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李久元
(1,河北省唐山豐南區胥各莊動物防疫站 063300; 2,河北省唐山豐南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 063300)
畜產品是調節百姓膳食結構的重要部分,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畜產品質量安全是政府關注,百姓關心的重要事情。 每次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都對畜產品的消費產生負面影響,引發畜牧行業產業鏈的連鎖反應,是制約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畜產品安全事件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由人為添加造成的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及獸藥藥殘過高、肉制品加工過程中人為添加的禁用調味劑等。 二是來自環境因素,如重金屬、農藥、化肥超標。 三是動物疫病引發的安全事件,如高致病性禽流感、豬流感、非洲豬瘟等重大疫情引發的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引起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因素很多,包含在了整個畜牧養殖生產、流通、畜產品加工的每一個環節,下面就其發生的主要原因進行簡單總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得到長足發展,畜牧養殖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上取得較大進步,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對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各地禁養區劃分,水源保護等方面法律法規出臺和有效實施,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百姓對生態宜居環境要求越來越高等因素,加速了畜牧養殖結構的調整,也對規模養殖場環保提出更高要求。 同時,由于畜牧業本身風險高、投入大、利潤低的行業特點,畜牧業市場化經營,行情不穩定,養殖者利益低、風險大,促使散養、小規模逐漸消亡,大型規模化,集約化畜牧養殖企業逐步增多,使我國畜牧養殖業格局在不斷變化。 但發展需要過程,在今后一段時期我國還將是散養、小規模養殖與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養殖并存。
散養、小規模養殖存在管理粗放,養殖設備落后,養殖環境差,養殖從業人員素質不高,養殖技術落后等諸多問題。 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養殖場動物防疫條件差,動物疫病頻發,發生動物疫病疫情引發的畜產品質量安全; 由于養殖場動物疫病頻發,使養殖場、戶對藥物產生依賴,更有甚者添加人用藥物,原料藥物,不按休藥期規定濫用藥物,造成畜產品藥殘過高; 散養、小規模養殖場戶從業人員老齡化,知識更新慢,養殖檔案和記錄不健全,影響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
一是監管職責劃分不清,造成監管缺失。 機構改革前畜牧執法只是管理畜禽飼養到屠宰階段,畜產品進入市場后由工商部門管理造成有些方面部門相互扯皮,給不法分子投機機會。機構改革后,各單位職能進行重新規劃,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安等部門成立了食安科 (執法大隊) 等專門機構,但各部門之間還在磨合期,聯合辦案能力有待提升。 二是檢測技術和手段落后,如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仍然停留在外觀檢查,實驗室檢查基本不開展,應檢出的疫病檢不出,出場的肉品質量很難有保證。 對市場上銷售的分割肉或加工后的生肉缺乏快捷檢查手段和檢驗設備,市場上銷售的不合格肉品很容易逃脫檢查。 現有的檢測方法存在滯后性,普遍使用的液相色譜檢測法要12h 后出檢測結果,檢測結果出來肉早就進百姓家。 三是畜產品溯源管理存在問題。 如畜產品生豬追溯體系早在2006 年農業農村部就開始進行豬溯源追溯體系試點,至今實施效果仍不理想。 究其原因一是小規模養殖基數大,養殖從業人員和我們基層獸醫人員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不愿意做這項基礎性工作,導致溯源基本面窄。 二是配套設施不完備,溯源有效手段是掃描生豬耳標二維碼,生豬耳標應該是終身制,但由于生豬耳標質量不合格,養殖過程中丟失,屠宰銷售前為了產地檢疫過關又臨時更換新的耳標,更有一些規模較大的養殖場因豬多,佩戴耳標工作量大,且耳標易丟失的原因,在豬首免時不佩戴耳標,只是屠宰銷售時臨時佩戴耳標,導致溯源信息失真,影響溯源實施。 畜牧部門實施的溯源體系只是從飼養到屠宰階段的溯源,而我們的畜產品在流通階段進行分割銷售,流通環節缺乏溯源有效管理機制,導致畜產品溯源工作難以真正實施。
(1) 個別飼料廠、獸藥廠技術研發和銷售人員,他們學歷較高,有意無意間成為三聚氰胺、瘦肉精、甚至藥殘高等安全事件始作俑者,普通養殖者只是他們的盲從者。
(2) 普通飼養管理人員,他們應承擔不按規定使用獸藥、不執行休藥期制度,導致畜產品藥殘高的責任,不按規定上報疫情,私自出售病畜,引發畜產品安全問題。
(3) 流通環節人員,包括運輸,屠宰,加工、銷售環節,收售病死動物,銷售注水肉,加工過程非法添加化學制品,出售假肉等。
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我國畜牧業健康發展,在國家總體調控下,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型畜牧企業將不斷壯大,其品牌意識不斷增強,企業自身食品安全意識不斷增強,產品質量安全注重過程控制,企業成為溯源追溯體系的執行主體,食品市場準入制度逐步實施,企業產品銷售專柜和銷售網點逐步健全,這些影響畜產品質量安全因素將被逐步消除,我們的畜產品質量安全會逐步得到保障,真正讓百姓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