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江教授
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
本營建技術與設計結合溫江萬春綠道景觀的實踐,立足于溫江花木產業轉型,構建了因地制宜、因景制宜的文化景觀綠道體系,采用現場構景,現場構意的技術方式,運用生態和近自然設計手法,參考無痕山林的原則,營造一條最理想的生態文化與休閑聚落帶,實現溫江花卉苗木產業深化轉型,溫江城市生態格局提升等目標。將林、水、圃、城、文化等時空景觀相交融,以此豐富和實現全域溫江的旅游體驗功能,引導市民認知溫江花木重要性和科普性,提示市民感受文化文明自信,倡導市民參與綠色低碳的生活與健康漫步的休閑方式。溫江萬春綠道成為了成都綠道典范。本技術和方法適用于四川地區依托地域產業發展的城郊休閑綠道景觀建設。獲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二等獎,四川省“四優”一等獎。
蔡軍
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
傳統西蜀園林獨具地域魅力和文化特色,凝結了相當的藝術成就和歷史價值。針對西蜀園林逐漸脫離現代大眾審美情境、拘泥傳統而缺少突破、難以體現新時代四川地區園林個性化的發展困境,結合新型城鎮化和美麗中國建設,研究了西蜀園林藝術價值回歸、大眾審美需求、“四態合一”等關鍵技術,集成了西蜀園林傳承與更新的手段與方法,堅守傳統并緊跟時代、尋求多樣化發展與融合,構建了現代西蜀園林規劃設計理論及技術體系。
本技術適用于四川地區城鄉園林規劃建設,特別針對以成都平原為核心的蜀文化區,即以“成都-廣漢”為軸心,從北至南依次包括綿陽、德陽、廣漢、綿竹、什邡、彭州、金堂、都江堰、郫都、成都、崇州、大邑、邛崍、新津、雙流、蒲江、眉山、樂山等地。目前該技術已在成都、遂寧、德陽、新津、郫都、邛崍、都江堰等地轉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該成果技術先進實用,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整體水平國內領先。撰寫專著《西蜀園林》1部。
劉維東
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
本技術主要由村域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聚居點環境規劃及農村生態系統修復研究構成。研究了農村產業發展方式、土地利用規劃、村域聚居點布局規劃、基礎設施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等,通過政產學研結合的方式進行示范推廣,構建了美麗新村規劃與設計關鍵技術體系。
該技術適用于我國西南地區,已在什邡市南泉鎮、成都市天府新區、德陽綿竹鎮等地實施落地。出版專著《四川地震災后新農村恢復重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陳其兵
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
本技術開展了觀賞竹遺傳多樣性及抗寒性等研究,培育出觀賞竹良種及新品種;集成觀賞竹良種快繁技術、造林技術等,構建了珍稀觀賞竹定向培育技術體系;分析觀賞竹造景手法及應用模式,研發出竹類主題公園以及觀賞竹配置造景關鍵技術;進行觀賞竹景觀與人、城市環境、生態系統應用效果體系研究,為觀賞竹更好的生產應用奠定了基礎。
本技術適用于四川盆地丘陵地區園林景觀的建設和發展,能夠有效提升景觀竹林吸引力,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竹苗繁殖栽培成活率,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率,使生態系統抗逆能力明顯增強。目前已在四川省成都、雅安、宜賓等多地示范推廣,完成了四川宜賓瀚森竹產業園、眉山市青神縣竹藝博物館等多個竹類主題園的設計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本技術獲成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