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
(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宗加鎮獸醫站 816102)
青海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養殖產業區,畜牧養殖效益是區域經濟效益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要確保疾病防控工作落實到位,對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3 具有重要意義。就目前來看,布病作為一種高傳染性疾病,其病菌主要存在于精液、陰道分泌物和羊水中,這類疾病主要通過交配、分泌乳汁或流產分泌的胎兒來傳播,在牛、羊中發病率極高。但根據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這類疾病在牛、羊群中的發病癥狀存在一定差異,其中在牛群中此類疾病一般具有0.5~6 個月的潛伏期,臨床癥狀表現在母牛懷孕期(5~8 個月)間會流產、子宮內膜炎及不孕癥,至于公牛則表現為睪丸炎、睪丸腫大;在羊群中多數病例主要是隱性感染,臨床表現為母羊懷孕期(3~4 個月)間會流產、流產前食欲減退、陰道流出黃色黏液及子宮內膜炎,至于公羊表現為睪丸炎、睪丸上縮。經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青海地區的布魯氏桿菌在病原學方面表現出了顯著的地域特性,在影響新農村建設工作順利開展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埋下巨大隱患,為此,確保牛羊引種布病防控及治療工作落實到位迫在眉睫。
養殖戶作為牲畜養殖的實踐者和管理者,其自身防疫意識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對疫病發病率具有重要影響,但由于部分養殖戶自身文化水平較低,在養殖過程中只顧眼前利益,忽視了疫病防疫工作的重要性,清理、消毒工作不到位增加疫病細菌滋生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埋下巨大安全隱患。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政府機構和有關部門需加大對疫病防疫工作的宣傳力度,通過定期開展疫病防疫工作,宣傳會議抑或是到深入養殖戶進行專業指導,從而在提高養殖戶自身防疫意識的基礎上,規避大規模疫病的發生,另一方面,基層產業機構還需加大區域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在提升專業人員自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基礎上,為后期養殖戶疫病控制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相應的人才資源。
在當前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養殖場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也是影響養殖質量和養殖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從根本上規避一系列其他問題的產生,一方面,養殖戶在進行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需提高對養殖場地地形、土壤和周遭環境的考察,在確保其符合牲畜養殖的條件下建立系統化養殖場,如在養殖場和生產區門口設立消毒池、消毒室等防疫消毒設施,以此在嚴格控制疫病發病率的基礎上,為預期養殖目標的實現創造良好條件,另一方面,養殖場還需建立健全完善的預防控制制度,確保在養殖過程中,將養殖各項注意工作落到實處,如有效分離生活區和養殖區,將消毒和清理工作落實到位,以此在實現對動物規范化養殖、管理的前提下,為實現最終預期養殖目標創造良好的條件。
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是做好地區重大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措施,是畜牧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此,基層產業機構和相關主管部門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對防疫工作提出政府保密度、業務部門保防疫質量的要求,做好免疫、監測、檢驗檢測和監督,同時,全面落實“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企業負主體責任” 的水產畜牧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制,啟動追責制,引導企業、養殖戶成為守法主體,主動開展動物防疫工作。
在牛羊養殖過程中,安全防控體系建立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對牛羊養殖質量和養殖效率具有重要影響,為從根本上規避一系列其他問題的產生,建立科學合理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是現階段基層產業機構和養殖戶開展養殖、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基礎和根本前提。具體而言,在體系建立過程中,基層產業機構和相關主管部門需從根本上提高對養殖場選址的重視度,即在通過綜合考慮多方因素(水源、周邊環境、交通)后,建設養殖場,為后期各項疾病預防工作的順利實施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在完成養殖場建設工作后,基層產業機構和養殖戶還需建立完善的消毒設備,做好定期消毒工作,為牛羊創設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降低疾病的發生。除此之外,在牛羊養殖過程中,養殖戶還需嚴格按照相關防控作業,對牛羊進行免疫接種,并通過對人流和物流的合理化控制,將病原體隔絕在外,進而為預期養殖效益的獲得良好的環境。
簡而言之,在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畜牧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開展動物防控工作,降低疫病發生率,是現階段推動畜牧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根本前提,此外,養殖動物防疫工作的有序開展,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于規避動物大面積死亡,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