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青 胡家輝
(1,上海市松江區泖港鎮農業服務中心 201600;2,上海市松江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01600)
自2018 年8 月非洲豬瘟疫情傳入我國以來,陸續在我國多個省份爆發,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多地生豬價格和市場銷售價格屢創新高。隨著疫情得到逐步控制,養殖大環境得到不斷改善,后非洲豬瘟時期如何確保生豬養殖業得到提振和恢復,確保人民群眾豬肉消費安全,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筆者就如何重振養豬業,提升對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應對能力簡要梳理探討如下。
生豬養殖是我國數千年來農業傳統養殖重要部分。雖然近年來城鎮化發展消滅了不少散而亂的農村散養戶,但游離于城鄉接合部中小專業戶仍然存在。不少地方在生豬養殖上缺乏長期性布局和規劃,各種規模不一、養殖方式不同的養殖場具有了較大生存空間。一旦發生疫情,成片傳播和擴散相對容易,給疫病防控工作帶來極大困難。
建議由國家層面出臺有關政策或者指導性意見,對包括生豬在內的養殖業布局進行統一規劃和發展。如在京、津、蘇、浙、滬、廣、深等沿海經濟較為發達,土地資源稀缺,人口稠密地區,嚴控養殖場數量和存欄數量,引導各地逐步清退所有養殖場戶。在內地人口較少,工業欠發達地區,鼓勵以養殖業發展提升地方經濟。特別是把養殖業作為貧困邊遠山區、沙漠、戈壁灘、鹽堿地脫貧致富的一種方式,既可以發展經濟,又可以改善當地貧瘠的自然土壤資源,同時非常有利于傳染病控制,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手段。
在面臨非洲豬瘟經濟處置后,不少地方品種資源在這次非洲豬瘟疫情的浩劫中受到巨大威脅。有的地方僅存的地方品種保種場也面臨滅頂之災。因此,各地應除組織好生豬養殖生產恢復外,還應立即對轄區內地方品種資源進行梳理和保護。
保種場是一個地方品種保護的方法,但在目前疫情威脅情況下,難以保證單個養殖企業能獨善其身。在非洲豬瘟高度接觸性傳染這一基本特點未發生變化的大前提下,各保種場應當盡量劃區分散飼養,各養殖小區嚴格分區,從人員、物資、設施設備上各自獨立,一旦發生風險事件,迅速行動。
有證據表明,非洲豬瘟疫情傳播擴散與不同企業和養殖場戶在生豬銷售轉運、屠宰加工、豬肉及其制品上市批發等多環節交叉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特別是第三方生豬購買人和運輸工具帶入病原風險尤其高。中間環節越多,防控措施執行起來越發困難。養殖、屠宰、加工環節改造后,可以大大降低各養殖企業人員車輛等交差從而帶入病原風險。
隨著人民群眾日益對高品質生活需求,對肉類品質也在不斷提高。通過政策性導向拉動無抗豬肉、綠色豬肉、仿生態飼養等措施和方法,提高豬肉品質。積極探索生取消限位欄、增加平均養殖面積、改善飼養環境、等多種仿生態或者原生態生豬飼養措施,一方面符合動物養殖福利事業需求,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社會對優質優價肉制品的差異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