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兵,余世權,王 榮,羅 佳
(四川省宜賓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宜賓 644600)
宜賓是四川省三大優勢蠶區之一和國家“東桑西移”項目重要承接基地,蠶桑產業是宜賓市丘陵山區的重要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蠶桑產業,對于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地方經濟、治理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宜賓市栽桑養蠶區域主要集中在高縣和珙縣,兩縣蠶繭產量占全市總產量的75%以上,分列四川省基地縣第2、3位,興文、筠連、敘州3縣(區)是新興拓展的蠶桑基地,各縣(區)產量均穩定在500t左右。高縣和珙縣形成了一批以栽桑養蠶為主業的專業鄉鎮、專業村和專業大戶,2019年產繭千擔以上鄉鎮42個,收入超1000萬元的鄉鎮22個,收入100萬元以上的專業村445個。
《宜賓市優質桑蠶繭生產技術規程》集成技術得以大力培訓推廣。珙縣、興文縣小蠶共育達100%,儀評收繭全覆蓋,優質繭率達80%以上。高縣小蠶共育面由20%以下提高到70%,儀評收繭量由10%左右提高到70%。“小蠶共育+儀評售繭”已成為宜賓市優質繭基地提質增效的成功模式。目前,我市蠶繭質量大幅提升,能繅5A級機上生絲的優質繭比例達65%。
宜賓市著力推動蠶、桑品種的全面更新換代,大力推廣芳繡×白春、川山×蜀水、雄蠶系列等優良家蠶品種,以及48-3、98-1、強桑系列、農桑系列等葉桑新品種。目前新蠶品種占發種量的40%左右,新品種桑園占全市桑園面積的50%左右。為提高桑園的土地產出率,“桑-經”“桑-禽”“桑-菌”等立體種養復合經營模式逐步成熟,桑園復合經營1.67萬hm2,飼養桑園生態雞100余萬羽,桑枝食用菌200萬袋。
宜賓市蠶桑產業現有11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2個省級、4個市級、5個縣級,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為0。通過“公司+基地+蠶農”“公司+協會(合作社)+蠶農”等模式,專業合作社與基地蠶農簽訂“倒租返包”協議,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帶動了全市106個鄉鎮、683個村、6.3萬農戶栽桑養蠶,并與蠶農形成了較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有效確保了蠶桑基地的鞏固和生產發展的穩定,實現了蠶業產業化經營,提升了產業經營績效。目前全市已培育年收入2~5萬元家庭21000戶、5~10萬元家庭2050戶、10萬元以上家庭農場200余家。
育繁推一體化的品種研發更新體系不健全,蠶桑品種更新速度緩慢,產量與效益仍然不高;現代養蠶設施設備覆蓋面小,生產方式傳統、粗放,農機農藝融合的裝備研發制造滯后于產業需求;精深加工無論新工藝、新設備還是人才需求極其缺乏,新技術推廣應用緩慢,產品市場競爭力弱,宜賓絲綢出口市場仍是一片空白。
產業鏈條較短,產業鏈后端整體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加工主要集中在繅絲環節,產品附加值低。絲紡服裝、家紡用品等精深加工產品開發明顯不足。各級財政投入比重仍然較小,資源綜合利用缺乏投資帶動主體。衍生資源開發缺乏專業技術隊伍;現有綜合利用規模小,零星分散,尚未形成產業化發展格局。繭絲后續加工能力不足,產業鏈條不盡完善,產業集聚度不高。三產文旅需要進一步拓展。
龍頭企業整體實力不夠強,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不夠緊密,未形成穩定的長效機制。新型蠶桑生產經營主體有待培育,新型蠶業經營體系有待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加強,龍頭企業發展蠶絲業的信心不足。傳統的計劃模式和思維依然存在,市場監管手段和方法有待改進。
全面貫徹實施《宜賓市蠶桑生產技術規范系列地方標準》,積極引進示范推廣桑、蠶優良新品種,進一步改善養蠶基礎設施和條件,重點推廣小蠶共育、大蠶省力飼養、統防統消、方格上簇、室外蠶棚等標準化生產技術,完善“企業+蠶桑(繭)站+共育室+蠶桑員”的技術服務網絡,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實施科技入戶工程,不斷提升生產水平,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全力推進宜賓市蠶桑基地建設的區域化、規模化,重點打造高縣、珙縣為主體的優勢繭絲生產基地,并延伸到興文縣、敘州區、筠連縣及其他部分宜桑宜蠶的千擔優質繭基地鄉鎮,建設一鄉(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示范區,形成丘陵山區優質、生態、循環、高效蠶桑產業帶。同時,充分利用土地流轉等政策,發展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的蠶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科學種桑養蠶的高產高效示范能手,使其和蠶業合作社、龍頭企業一起成為新型蠶業經營主體。
努力拓展蠶桑應用領域,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推廣桑園套種蔬菜、桑葉養畜、桑園兼養生態雞等立體循環農業以及利用蠶房閑季生產食用菌,套養肉用雞等模式,積極與科研院校和企業配合,加大對飼料桑、桑葉茶、桑果酒飲、桑枝食用菌、蠶沙利用、桑枝造紙和加工地板、生態桑等領域的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力度,進一步提高蠶桑綜合效益,增加蠶農收入,增強栽桑養蠶比較優勢,緩沖市場風險。
向前發展蠶種、桑苗產業,向后延伸包括種桑養蠶、鮮繭收烘、干繭流通、繅絲織綢、印染加工等;橫向進行桑、蠶、繭、絲資源的多元利用,發展多種加工業、休閑觀光農業和蠶桑絲綢文化產業,建設全產業鏈項目基地,努力打造包括種桑養蠶、繅絲織綢、印染加工和外貿出口在內的完整產業鏈。
3.4.1 強一產,抓好蠶桑良種繁育體系和優質繭基地建設 蠶桑良種繁育體系利用宜賓市農業科學院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宜賓綜合試驗站的技術優勢,由企業牽頭,市、縣財政每年安排配套資金,在珙縣的孝兒鎮和底洞鎮、高縣羅場鎮、興文縣的五星鎮和周家鎮選擇適宜的地方建成3個桑苗快速繁育基地,采用多種先進育苗技術,快速繁育適用于養蠶、飼料、桑果、石漠化治理、景觀等不同用途的優質桑苗。優質繭生產基地:通過打造標準化桑園,推廣優質蠶繭生產技術,提升蠶繭收烘初加工能力,確保優質繭生產和供應。
3.4.2 攻二產,抓好精品絲綢加工基地建設 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建設宜賓絲綢產業科技園蠶絲技術研發中心,主攻中高檔服裝面料,增加品種,發展床上用品和保健產品,優化絲綢產品結構。改進傳統真絲綢品種,提高產品防縮、抗皺能力,提升絲綢產品質量,采用多種方式,促進產學研結合,強化與四川省絲綢研究院、西南大學、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宜賓綜合試驗站等合作,集成研發桑蠶繭絲技術,組裝更新科技內涵。結合市場需求,積極尋求與其他企業合作,與化纖產業協同發展,引進宜賓絲麗雅,合作開發利用科技含量高的特細絲、復合絲等差別化纖維以及與其他纖維混紡、交織、復合的新型面料,生產風格各異的絲綢產品,提升產品研發效率和效益。
3.4.3 興三產,抓好生態文化旅游 深度挖掘“南方絲綢之路”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出新型的“南絲綢之路”文化旅游路線,打造“蜀南桑海”;結合興文石海世界地質公園、僰族遺物遺跡、苗寨文化和果桑開發,以興文縣為中心,拓展至珙縣、筠連3縣喀斯特地形區域,以“喀斯特”地貌和“桑樹林”為外表特征,綜合地質變遷、僰人遺跡、苗族文化、生態桑林和果桑園,創建世界石漠化生態文化旅游公園;采用“蠶桑產業+水域”“蠶桑產業+古村落”“蠶桑產業+餐飲”“蠶桑產業+特色農產品”“蠶桑產業+休閑活動”“蠶桑產業+觀光活動”和“蠶桑產業+文化活動”等多種模式發展以蠶桑為主體的休閑觀光產業。通過蠶桑生態旅游、文化旅游、鄉村旅游、休閑觀光旅游,拓展蠶桑產業發展空間,優化蠶桑產業結構,以提高蠶桑產業綜合效益。
3.5.1 打造龍頭企業排頭兵 培育一批綜合實力強、帶動能力突出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開展自主創新,技術改造。支持企業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推廣“龍頭企業+共育戶+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完善訂單生產、返租倒包、二次分紅等收益共享方式。支持企業參加國內外相關產品展示、展銷會,加大廣告宣傳,開展企業“進名店”活動。
3.5.2 培育適度規模經營主體 鼓勵支持土地流轉、返租倒包,落實返鄉創業支持政策,大力培育蠶桑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職業農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與龍頭企業緊密聯結,開展標準化生產,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開展現代青年農場主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計劃,建立完善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培訓、扶持、社會保障、退休養老等制度。
3.5.3 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 建立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強化技術培訓與經驗交流,落實技術人員考核激勵機制,開展多層次技術服務。依托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社會化服務模式,開展物資供應、農機作業、專業化共育、統防統治等社會化服務,實現蠶桑技術服務到村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