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從亮
(云南省姚安縣官屯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675305)
我國大部分生豬養殖依舊以圈養、散養模式為主,由于養殖管理存在不科學性,無法確保空氣的良好流通,特別是高溫季節極易導致豬感染呼吸道疫病,進而影響生豬養殖良性發展。導致生豬感染呼吸道疫病的原因很多,環境因素、疾病因素等都可能導致生豬感染呼吸道疫病,因此,生豬呼吸道疫病的防制主要在于前期預防。
疾病因素主要分為致病性寄生蟲與微生物造成的呼吸道疫病。一般而言,疾病因素類的病因主要包括偽狂犬病病毒、肺炎支原體與二型豬圓環病毒所導致的呼吸道疫病,還有支氣管敗血桿菌與豬鏈球菌,豬副嗜血桿菌等導致的呼吸道疫病,剩下的就是寄生蟲的幼蟲引發的呼吸道疫病,主要是因為幼蟲在生豬肺部移動時對支氣管造成損害,導致呼吸道疫病,其中主要包含仔豬型圓線蟲與豬后圓線蟲等。最常見的是肺炎支原體,嚴重破壞生豬體內呼吸道的毛細血管,使得纖毛細胞死亡,引發呼吸道疾病。這類疾病會嚴重影響生豬健康生長與發育。
呼吸道疫病具備較強的傳染性,大部分生豬染病均因病豬傳染而導致。飼養過程中,養殖戶并未及時發現病豬,沒有及時采取隔離措施,導致健康生豬受到傳染,出現大規模疫病。特別是由于目前大部分養殖場內部的養殖密度較大,豬舍之間的間隔較小,為疾病傳播提供了合適的條件。
主要是因為生豬養殖存在不科學性,近年來,我國生豬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養殖戶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因此,選擇圈養模式養殖生豬,導致空氣不流通,加上生豬抵抗能力較低,極易出現呼吸道疫病[1]。
生豬養殖場的相關養殖人員應重視及做好種豬引進。盡可能地防止引進易感種豬。針對引進的生豬應進行30d 隔離飼養,觀察其養殖情況,當明確引進豬不存在異常情況時,檢疫結果合格時再將引進豬與其他生豬混群飼養。同時,還應強化保育管理,確保通風良好,尤其是在空氣質量十分不佳的時候,更應確保豬舍內外通風處理。保育后期應定期開窗通風,定期清掃圈舍,徹底消毒,降低病原體的感染可能性。在氣溫較低的冬季,更應重視通風,以免由于室內空氣不流通導致仔豬感染上呼吸道疫病。
在我國生豬養殖中,防止呼吸道疾病應重視及做好預防接種,根據養殖場內部的實際情況進行免疫接種。定期檢測生豬抗體水平。根據生豬抗體水平及時調節免疫接種程序,不斷優化生豬的免疫工作。及時預測,深入分析養殖飼養中各類常見傳染病,從而選擇有針對性的疫苗,完成高效的接種工作,最大程度的預防及控制呼吸道疫病。考慮到飼養環境屬于呼吸道疫病主要發病因素,養殖戶需要不斷改善飼養環境,定期清理圈舍,確保圈舍清潔。同時,養殖戶按照生豬養殖需求,進行養殖環境及圈舍的防疫消毒。重視冬季的保溫與消毒,按照生豬各生長階段的實際需求調整飼料,滿足生豬對營養的實際需求,不斷提升生豬免疫力。還應適時調整養殖密度[2]。
生物安全體系屬于現階段傳染病有效防制的一項重要措施手段。利用科學且規范的管理機制及科學化的養殖可最大程度的降低傳染病的出現及大范圍傳播的概率。所以,相關養殖戶需要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體系,選擇科學合理的養殖場養殖措施,科學不局養殖場內部,不斷優化養殖場內部的基礎消毒設施,強化營養調控,推行人性化的管理機制。選擇多層次、全方位的防護措施。最大程度的隔絕呼吸道病原侵入養殖場內部,提供給生豬健康的生長環境。
綜上所述,考慮到現階段生豬養殖中呼吸道疫病的病因比較復雜,畜牧業相關部門及廣大養殖戶需要采取科學的防制措施,做好免疫接種、預防等各項工作。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體系,最大程度的控制生豬呼吸道疫病的大規模發生,推動我國生豬養殖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