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山東臨沂 276300)
菠菜(Spinacia oleraceaL.)又名波斯菜、赤根菜、鸚鵡菜等,屬藜科菠菜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植物株高可達1 m,根圓錐狀,帶紅色,較少為白色,葉片為戟形至卵形,鮮綠色,全緣或有少數牙齒狀裂片。菠菜的種類很多,按種子形態可分為有刺種與無刺種兩個變種。
菠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 及礦物質,尤其是維生素A、維生素C 含量位于所有蔬菜類之首,人體造血物質鐵的含量也比其它蔬菜高,對于胃腸障礙、便秘、痛風、皮膚病、各種神經疾病、貧血等疾病有特殊食療效果。菠菜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在我國很多地區廣泛種植。我國菠菜的種植面積已超過了60 萬hm2,占據了約5%的蔬菜市場。菠菜種植以北方為主,約占據整個菠菜市場的50%[1]。我國菠菜栽培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唐朝。改革開放后,我國菠菜產業發展速度很快,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仍略顯不足。本文對我國菠菜的生產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菠菜產業的發展策略,為切實推動菠菜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菠菜品種依據葉形和種子可分為尖葉種和圓葉種兩大類,長期以來,我國菠菜品種選擇大都以本地有刺種(尖葉種)為主[1],如杭州地區多選擇塌地菠菜,這類菠菜耐寒能力較強,但僅適宜越冬栽培;山西地區多選擇晉冬1 號菠菜,這類菠菜抗病性強,春季上市早;山東、河北等地多選擇墨寶菠菜,這類菠菜抗霜霉病能力較好。對我國菠菜品種進行研究分析可以發現,金富新一代系列、M6 菠菜、慕尼黑、中菠381、中菠60 號、M13 菠菜、滬菠1號、疏菠2 號等菠菜品種有一定的耐寒性,但在品種優化過程中進度較慢,與很多西方發達國家更優質的品種差距較大。隨著很多國外相關企業進入國內市場,一些優質的菠菜品種表現出更強的競爭力,無論是產量、抗病蟲害能力、產品外觀、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菠菜種子市場不斷隨之變動。
我國蔬菜產業雖然正向著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但目前來看布局依舊較分散[2],這一點在菠菜生產上也有所體現,山東、河北等省份的分布都比較零散,沒有對菠菜產業集中性的勞動力投入,缺乏菠菜產業長遠發展的目光和宏觀把控。在這種分散的生產布局下,無法對菠菜生產進行人力和技術上的整體投入,這就造成了產業發展資源的不均衡性,很難再進一步提升菠菜產量和品質。與此同時,菠菜產業的分散化發展造成了市面上的菠菜種類繁多、品質良莠不齊,嚴重阻礙了菠菜產業的現代化進程,不利于菠菜產業生產效率的提升。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菠菜品質和產量的要求逐漸提高。然而由于我國菠菜產業仍然處于發展階段[4],在菠菜種植和生產過程中缺乏科學完善的模式,導致菠菜品質差、市場競爭力不足。如在菠菜種植過程中,由于大部分菜農缺乏對于菠菜種植的抗風險意識或科學認知,因而在面對寒潮天氣時,缺乏科學的防護措施,致使早春或越冬栽培的菠菜出現低溫障礙,導致菠菜品質下降,直接影響了菠菜產業的發展。
菠菜在我國一些沿海省份的出口量較大,為當地創收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調查發現,我國菠菜具有品種齊全、質量好、價格較低的優勢,每年速凍菠菜出口到日本2 萬t 以上,還出口到俄羅斯、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加工出口前景廣闊。出口的菠菜要求抗病、優質、豐產、抗逆性強、適應性廣、長勢強、商品性好。宜出口加工的主要有全能、急先鋒、安娜等大葉菠菜品種,而這些品種大都是國外引進的品種,而且在國際菠菜市場中并不具備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在國際菠菜市場中占據的比例很小。
我國出口的菠菜產品主要有冷藏鮮菠菜、速凍菠菜、脫水菠菜3 種,目前受到的限制較多,不僅有貿易壁壘阻礙,也有金融方面的影響[2],菠菜出口相關企業壓力愈發沉重。如由于日本沒有為冷凍菠菜規定毒死蜱的殘留限量標準,因而參照新鮮蔬菜的農殘量標準。但是冷凍菠菜是用新鮮菠菜經加熱漂燙、冷凍加工而成,縮重很大,通常幾千克鮮菠菜才能加工1 kg 冷凍菠菜,將新鮮菠菜的殘留標準套用在冷凍菠菜上是不合理、不科學的。王旭等[3]在國內外菠菜標準對比分析研究中也指出,我國菠菜出口自2002 年以來風波不斷,映射出我國菠菜標準的不完善。
我國菠菜產業目前仍處于發展期,為了應對新時代的市場要求,需要秉持可持續發展觀,將菠菜產業進一步完善,這就需要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擴寬渠道,從根源上實現菠菜的產量增長和質量提升,從制度上減少影響菠菜產業發展的因素[5]。因此,針對我國菠菜產業現狀,積極調整我國菠菜產業發展模式,實現增產,緊抓質量,對于我國菠菜產業的繁榮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
提升我國菠菜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首要的就是積極進口產量更高、具有更高抗病蟲能力的優質品種。這需要相關企業和政府部門對于市場需求動態有所了解,可通過當地農業部門實時追蹤當前菠菜品種更新情況,宣傳指導菠菜產業工作人員在選種環節充分考慮出口需求和國內需求[6],有效選育優良菠菜品種,并通過對菠菜產地區域精細整地,根據當地產區溫度、濕度等綜合條件進行品種可持續性的選擇,以保證在引進優良品種的過程中因地制宜,為菠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保駕護航[7]。菠菜產業的蓬勃發展僅憑品種引進是不夠的,還需要相關科技工作者加大對于菠菜品種的研發培育力度,以校企聯合、產學研協同的多元研發機制,對現有菠菜品種及種植模式進行優化,以優質的本土研發菠菜品種,切實推進我國菠菜產業的發展。
菠菜栽培模式需要標準化,在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生產環節嚴格按照相關標準,推動菠菜產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和機械化進程,切實提高菠菜的生產效率[8]。這就需要菠菜產業在選種、種植以及培育的過程中對接國際行業標準,制定具有足夠權威的管理規范,指導菠菜產業嚴格依據行業標準,科學規范地開展培育種植。與此同時,在菠菜催芽播種、田間管理等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需要其以科學標準的培育和管理模式,定時對其進行巡檢和篩查,以保證菠菜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成效,在提升菠菜產業的標準化建設進程的同時,切實提升菠菜的品質[9]。
菠菜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基礎是產品質量,而監管工作對于產品質量的提升有著推動性的作用。因此,在菠菜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增強監管力度,提升質檢技術,嚴格執法。一方面,可以通過利用當前新興的微信平臺積極宣傳并進行技術普及,在有效滲透監管理念和培養產業質檢技術的同時,提升相關企業的自檢能力,在菠菜產品的生產環節降低質量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政府需要針對當前菠菜產業標準進行深入調研,引進質檢設備及人才,輔助完善相關質檢制度,實施責任落實到個人的質檢要求,進而有效增強菠菜產業監管能力,引導菠菜產業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10]。同時,也可以引導菠菜種植、經營單位參與到對菠菜產業發展意見及建議的探討環節中來,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加入到監管環節中,促進菠菜產業的發展。
菠菜產業品牌建設,實現品牌效應,能夠提升我國菠菜產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建立菠菜品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1]:首先,一些較大的菠菜產業企業要起到引領作用,保障產品質量,建立從農戶到企業的鏈接渠道,提高生產效率。其次,在具備足夠條件的地區重點發展菠菜產業,建立當地特產品牌。最后,拓寬產業鏈條,菠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拓寬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品牌的影響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