治理機制。應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與社會組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廣大人民群眾與社會組織不僅可以監督政府及企業對農村畜禽養殖污染的治理工作,還可以反映其自身的意見和訴求,從而促進污染治理措施落到實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2]。
部分畜禽養殖企業在經濟利益面前依然會選擇通過犧牲環境作為代價來追求自身的利益。養殖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只是在政府的嚴打高壓態勢下被迫治理污染,導致養殖污染治理不徹底不充分。對此,必須充分利用市場優化配置資源,激發企業污染治理的自主意識,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發揮企業養殖污染治理的主體作用。使企業由原來的被動治理變為主動治理,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變廢為寶,把廢棄的污染物變成有用的資源,從而使農村畜牧養殖企業可以持續良好的發展。
政府需要科學規劃,合理安排養殖區域,按照生態農業發展的模式進行畜禽養殖生產。強化污染源頭的監督管理,保證養殖業的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制定好畜牧養殖業發展的規劃,統籌環境承載能力和環境防治要求,確保畜牧養殖品種的規模總量及污染防治目標和任務。與此同時,政府需要劃定禁養區域,適當調整不合理的生產布局[3]。
企業要轉變思維觀念,充分認識畜禽糞污是可以利用的財富。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循環模式,實現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利用糞污資源加強沼氣建設,實施沼液還田。這樣的生態農業模式將極大減少養殖污染,增加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
畜禽養殖企業必須要保證科學治理、達標排放。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農業,積極創建現代化畜禽養殖示范區,創建養殖污染治理示范企業。企業要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切實履行養殖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主動治理,達標排放。加強行業協會的互助服務,通過農村畜禽養殖協會這個平臺,組織協會會員進行養殖污染治理系統的培訓,樹立先進的養殖理念,提高環保意識。同時也要利用好第三方環境服務公司治理模式,畜禽養殖企業需要積極地與第三方公司進行合作,從而保證污染治理工作的專業化與規模化,有效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這對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都是有利的[4]。
通過加強社會管理進而暢通社會組織與廣大群眾的參與途徑。在行政管理體制中,應將公共事務管理權限和責任從傳統的政府職責中適度分離出來。充分發揮社會服務作用,鼓勵社會組織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將社會組織建立為政府與廣大群眾之間的橋梁,提高群眾參與和監督的力度。社會組織和廣大群眾應積極參與養殖污染防治工作中,打破政府包辦的格局。社會組織與廣大群眾對養殖企業污染進行監督,可以通過撥打環保熱線和民生服務熱線等方式進行舉報,實現社會公眾有序地參與處理過程,跟蹤處理結果,實現有效監督。通過政府、社會組織和廣大群眾共同監督共同參與的模式,對畜禽養殖企業進行多方位的巡查監督與管理,保證畜禽養殖污染得到良好的防治。
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必須重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問題。因此,作為政府、畜禽養殖企業和人民群眾及社會組織要共同努力,積極發揮自身作用。構建一個多元化生態環境治理的新格局,使我國養殖業可以持續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