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會亮
(遼寧省蓋州市小大夫獸醫診所 115205)
羊副傷寒病由沙門氏菌感染引起,是臨床常見的細菌性疾病,呈世界流行,給養羊業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1]。為了能幫助廣大養殖戶更好地防控本病,下面就其防治為話題和大家作以下交流。
引發羊副傷寒病的病原為沙門氏菌,本菌血清型多樣,革蘭氏染色呈陰性,主要包括腸道沙門氏菌和邦戈爾沙門氏菌兩類,前者臨床非常常見,主要存在于自然界、動物體及飲水和食物中,后者相對較少,文獻報道的大約只有10 余種。沙門氏菌在代謝過程中可產生毒性非常強的毒素,對人和動物的健康造成威脅,全球每年都有因沙門氏菌污染而引發的食品中毒事件發生,是食品污染監控的重要致病源之一。
本病多呈地方流行,病羊和隱性帶菌羊是主要傳染源,通過羊與羊之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消化道是最常見的感染途徑[2]。病原可經病羊的糞便、尿液、乳汁、胎盤、羊水等污染飼料、飲水、器具及環境,健康羊接觸后便會發生感染。公羊的精液如果受到沙門氏菌污染也可經受精過程感染母羊,導致生殖傳播。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育成期的羔羊以夏季和早秋季節發病較多,妊娠母羊則以冬季發病率較高,造成羊群大面積的流產。應激對本病的發生有促進作用,如長途運輸、羊舍擁擠、暴露驅趕、飼養員變更、天氣突變、斷水斷料、飼料配方改變等。本病也可繼發于很多病毒病和寄生蟲病,如流感、蛔蟲病、絳蟲病等。
根據感染羊的臨床表現,本病大致分為下痢型和流產型兩種類型。
本型以羔羊、育肥羊和公羊發病為主,感染羊體溫升高,達40~41℃,采食量下降,反芻停止,精神萎靡,毛焦肷吊,皮膚晦暗無光澤,結膜無血色,經常獨臥一角,放牧時容易掉隊,后期身體極度虛弱,糞便不成形,含有黏液和脫落的腸黏膜,味道惡臭[3]。如果病羊得不到及時治療,后期可表現共濟失調,低頭弓背,全身極度虛弱,最終死亡,臨死前體溫下降,并伴發神經癥狀。病程1~5d,死亡率10%~20%。體質健壯的羊可耐過,病程半個月左右,康復后對生產性能影響較小。
本型主要發生于妊娠后的母羊,以綿羊發病居多,主要表現流產,流產時間多集中在懷孕后期。羊群如果集中爆發本病,流產率大致在30%~60%之間,病死率5%~10%,流產前陰道有大量分泌物流出,并伴發腹瀉癥狀,體溫上升至40℃以上。產下的羔羊有些會死亡,有些可存活,未死亡的表現機體衰弱,不愿意吮奶,臥地不動,伴有腹瀉,多在一周之內死亡。
下痢型的病死羊剖檢可見主要病變集中在消化道,皺胃和腸道無內容物,黏膜增厚,皮下有膠狀的透明物,伴發充血出血病變。腸道黏膜增厚,充血,表面有大量黏液,膽囊腫大,腸系膜淋巴結同樣腫大充血。心內膜下有多個出血點。流產型病羊病變組織集中在生殖系統,產道和子宮黏膜充血增厚,表面有大量分泌物,呈紅褐色或黃色,含有壞死組織和滯留的胎盤。病死的胎兒以敗血癥病變為主。
由于本菌血清型眾多,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商品化的疫苗,養殖場需通過加強羊場的管理來降低發病率。同時,筆者還建議合理使用微生態制劑,同時結合藥物防治的方法來控制本病。
獸用益生菌包括乳酸菌、酵母菌、丁酸梭菌、凝結芽孢桿菌等種類,這些菌口服后可定植在胃腸道中,通過分泌乳酸、丁酸、抗菌肽等物質來抵抗病原菌感染。另外,益生菌還能與感染的沙門氏菌在胃腸道中競爭空間和營養,抑制其繁殖,這種“以菌制菌” 的方法非常適用于牛、羊等反芻動物,利于瘤胃內益生菌群的培養,從而建立更加健康穩定的微生態系統。益生菌在使用時一定要注意不可與抗生素同時口服,且治療時間不能低于7d,每天投藥一次,確保益生菌發揮最大效力。
經常發生本病的羊場,可在飼料中加入一定量抗生素,不僅能起到預防作用,還能促進羊的生長發育,但一定要注意嚴格按照規定的劑量添加,連續使用時間不能超過5d,否則不但容易造成瘤胃菌群出現二重感染,還可能出現耐藥菌株,不利于疾病的防控。流產型病羊在治療時可使用抗生素栓劑放入產道中,有全身癥狀地再配合肌注抗生素,見效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