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川,李順康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農業農村局,四川 攀枝花 617061)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決定著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種子是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基石,是農村和諧穩定的基石,關系到國計民生,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地位。種子在生產中增值潛力巨大,具有生產周期長、損失不可挽回性和不可彌補性。為此,必須有嚴謹、科學、嚴厲、完善、可操作的法律法規,才能規范、合理地調整種子生產者、經營者、監管者、使用者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種子法實施10多年來,出現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種子使用者維權難,合法權益得不到伸張,種子使用者在為不完善的法律、法規買單,突顯種子法尚待完善。
1.1.1 案例1 2012年攀枝花市種子生產者生產的金土牌改良水白條青筍種子4000袋(25g/袋),賣給成都的種子經銷商,后者再轉售給阿壩州理縣的經銷商,各級經銷商在沒有做任何試驗示范的情況下,銷售給當地種子使用者種植16.67hm2,種植后田間性狀基本一致。其性狀表現為:株高20cm左右,出現莖矮縮,莖長只有3~5cm,最長節間0.6~0.8cm;表皮呈白色或淡綠色,無青筍特有香味,無商品價值,造成175.00萬元的經濟損失。損失發生后,成都、理縣經銷商到攀枝花要求調解,經該地種子管理部門調解達成由成都經銷商補償17.5萬元給理縣經銷商,再補償給種植戶的協議;成都經銷商在向生產商追償時未達成協議,該調解失敗。調解失敗后成都、理縣經銷商申請理縣專家組進行了田間現場鑒定,其結論是該品種田間性狀和品種描述性狀不一致,定性為假種子。攀枝花種子管理部門再一次進行調解,因生產廠商不認可該鑒定結論,而以失敗告終。成都、理縣經銷商再次申請省級專家組進行了田間現場鑒定,其結論是該種子田間性狀表現和該種子包裝袋上的“肉翠綠、節間稀、清香、品質好”等性狀描述完全不符。最后種植戶起訴到理縣法院,法院判決由種子生產商和經銷商共同補償種植戶2500.00元/667m2。據調查當季其他品牌青筍平均收入為7000.00元/667m2,種植戶只拿回了35.71%的可得利益,損失仍然十分慘重。
1.1.2 案例2 2012年攀枝花市種子經營戶,從成都調回黃籽紅花四季豆種子,因未在本地進行區域試驗種植,就銷售給米易農戶做早春鮮食外銷品種種植,種植面積16hm2。造成該品種種植后不適宜當地的早春氣候,出現豆莢不伸展導致豆莢短,農民稱之為“稱鉤鉤”,完全無商品價值,使種植農戶經濟損失達480.00萬元,給種子使用者帶來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問題出現后當地種子管理部門進行了2次調解,均因該品種包裝合法,生長異常是由于氣候所引起的,種植戶與經營戶之間的訴求差異較大,調解失敗。調解失敗后,經營者和購種者均要求進行夏季種植驗證,結果夏季種植該品種表現正常。最后種植戶上訪該地信訪辦,該地信訪辦協調由經營戶退還種植戶種子款了結此事。據調查當地當年早春種植其他品種的四季豆產值為20000元/667m2,退還種子款210元/667m2,種植戶損失19790元,98.75%的損失由種植戶自己承受。
1.1.3 案例3 攀枝花種子經營戶從河北調回改良中豌6號,包裝成飛歌牌改良中豌6號,銷售給當地農民做早春鮮食外銷豌豆種植20.67hm2。該品種標明早熟、高產,種植后實際表現為晚熟幾乎絕收,當地多年種植中豌6號,屬早熟品種,在霜凍到來之前,鮮食收獲基本完成。改良中豌6號,生育期長,霜凍來臨時剛結莢,被霜凍后產生凍害,無商品性。問題發生后經當地種子管理部門2次調解,達成協議,由經營戶補償種植戶200元/667m2,了結此事。據調查當年種植中豌6號,產值3000元/667m2,種植戶損失2800元/667m2,93.33%損失由種植戶自己承受。
1.2.1 案例1 2010年攀枝花市種子經營戶從成都調進合法正規玉米品種樂單508,銷售給當地農民種植后,發生十分嚴重的玉米矮花葉病毒病,導致7.33hm2絕收,21.33hm2損失3~5成,損失玉米12.2萬kg,造成經濟損失34.2萬元。該問題發生后種植戶和經營戶自行處理,據調查只退還了種植戶的種子款62.5元/667m2,種植戶承擔了92.1%損失。
1.2.3 案例3 2014年攀枝花市種子經營戶從遼寧調回于氏9號大豆種子作早春外銷品種,種植14hm2。該品種種植后由于果莢大多數只有兩粒外銷商販不收購,導致銷售價只有同類型其他品種的50%。問題出現后,部分種植戶到當地種子管理部門咨詢,種子部門根本無法調解。最后種植戶找經營戶自行解決,經營戶退還種植戶種子款70元/667m2,了結此事。據調查當年早春鮮食大豆產值3500元/667m2,造成種植戶經濟損失35.28萬元,承擔了98%損失。
以上案例是形形色色種子糾紛的典型縮影,生產中種子糾紛各種各樣,不勝枚舉。
造成種子使用者為種子不適宜當地氣候和瑕疵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的原因剖析。
種子的法律法規缺乏對種子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規范、調整,導致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之間的權益、義務不清,責任不明,特別是對種子使用者的權益維護嚴重缺失。從以上案例看,不論是以法律途徑判決,還是調解所造成的損失幾乎都由種子使用者承擔,而種子經營者承擔損失十分有限,有失公允。
種子的法律法規對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管理過于寬松,導致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企業規模小雜亂多,出現損失根本無法賠償。特別是不審定沒有標準樣品,根本無法判定是否是假冒品種,致使調解和判決依據軟弱。種子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伸張,種子經營者有驚無險,更加助長其鋌而走險的行為。
由于種子的法律法規沒有規定新品種引進的程序、責任、義務,經營者只要利潤大自己種沒種過、適不適應當地氣候都敢賣,從而導致種植戶慘重的損失。
由于種植業效益低下,現在農村有文化的青壯年都處出打工,購買種子幾乎都是老年人。他們文化低,沒有農業知識,購種時全聽經營者的胡亂宣傳或憑經驗購買。沒有維權意識,產生損失后有的自認倒霉。
種子使用者購種時,無法確認種子質量的優劣,全憑種子標簽和經營戶的宣傳講解,待播種后生長發育開花結果時,發現種子糾紛問題。有關部門的調解力度有限,調解補償金額稍微高點,經營戶就要求拿出田間現場鑒定結論,部分經營戶根本不愿調解,叫種子使用者直接起訴,根本得不到應有的補償。種子使用者起訴首先要申請田間鑒定或將種子送權威機構做DNA指紋圖譜鑒定,確認種子的真實性,這些鑒定費用高,時間長,無法進行田間鑒定和找不到相同種子批次的種子鑒定的情況經常出現,種子使用者維權路漫長艱難。
命題 3.1 測度Μ(B,K)是Rd上的界為0 <∞的框架, 框架算子為S, K是S, S-1的不變子集, S為Borel映射, 那么存在測度框架ν, 使得μ+ν是Rd上的界為λ的緊框架, 其中λ>B。
走群眾路線修改完善種子的法律法規等措施,完全能夠避免上述案例中給種子使用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依法維護種子使用者的合法權利。在實際發生的種子糾紛中因氣候不適、品種瑕疵引起的糾紛占絕大部分,據仁和區2005~2013年的109起種子糾紛統計,真正由種子純度、凈度、發芽率、水分引起的種子質量只有3起,占2.75%,其余97.25%均由不適宜當地氣候、品種瑕疵等非種子質量因素引起。
種子法律法規的制定者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深入種子使用者中,到生產實踐中去調查了解發現種子使用中造成的各種各樣損失,他們得到的補償或賠償現狀,親身體會種子使用者的疾苦;充分聽取廣大種子使用者、基層執法者的訴求、呼聲、意見、建議,吸取修改完善種子法律法規的營養和精華;更好地使用法律法規維護好廣大種子使用者的合法權益;真正體現法律法規的公平正義,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
規范非主要農作物種子審定、生產、經營的法律法規;從源頭上保證種子的質量,解決種子雜、亂、多、差的問題。
規范新品種引進的主體、程序、各環節規定認定等切合實際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規條款,解決種子因不適宜當地氣候所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用法律手段處置完全可以避免的損失,確保農產品供給安全。
規范明確種子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權益、義務、責任,特別要明確種子經營者宣傳、銷售、推廣不適宜當地氣候和有瑕疵的品種,在生產中造成損失賠償責任,并嚴厲處罰,依法維護種子使用者的合法權利。
建立完善嚴格的種子缺陷、瑕疵預告制度,解決種子缺陷和瑕疵在生產中造成的損失。種子的缺陷和瑕疵等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防范,在生產中將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及時防范損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種子經營者應該在售種時將種子的特征特性,如種子的適宜種植季節,抗寒能力,抗逆性、抗病性以及防范這些缺陷和瑕疵的方法措施等清楚明白的告知種子使用者,并以臺帳和購種者簽字的方式作為告知證據,納入種子經營檔案管理。一旦出現種子糾紛,作為劃分責任的依據。售種時未告知種子使用者的經營者,將承擔因種子缺陷、不適宜氣候、瑕疵等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依法強制種子經營者的責任意識,堅決杜絕完全可以避免的給種子使用者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
發揮農技推廣系統的技術優勢,指導農民用種。整合市、縣、區農技推廣、種子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力量,由各級財政或科知局每年安排工作經費,進行多點試驗篩選適宜本地氣候的抗病、高產、抗逆性強的良種,向農民推薦當地主要農作物的主推和搭配品種,指導農民使用優良品種,解決農民購種的盲目性。
培訓農民的選種用種知識,選擇適合自家生態環境的良種,避免完全可以人為避免的損失。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大力培訓農民要做到每戶有一個懂得種子特征、特性,應用相關農業技術防范種子缺陷和瑕疵的人,購買種子時能夠識別種子的優劣,并根據自家的生態環境,依法選購良種,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降低種植風險。
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讓懂農業生產技術的人,帶領廣大農民進行農業生產規?;?、標準化、綠色花、機械化,解決完全可以避免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