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維壽 張保德
(1,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管委會 810500;2,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草原站 810500)
在養殖過程中,牦牛自身優良度對種群繁衍速度及繁衍質量息息相關。在進行牦牛品種選育過程中,為提高規模化養殖質量和牛產品品質,基層產業機構和養殖戶需盡量挑選外貌康健、體質壯碩、性情溫順、健康無病的優質公牦牛,在確保公牦牛優質生育基因的基礎上優化牦牛群基因。
在進行牦牛養殖過程中,養殖場建設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對牛養殖質量和養殖效率具有直接影響。就目前來看,在進行牦牛舍建設過程中,為貫徹落實現代化養殖理念,除了牛生長的牦牛舍外,養殖戶和基層產業機構還要配備牦牛專門的運動場,并設有飼槽和水槽。此外,在牦牛舍建廠選擇時,需盡量將其建在地勢高燥、通風涼爽、冬暖夏涼、背風向陽的地點。
牦牛作為當前青海地區牛養殖的主要品質,耐熱耐寒、產肉性能好、適應性強、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牦牛的養殖優勢,但作為養殖工作的實踐者,養殖戶自身養殖知識的儲備及養殖技能的高低對養殖效益具有直接影響。在根本上改善當前牦牛養殖現狀,加強對養殖戶的培訓力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當前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養殖場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也是影響養殖質量和養殖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為從根本上規避一系列問題,養殖戶在進行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需提高對養殖場地地形、土壤和周遭環境的考察,在確保其符合牲畜養殖的條件下,建立系統化養殖場,如在養殖場和生產區門口設立消毒池、消毒室等,在嚴格控制疫病發病率的基礎上,為預期養殖目標的實現創造良好條件[2],另一方面養殖場還需建立健全完善的預防控制制度,確保在養殖過程中,將養殖各項注意事項落到實處,有效分離生活區和養殖區,將消毒和清理工作落實到位,在實現對動物規范化養殖、管理的前提下,為最終預期養殖目標的實現創造良好條件。
在牦牛養殖過程中,放牧是飼養的一種手段,在放牧過程中,為提高養殖質量和養殖效率,養殖戶需做好如下管理工作,即春季放牧時先將牛遷至枯草坡,之后在放青草坡,這種管理作業的實踐目的是為了防止牦牛跑青和臌氣;夏季放牧時養殖戶要做好防暑工作,即在炎熱時要將牦牛群遷至陰涼處,多給它們飲水;秋季放牧時將牦牛放飽、放好,從而增膘;冬季放牧則要做好防寒、保暖、保膘、保仔工作。
通常而言,牦牛半年左右就可以發情期,但由于身體未達到配種最佳時機,因此,在此階段養殖戶不能做配種工作,需在養殖一年或者一年半后,當牛身體達到最佳配種期進行配種。在進行種公牦牛培育時,養殖戶需盡量選擇中上等膘情,性欲旺盛的單圈飼養,并在配種時為規避近親配種,每3 年調換配種公牦牛是十分必要的。
與公牦牛相似,母牦牛的性成熟期也是半年左右,但與前者不同,只要母牦牛體重達到成年牦牛體重的70%就可進行第一次配種。通常8、9 月配種的母牦牛會在來年1、2 月產冬仔,11、12 月配種的母牦牛在來年4~5 月產春仔。通常來講,母牦牛的發情期會持續20d 左右,發情時間持續40h,為確保仔牦牛品相,在母牦牛發情期后36h 進行配種最佳。除此之外,在配種前母牦牛需適當增加營養,孕期應加強管理,防擁擠、跳溝、驚群、滑倒,日常活動要慢、穩,不喂霉變飼料和冰凍飼料,以防流產。
母牦牛生產過程中,通常不需要助產,且正產與助產的仔牦牛相比,前者體質會高于后者。等仔牦牛產出后,為了增強母子親和度,擦拭工作盡量讓母牦牛自己舔舐。在仔牦牛產出后1h 左右,保護仔牦牛的胎衣會脫落出來,此時養殖戶或基層養殖機構需盡快處理胎衣,不要讓母牦牛吞食。
總而言之,隨著近年來牦牛養殖規模和數量的持續增加,規模化養殖勢必將成為未來養殖的大勢所趨,需根據當前養殖實況,提高對養殖技術和飼養管理創新的重視度,以此在提高牦牛養殖質量和效率的同時,為預期養殖目標的實現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