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麗(蘭州城市學院商學院)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提出,為長期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處于地理劣勢和經濟弱勢的西部地區注入了新的動力,提供了眾多機遇。一方面,推動了中國戰略發展空間的西移,向西開放的步伐加快,增加了與中西亞國家更多的交流與合作,打開了新的市場。另一方面,在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水平提升的基礎上,加速了東部產業向西部的轉移,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了東中西部地區的協調聯動發展。城市群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國際分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部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城市群是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高級空間組織形式,東部地區城市群興起并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為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動作出了極大貢獻,也為后發城市群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2018年3月1日,國務院同意批復了《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標志著蘭州—西寧城市群(下文簡稱蘭西城市群)融入了國家級城市群發展戰略,成為西北地區率先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大力推動蘭西城市群的建設與發展,有利于該區域的要素聚集、功能配套、產業優化升級,利用共有優勢實現高效率、特色化、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對蘭西城市群發展路徑的研究,對于加強中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維護西北地區的繁榮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城市群的相關研究從傳統經濟學理論上是稀缺資源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重點回答“何處生產”。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在資源整合、優化配置的基礎上,能夠帶來“1+1〉2”的空間效應。城市群理論最早出現于20世紀初,由英國著名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最早提出,學界對于城市群問題的持續討論則是在戈德曼大都市帶的概念明確進入詞典后。弗德里曼的城市群理論不但注意到了城市群形成的動態過程,更進一步揭示了城市群的成因是產業的高度集聚,強調從經濟分析的角度探討城市群的發展[1]。“自我強化模型”證實了產業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降低了創新成本,進而促進區域經濟增長[2]。產業良性的自我循環也帶來城市之間的協作發展,聯系緊密的城鎮的集合又加速了城市群的發育形成。21世紀后出現的“巨型城市區域”概念的出現進一步擴大了城市群的范圍,變成了一個空間和功能都呈現多中心的全新城市形態,由高鐵、高速公路、通訊系統等連接而成的龐大網絡城市復合體[3]。
中國改革開放后,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相對閉塞的城市在市場作用的推動下,與其他城市間的互動和協作成為常態,由此引發的城市群研究與1983年中國開始的城市領域改革基本同期出現。周一星根據在中國的區域特征,對都市連綿區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姚士謀、方創琳等學者在大量實證的基礎上,通過中國城鎮化進程的階段性發展對城市群進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對中國城市群的定義做出了解釋。城市群的空間范圍在研究過程中方法的使用多樣化,有的學者對城市群從空間功能來界定[4],有的從經濟空間聯系的緊密性來界定[5],還有的學者通過技術手段,GIS平臺、燈光數據、仿真模擬等方式來界定[6][7][8]。本文中蘭西城市群空間范圍的確定也最終以2018年3月國務院批復通過的《蘭西城市群發展規劃》確定的22市(州)縣為準。
以甘肅省蘭州市、青海省西寧市為雙中心,包括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平川區、靖遠縣、景泰縣,定西市安定區、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東鄉族自治縣、永靖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青海省海東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貴德縣、貴南縣,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尖扎縣的蘭西城市群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點發展區域之一,是甘肅和青海兩省政治經濟中心,是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平臺,是甘肅、青海兩省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重要支點。蘭西城市群的國土面積占到甘肅、青海兩省國土總面積的8.1%,聚集了甘青兩省37.4%的人口,GDP占到甘青兩省綜合的49.9%,而且兩省主要工業基地和高校科研院所皆集中于此。
蘭西城市群的形成是具備以下條件的:(1)地理上連續的地域范圍構成。蘭西城市群各級城市緊緊圍繞在蘭州、西寧周邊,兩個核心城市之間的綜合交通體系均已較為成熟,高鐵與高速公路之間通行時間均只需一個半小時左右。沿著城市群東西軸線,從青海省海晏縣到甘肅省定西市的公路里程數為415公里;南北軸線上的青海同仁縣和甘肅省景泰縣的公路里程數為451公里,駕車時長均在3小時之內。(2)大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保障。蘭西城市群是支撐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是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建設和北方防沙帶建設的穩固基地。通過引導城市群內人口經濟格局的空間優化,形成大區域內城鎮地區集約高效開發,整體有效保護的格局。(3)社會經濟人文條件的相似性。蘭西城市群是多民族混居的城市群,文化多元。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人員往來和經貿合作,民風民俗相近,包容性強。
1.區域經濟綜合實力弱
西部大開發戰略持續深化以來,西部省區的經濟發展“造血”功能不斷增強。2016年西部省區占全國GDP比重為21.16%,超出1999年3.3個百分點。其中,四川省以3.29萬億元的總量占據了排頭兵的位置,陜西、內蒙古緊隨其后。甘肅、青海兩省的GDP總量分別為7200.37萬億元、2572.49萬億元,僅占同期全國GDP總量的0.9%和0.3%。人均GDP更是與全國拉開了很大的差距,甘肅、青海分別僅為全國的46.1%、73.3%。蘭西城市群受制于區域發展水平的相對低下,從綜合經濟實力和整體競爭力來說都遠遠落后于東部城市群以及同在西北的關中城市群。
2.產業同構,關聯度不高,區域內分工不合理
蘭州、西寧市蘭州城市群中兩個重要的中心城市,高鐵一小時即可互達。文化、習俗相近,聯系緊密,認可度高。從官方網站中查詢到兩城市的支柱產業中裝備制造和能源產業是重復出現的,這是很明顯的產業同構問題,是相鄰兩城市缺乏有效分工合作的表現。同時,蘭西城市群第三產業發展較為緩慢,貢獻率在十二五期間上升的趨勢也較為緩慢。蘭西城市群的產業結構仍處在演進的較低層次,滯后于全國其他城市群。
蘭西城市群總體說來主導產業較單一,受限于傳統產業發展問題突出。一方面,產業發展過程中生產性服務產業缺失,產業結構不合理現象突出,未形成梯度。另一方面,產業自身特點、地方政府保護主義的存在,使得部分產業缺乏與其他產業部門的聯系互動。城市間的招商引資上,甚至存在惡性競爭與排擠。
3.城市規模體系不完善,中心城市輻射擴散能力不足
按照2014年國務院劃分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蘭西城市群沒有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按照2016年的城市常住人口數量,只有蘭州市達到了Ⅰ型大城市的標準。蘭西城市群城市規模體系不夠完善,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數量偏少,而小城市發展動力不足。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不足,城市間松散的聯系進一步造成了產業關聯度的弱化。
作為衡量城市群城市間聯系的重要指標,描述空間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結果數值的大小代表城市群各級城市間輻射能力的強弱。在蘭西城市群中,根據2016年統計年鑒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本文選取城鎮常住人口數作為衡量城市人口規模的指標,當年GDP總量作為衡量城市經濟規模的指標,城市間的公路里程數衡量城市間可達性指標。
4.城市群內部發展不平衡,斷層現象嚴重
蘭西城市群內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非常突出,城市間發展水平差距巨大,除了蘭州、西寧兩個中心城市發展較快,對人口的吸引力較大,從基礎設施、投資環境、政策創新等方面優勢突出外。其他等級城市發展速度均較慢,尤其是小城市的問題更加突出,蘭西城市群中有12個縣(區)都仍然在國家級扶貧縣的行列中,經濟發展的基礎十分薄弱。這些特殊區域的發展問題是
蘭西城市群從構筑區域發展增長極的決策高度出發,需要建立城市間協調發展統一的常設決策機構,超越城市的行政界限。該機構的職責主要是對城市群整體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實施、基礎設施互聯等重大戰略決策統一協商和總體布局。城市群各級城市之間協同合作協REN議、利益積累與補償機制的制訂,是把城市群建設納入到制度軌道,推動城市群協同合作的必要保障。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城市群通過法律手段支持蘭西城市群的整體規劃,將整體規劃的權威性上升到相當高度,推動其有效落實。通過民間社會團體,在管委會、合作協議、高端論壇等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下,推進蘭西城市群在達成共識、深度交流、協同治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蘭西城市群為雙核心城市群,蘭州作為甘肅省省會城市,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段重要的節點城市之一,經濟實力相對雄厚,對城市群及周邊區域起到了引領和輻射作用。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機遇的推動下,蘭州市應該加強與絲路沿線城市的通力合作,提升城市品牌。在優勢科研院所與蘭州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高技術力量的支撐下,提高城市競爭力、創新力、輻射力。蘭州的城市發展受到地形限制,白銀市毗鄰蘭州,建設用地資源豐富,可作為蘭州建設用地的儲備。
城市群建設重點之一就是通過群內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加快城鎮化進程和加強產業關聯度。蘭西城市群通過立體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尤其注重大能力運輸通道建設,加快群內各等級城市要素的流通速度。充分發揮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溝通西南西北的樞紐優勢,構建經新疆的向西北的新亞歐大陸橋通道,開辟直飛沿線各國的國際航班和貨運航線。從東西方向連通我國東西部以及中亞地區,從南北方向連通我國西南西北以及南亞與東南亞。蘭西城市群內部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政府、企業、中介、個人信息的互聯互通起到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只有通過互聯網整合形成大格局的城市互聯信息系統,對城市群的協同發展才具有智力工具上更好的支撐力。蘭西城市群要以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為軸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紐帶,實現城市群內部功能的優化整合,充分發揮蘭州—白銀、西寧—海東兩個都市圈的中心作用和輻射能力,帶動中小城鎮的發展,對蘭西城市群的整體發展都有促進。
蘭西城市群的發展,生態文明的建設尤其重要。蘭西城市群地處黃河上游,其“中華水塔”的地位對國家生態安全的保障有著及其深遠的影響。蘭西城市群自身資源豐富,但域內生態環境脆弱。以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和甘肅省作為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為契機,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支持綠色產業和可再生性能源發展。加大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加快實施黃河域內段的綜合治理工程,禁止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在蘭西城市群布局。貫徹秦嶺北麓野生動植物保護,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營造人工林帶,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的防御能力。關中城市群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其次,要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最后,還需要在整個關中城市群內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