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青,王 濤,王德軍,胥烜勛,黎 敏,王詠菠
(1.四川省青川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青川 628100;2.四川省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中藥材研究所/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綿陽綜合試驗站,四川 綿陽 621023;3.四川鑫源種業有限公司,四川 綿陽 621023)
青川縣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良種化栽植”的原則,集中優勢力量,依托合作社,對接扶貧政策,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帶動貧困戶積極發展中藥材產業,有效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青川縣地處川陜甘三省結合部,地跨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山區和秦巴山區兩大中藥材豐產區,也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1.01%。年平均降水量1021.7mm,年平均氣溫13.7℃,相對濕度69%~85%。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氣候為藥用植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為藥用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充分的保證,據統計青川縣有藥用植物862種,有天麻、烏頭、重樓、前胡等道地藥材12種。其中,天麻、杜仲、川貝、麝香、柴胡、白及被“廣元十味”收錄,發展前景廣闊。
青川縣歷來為全國天麻、附子、川烏等多種道地藥材傳統產區,栽培歷史悠久,產區藥農有著長期種植的傳統和習慣,栽培經驗豐富,具備實現傳統道地藥材規范化種植,提高產業化發展的群眾基礎和基本技術保障。近年來,全縣中藥材產業規模穩步擴大,截止2019年末,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1.32萬hm2。其中:“三木藥材”14.47萬hm2,草本藥材0.9萬hm2。圍繞天麻、烏頭、川貝等優勢品種,已建成布局合理、集中連片、生態種植、機械化生產和信息化管理的一批中藥材種植基地,形成了較為穩固的“龍頭企業+基地+大戶”利益聯結模式,正在培養一批中藥材專合組織、家庭農場、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等中藥材新型經營主體,逐步建立了種子種苗供應、種植技術推廣、產業信息服務等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產業體系,為全縣中藥材產業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為擦亮“川藥”金字招牌,加快四川省由中藥材資源大省向中醫藥產業強省轉變,特編制了《四川省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川藥產業振興工作推進方案(2019~2022年)》等,提出重點打造天麻、黃柏、杜仲、厚樸、川白芍等大品種道地藥材24個。明確了青川縣作為盆地邊緣山地藥材生產區,是中藥材種植重點縣,主要適宜發展的品種為天麻、烏頭、前胡、重樓、鉤藤。廣元市印發了《廣元市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提出在青川縣重點發展天麻、烏頭、重樓等引種示范工作。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中藥材產業作為全縣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重點打造。為科學規劃中藥材產業布局,全面推進全縣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先后組織編制了《青川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0年)》《青川縣道地中藥材生產技術規程》《青川縣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田間管理手冊》等產業發展標準。
成立以縣委分管領導為組長,縣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縣級相關部門為成員的中藥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工作,落實相關配套政策,組織實施相關項目,研究解決重大問題。中藥材產業具體推進工作由縣農業局、縣林業局、衛健局負責。各鄉鎮成立相應組織機構,積極推進該區域中藥材產業發展工作。
全縣天麻、烏頭、重樓等野生資源較豐富,但與其他產區相比,人工種植規模小且分散。雖然中藥材發展趨勢良好,但在品種資源潛力、種植技術潛力等方面的優勢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適宜推廣的產量高、藥性強、穩定性好的品種不多。基本處于“企業自繁自用、農戶自產自銷及亂引種苗”的狀況。
目前全縣只有一家從事中藥材生產、加工、銷售的藥業。尚無大型藥材加工企業,藥材加工環節處于空白狀態,大部分藥材以原材料形式出售,少部分藥材加工也僅僅處于晾曬、分級整理等初級階段,深加工能力偏弱,產品附加值不高、“產—加—銷”一體的產業鏈尚未形成。
藥農道地產區意識不強,缺乏市場供需信息,農戶盲目跟風種植,導致種植面積增加,價格逐步回落,應對風險能力不強,缺乏技術指導服務,專業技術力量不足。中藥材種植技術主要依賴大田作物的種植經驗,由于種植模式傳統粗放,因缺少專業的職業藥農,針對病蟲害防治、合理施肥、低殘留農藥篩選等問題,無法做到精細化管理。
中藥材產業雖然是青川縣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但和其他產業相比,在領導關注程度、政策推動、資金扶持等方面力度不夠,缺乏有效措施。
一是建設優質中藥材生產基地。根據資源稟賦和地理條件集中連片發展一批天麻、烏頭、前胡鉤藤、瓜蔞等中藥材生產基地,不斷提升基地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二是建設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構建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基地的建設機制,發揮科研機構在中藥材新品種引進、篩選、選育、種植技術標準制定、資源收集保護、野生撫育等原始創新優勢,發揮企業在技術推廣、管理、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建立天麻、烏頭、川貝等良種繁育基地;三是加快中藥材標準化生產。按照“有標貫標、無標建標”原則,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完善中藥材產業標準體系及技術規程,逐步提高標準化意識和標準化生產水平。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等銷售使用;四是支持建立中藥產地加工及儲藏倉庫。結合全縣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現狀,在野生藥材的重點收購區域和中藥材集中種植區,建立中藥材烘干房,確保鮮貨藥材及時干燥;建設標準化的儲藏倉庫,嚴格控制倉庫的溫度與濕度,防止藥材儲藏過程中發霉、腐爛、泛油、生蟲等現象。
一是壯大龍頭企業、專合社、家庭農場。重點在基地建設、產品開發、產業鏈延伸、品牌創建等環節給予支持。每年評選一批產業帶動能力強、扶貧增收成效突出的重點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重點對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和中藥材品牌建設等方面進行扶持,集中連片種植中藥材面積6.67hm2以上的予以補助,并優先安排下年有關財政資金項目;二是鼓勵組建聯合社,抱團發展形成合力。重點在基地建設、市場營銷、加工儲運、品牌創建等環節給予支持。引導家庭農場與龍頭企業、專合社等構建“農工商聯合體”,構建穩定利益聯接機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創建省級現代藥材園區1~2個。鼓勵推動省內、市內醫院與種植企業簽訂2~3個“定制藥園”。
一是創新多樣化生產組織模式。探索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地+農戶”等多種模式,積極帶動藥農參與中藥材產業發展。二是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深化研究土地/集體資產折資入股分紅、托管保底、合資兜底、雙聯訂單、土地租金收入、勞務收入等多元機制,充分調動農民種植中藥材積極性。三是合理引導土地流轉。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適度規模發展中藥材種植,穩步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
不斷延伸產業鏈,積極推進藥食同源,全面推進特色康養旅游業發展。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道地藥材產區統籌謀劃,開發推廣一批以特色中藥材基地為主的旅游路線,加快培育一批以中醫藥養生為特色的養生基地、養生山莊、養生文化體驗館和鄉村休閑度假旅游區,引導龍頭企業開發藥膳、藥浴、美容保健、疾病預防等健康養生項目,吸引游客參與體驗。
一是立足優勢中藥材資源,積極申報國家地理標識保護產品,爭創名牌產品和區域特色品牌,集中資金資源重點培育天麻、烏頭省級區域品牌;二是大力推廣GAP種植、GMP(藥品生產質量規范)生產、GSP(藥品經營質量規范)營銷、QS(食品質量安全)認證管理等標準化理念,加強中藥材產地及產品監管,建立藥材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不斷提高中藥材質量;三是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微博、微信等各種新聞媒體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積極組織展覽、展銷及各類評選表彰活動,進一步提高市場占有率。
一是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和農藥減量控害行動,推廣秸稈還田、測土配方、綠色防控等新型實用農業技術,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和產地環境管理;二是大力推廣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積極探索推廣“糧/藥/菜”“仿生態栽培”等種植模式,提高中藥材綜合種植效益,鼓勵利用山地、林地、荒地建設中藥材生態基地,支持和推廣森林康養、林下種植(養殖)等多層次立體復合生態模式;三是強化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做好中藥材資源普查工作,加快本縣道地和特色優勢藥材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建設瀕危稀缺川產道地藥材野生撫育、野生變家種(養)培育基地和中藥材資源庫。建立青川天麻、烏頭、青貝等道地藥材原產地保護區。
一是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加大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創新管理機制,充實基層農技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好在試驗、示范、展示、培訓、信息發布、技物結合服務、咨詢指導等方面“最后一公里”作用;二是建立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加強與成都中醫藥大學、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集中力量在良種培育、規范化生產技術、質量控制標準化體系建設、現代生產技術裝備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中藥材產業升級步伐。對接林業、農業部門,成立中藥材技術指導小組1個,重點推廣本縣中藥材品種3~4個。加強新型職業藥農培訓工作,引導種植戶提高種植科技水平,提升產業發展效率,以達到藥材“真實、優質、穩定、可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