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寧津縣大曹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德州 253421)
綠色植保是將病蟲害防治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其對高產、高效、安全蔬菜生產的保障、支撐作用。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是綠色植保的具體措施和體現,即按照綠色植保理念,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調控以及科學、合理、安全使用農藥,達到有效控制蔬菜病蟲害,確保蔬菜生產安全和產品質量以及生態環境安全,增產增收的目的。利用綠色植保技術既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保護蔬菜生產,又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延緩病蟲害產生抗藥性的速度,降低蔬菜的農藥殘留,保護生態環境。
病蟲害綠色植保技術的經濟效益顯著,據有關部門測算,通過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可減少農藥施用2~3次,平均每667 m2減少農藥投入40~60 元,每667 m2可增加蔬菜產量400~500 kg,實施綠色防控措施較好的區域內蔬菜農藥殘留合格率可達100%[1]。然而現階段,在蔬菜生產過程中綠色植保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病蟲害種類繁多、種植輪作不合理、農藥使用不合理、缺乏綠色植保意識等,本文在分析蔬菜種植綠色植保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進措施。
蔬菜的種類較多,容易發生的病蟲害類型也比較多,植保難度很大。目前,我國蔬菜經常發生的病蟲害多達100 多種,其中有50 多種蟲害和40 多種病害屬于常發型,如蝶蛾類、蚜蟲類、薊馬類、螨類、潛蠅類、粉虱類等蟲害,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疫病等病害,基本每年都會發生,對蔬菜造成嚴重危害[2]。病蟲害種類繁多需要采取相應的、針對性較強的植保措施,增加了綠色防控的難度。
我國因氣候、地質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蔬菜種植區域比較固定,有很高的復種率,尤其是我國保護地的蔬菜種植種類更是單一,有些種植戶熟悉某幾種蔬菜的種植技術,同一塊菜地持續種植同一種或幾種蔬菜,導致土傳病蟲害的傳播和延續;同時,因溫度、濕度及光照等原因,氣候類型的多樣性導致了多種蔬菜病蟲害的發生,并且為病蟲的積累以及循環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3]。因此,在我國的蔬菜種植區很容易發生病蟲害。
蔬菜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但易發生病蟲害,且病蟲害種類多、發生嚴重,很多菜農對于生物知識了解較少,經常不能準確識別病蟲害的類型,主要表現在不能準確識別土傳病害、細菌性病害和低溫凍害等,如不能識別真菌性和細菌性的病害,無法有效識別病蟲害的類型、導致農藥使用量、使用次數、使用時間不科學等現象出現,進而使蔬菜病蟲害的防控效果不佳,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病蟲害耐藥性增加,不利于實現蔬菜病蟲害的綠色防控[4]。
目前,蔬菜種植過程中病蟲害防治主要還是以化學防治為主。隨著農藥的大量使用,病蟲害體內逐漸產生一定抗體,化學防控效果逐漸弱化,蔬菜產量和品質受到影響。另外,受以往防治理念的影響,很多菜農在進行蔬菜病蟲害防治時重視防治忽視預防,在病蟲害發生后再進行治理,采取大范圍、大量播撒農藥,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目前蔬菜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有些菜農為了見效快,多使用毒性較強、農藥殘留較高的藥劑,而且他們對于綠色防控技術、經濟收益方面的知識了解較少,不能樹立綠色防控意識、合理使用綠色防控技術。
把綠色植保理念融入蔬菜病蟲害防治中,可以從改變種植模式入手。傳統的蔬菜種植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種植,這種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在同一地區一般會種植幾種不同種類的蔬菜,導致同一地區每戶家庭種植的蔬菜不同,種植分布散亂,這不利于病蟲害的綠色防治。因此,應引導同一地區的種植戶分區域集中種植,從而使同一種蔬菜的種植規模擴大,大規模的蔬菜種植方便管理,在面對病蟲危害時能夠統一采取綠色防治方式,這樣就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5]。
輪作是目前蔬菜種植中常見的一種方式,頻繁種植同種蔬菜,就會導致土地使用過度,從而滋生有害病蟲,如在土地中種植豆角,連續幾年都種,豆角根部會衍生出病菌,來年不僅會出現病蟲害,還會減產,但如果在種完豆角的第二年改種白菜,就不會造成這種現象,因此輪作意義重大。輪作通過改變蔬菜種類使病原菌和害蟲的寄主發生變化,減少在土地中因為種植同樣蔬菜使用農藥過多的問題,這是利用了生態植物鏈優勢達到綠色植保理念[6]。
在蔬菜種植過程中,農藥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菜農在施用農藥時,一般是憑經驗,缺乏適量使用的意識。雖然采取一定的病蟲防治措施能夠促進植物生長,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應根據蔬菜病蟲狀況選擇合適的農藥并注意農藥使用量,做到對癥下藥、適時用藥、適量用藥。一般用藥最好在發病初期,有幾株病株或一株上有幾個病斑時為發病初期,一般用藥間隔7 d、連噴2~3 次為1個療程,嚴格掌握農藥安全間隔期;農藥用量是經過試驗后確定的,在使用過程中不可隨意增減。使用過多易對蔬菜產生藥害,導致病蟲害產生抗性,用藥量不足時,則起不到防治作用;為了做到用藥量準確,配藥時需使用器具,如量杯、天平、臺稱等,以增加準確性;同一成分的農藥在一個生長季節內只能連續使用兩次,避免產生抗藥性,藥理作用相似的藥物可替換使用;另外科學合理混配農藥、正確的混合用藥具有增效作用,并可兼治其他害蟲[7]。
2.4.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通常是通過加強種植管理,創造出蔬菜生長發育的最佳環境,在減少農藥使用量的同時促進蔬菜健康成長。如為了減少農藥的使用,用50 倍40%甲醛熏蒸消毒土壤,將甲醛溶液噴在土壤中后立即覆蓋塑料薄膜,2~3 d 后打開,通風1~2 周的同時進行翻晾,消毒時間一般選在夏季歇茬期。選擇抗病蟲效果顯著的種子,且在播種前將種子與農藥攪拌,對蔬菜種子進行殺菌能減少后期的病蟲危害[8]。生長過程中對蔬菜進行實時觀測,及時發現蔬菜存在的病蟲害并進行相應的處理,對于受害嚴重的蔬菜要及時清除,清理田間產生的廢物垃圾,以改善田間環境,消除病蟲害的滋生場所。通過不同蔬菜輪作也可改變病蟲害生態關系,破壞病蟲害與蔬菜伴生關系,阻斷有害生物在土壤中的循環侵染。
2.4.2 物理防治
(1)種子處理
種子處理可以采用曬種法或浸種法。曬種法是指催芽前把種子在陽光下暴曬,殺死附著在種子上的病菌,一般暴曬時間為2~3 d。浸種法是將種子浸泡在消毒液中,殺滅病菌。例如可以用10%鹽水浸泡蕓豆種子10 min 以上,清洗后播種,可以預防菌核病和線蟲病等病蟲害[9]的發生。如辣椒種子可用1%硫酸銅浸種30 min 可防治辣椒疫病;洋蔥用0.1%~0.2%高錳酸鉀溶液浸種30~60 min,可防治洋蔥紫斑病。
(2)高溫悶棚
溫度調節一般是在夏季將設施密閉,進行高溫消毒,可以防治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細菌性角斑病等病害;除此以外,還可以抑制蒼蠅、蚜蟲等害蟲的繁殖[10]。高溫悶棚可以采用大棚膜和地膜雙重覆蓋的方式,關好棚室風口,蓋好棚膜,防止雨水進入,保持好大棚的密閉性,在此條件下悶棚10 d 以上。地下10 cm 處地溫高達70 ℃,20 cm 深處也可達到45 ℃,殺菌率可達80%以上;悶棚時間可根據歇茬期長短來確定,一般至少悶棚20~30 d,對較耐高溫的根腐病病菌等可適當延長悶棚時間,以殺死深根性土傳病菌和地下害蟲卵蛹;悶棚結束后,要及時翻耕土壤,翻耕后一般晾曬15 d 才可種植。
(3)誘殺
誘殺主要是利用害蟲的光敏性、色敏性等,用光波、彩色板等將害蟲集中一個地方再殺死[11]。具體方法有光誘殺和彩板誘殺。光誘殺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采用白熾燈、太陽能殺蟲燈、投射式殺蟲燈等誘殺,可降低菜地上的落卵量,降低害蟲蟲卵基數。對于距離較遠的用較強的光波消殺,不僅可以殺滅害蟲,還能確保蔬菜在優質的環境下健康成長。彩板誘殺利用害蟲的趨色性,使用黃、藍色板等有色板誘集害蟲,每塊板可誘殺成蟲約400 只,彩板的有效期為100~120 d,彩板上布滿害蟲后應及時更換。一般使用黃色粘板誘殺斑潛蠅、白粉虱以及有翅蚜、煙粉虱等害蟲,藍色粘板則主要誘殺薊馬等害蟲。
(4)防蟲網隔離
防蟲網以人工構建的屏障將害蟲拒之網外以防治蟲害,減少農藥的施用次數和施用量,可防治煙粉虱、菜青蟲、小菜蛾、斜紋夜蛾等害蟲,通常對葉菜類、需要經常噴藥蔬菜有較好的效果。防蟲網防治蟲害的效果可以達到40%~50%,有效降低農藥10%~15%的使用量[12]。使用前,應該首先對土壤進行處理,清除前茬作物的殘枝、雜草等,然后消殺殘留在土壤中的蟲、卵。
2.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謝產物來控制有害種群或減輕危害程度的方法。生物防治技術無污染、無殘毒,可以直接取代部分化學農藥的應用,且不殺傷病蟲害的天敵,不會產生抗藥性,效果好、成本低、兼防兼治、增產增收,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綠色植保新技術。
(1)天敵防治
利用害蟲的天敵的防治方法高效、經濟、實惠[13]。例如利用瓢蟲捕捉害蟲的天性保護蔬菜生長,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鈴蟲、煙青蟲、菜青蟲,用煙蚜繭蜂防治桃蚜、棉蚜等。通過保護害蟲天敵的生存環境來防治蟲害。天敵防治需要了解害蟲的天敵品種,從而為天敵生存、蔬菜生長營造更有利的環境。
(2)利用細菌、抗生素防治
可以利用細菌、病毒、抗生素等生物方法防治蔬菜病蟲害。細菌防治是利用有些害蟲容易受細菌感染的特性[14],如菜青蟲可以用受白僵菌感染的死蟲進行防治;用細菌農藥BT(蘇云金桿菌)可以殺滅菜青蟲、棉鈴蟲等鱗翅目害蟲的幼蟲;用BT 可濕性粉劑與病毒復配的復合生物農藥威敵防治菜青蟲、小菜蛾。
抗生素防治是利用抗生素液體可以有效防治螨類害蟲,用2%武夷菌素水劑150 倍液防治瓜類白粉病、番茄葉霉病、黃瓜黑星病、韭菜灰霉病。一般在初期每周堅持用抗生素噴灑蔬菜,2~3 次后蟲害控制率可達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