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茗莉
(廣西柳州市三江縣農業農村局 545500)
相關調查顯示,2014 年~2019 年,我國豬肉產量分別為5820.8 萬t、5645.41 萬t、5425.49 萬t、5451.8 萬t、5403.74萬t 及4255 萬t,與2018 年相比,2019 年豬肉產量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高溫下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對仔豬健康的影響是豬肉產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以下對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的臨床表現進行介紹。
高溫環境下,仔豬常于6~8 周齡感染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個體表現為頻繁打噴嚏、流鼻涕,并伴有呼吸困難,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長期發展將導致仔豬鼻甲骨萎縮,病情嚴重后將使仔豬鼻梁和面部變形,影響仔豬生長。
為降低仔豬感染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疾病概率,畜牧養殖人員應充分重視仔豬養殖環境中的溫度條件,加強溫度控制,并通過免疫接種提高仔豬抵抗力。目前,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疾病的疫苗主要被用于母豬和仔豬,分別在母豬產前兩個月及一個月進行接種,以及1~2 周齡仔豬接種。另外,還可通過藥物治療和改善飼養管理提高仔豬對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疾病的抵抗力。就藥物防治而言,養殖人員可在仔豬出生3 周內,選用敏感的抗菌藥物注射或鼻內噴霧1~2 次/周,直至斷乳。就飼養管理而言,畜牧養殖人員應加強溫度控制,保持養殖環境清潔,降低外部因素對仔豬呼吸系統的影響。
相關調查顯示,2014~2019 年,我國豬存欄量分別為47160.21 萬頭、45802.89 萬頭、44209.17 萬頭、44158.92 萬頭、42817.11 萬頭和31041 萬頭,2019 年家豬存欄量呈現明顯降低趨勢,這代表我國對豬肉食品需求的不斷提升。豬壞死桿菌病是影響仔豬成活率的主要疾病之一。
豬壞死桿菌病的病原是壞死梭桿菌,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可以通過病豬對多種動物的健康系統產生侵害性,多發于多雨季節、悶熱和不衛生的養殖環境,具體表現為仔豬鼻黏膜出現潰瘍,潰瘍面不斷擴大,后期表現為消瘦和腹瀉。另外,豬壞死桿菌病的壞死部位還出現在損傷的皮膚、皮下組織、口腔和胃腸道黏膜,并可在內臟器官形成轉移性壞死灶。
為使仔豬對豬壞死桿菌病具有較高的抵抗力,養殖人員應加強仔豬免疫,通過注射免疫疫苗,提高仔豬的特異性抵抗力,若養殖環境中已出現感染豬壞死桿菌病的仔豬,應科學分析疫病發展速度,按照疫病管理規程對病豬進行有效處理,避免傳染源擴散。另外,該病具有較高的攜帶性和接觸傳染性,接觸過病豬的畜牧養殖人員應進行12h 觀察,可通過降低豬群密度,避免仔豬相互啃咬形成外傷,增加染病概率。考慮到感染豬壞死性桿菌病的仔豬具有較短的病程,因此,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是主要的防治對策。科學研究表明,鹽酸多西環素、青霉素、氟本尼考、胺黃類藥物配合炭疽血清進行皮下注射和靜脈注射可有效抑制病情發展。
豬炭疽疾病的病原體為炭疽桿菌,仔豬感染豬炭疽疾病后主要表現為喉嚨腫脹壞死,若體內存在敗血癥現象,會導致仔豬無癥狀死亡。在仔豬健康管理過程中,畜牧養殖人員應重點觀察仔豬咽喉部及淋巴結狀態,對仔豬進行體溫測量和食欲觀察,若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缺失,并伴有嘔吐現象,應立即對其進行針對性治療。
可通過加強預防性注射免疫提高仔豬的特異性抵抗能力,降低仔豬感染豬炭疽疫病的概率。若仔豬感染該疫病應立即采用全身療法進行疫病治療,在對仔豬應用全身療法過程中,為預防繼發性感染,合理控制病情,可注射四環素、土霉素、磺胺類藥物,還可根據實際病情向仔豬注射解毒、強心、補液等藥物,提高仔豬自身抵抗能力,并通過清潔畜牧養殖環境,抑制疾病傳染[1]。
總而言之,為全面縮小城鄉經濟差距,促進生豬養殖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基于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豬壞死桿菌病和豬炭疽對仔豬健康的影響,養殖人員應充分識別仔豬對生長環境溫度的需求,合理控制溫度變化,為仔豬提供優良成長空間,以保證豬肉正常供應,滿足我國人民食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