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曉,張 廳,王 云,李春華,王小萍,劉玉超,張世成,唐曉波*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屏山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屏山645350)
茶葉是世界上三大飲料作物之一[1],被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預防醫學組織列為全世界六大天然保健飲料之首,茶葉中含有茶多酚、茶氨酸和咖啡堿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較強的醫療保健功能[2-3],近年來深受消費者所追捧[4]。四川是茶樹原產地之一,也是人類飲茶、種茶、制茶的發源地,是我國主要產茶省份之一[5],截止到2019年全省茶園面積已經達到38.3萬hm2,茶葉產量31.3萬t,茶葉綜合總產值800.0余億元,農業產值279.0億元,茶園面積、產量和茶葉總產值均居全國第3位,建成了川西、川南、川東北三大優勢茶葉產業帶。其中屏山縣位于川南,茶園大多數分布在海拔800~1000m,常年云霧繚繞、生態環境優越,是“高山云霧出好茶”的茶樹種植最適區,茶葉品質上乘,是“屏山炒青”賴以成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6]。茶樹種植已成為當地農民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茶產業也成了當地脫貧增收最重要、最穩定的支柱產業。然而,屏山茶葉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筆者通過深入屏山茶葉生產區走訪調研,了解當前屏山茶葉的產業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建議,將進一步推動當地茶產業的發展。
屏山炒青茶產于四川省屏山縣境內,屏山現有茶園面積1.4萬hm2,干茶產量14680t。其中:名優茶3815t,農業產值(鮮葉)6.6億元,毛茶產值8.8億元,農業綜合產值25.5億元。全縣茶葉加工企業133家,國家級名優茶4個,四川省名牌產品1個,四川省著名商標2個,宜賓市知名商標4個,已認證綠色食品茶葉18個、無公害茶葉2個。“屏山炒青”獲得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龍湖翠、水中韻、旭芽、酒都、巖門、金岷等綠茶已形成“屏山炒青”系列。“屏山炒青”入選農業部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中心向社會正式發布的《2015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目前屏山縣已基本形成夏溪-屏邊、龍華-龍溪、錦屏-富榮-大乘-屏山三大連片茶葉產業帶,成功打造的錦屏萬畝生態茶園、屏山萬畝早茶基地、大乘萬畝高山生態茶基地已成為屏山茶葉產業核心和生態旅游觀光亮點,茶葉作為全縣綠色產業開發潛力巨大。
茶葉常年在2月上旬就可開園生產上市,開園的時間跨度達65d,是川南地區最早的早茶產地,比浙江一帶茶區提前近25d。
屏山有2個氣候型,以五指山為分界線,南面是干熱河谷型,北面是冷濕氣候型。2個氣候型在五指山的中山區碰撞,形成了獨特的優質茶產區,故屏山茶葉內含物質豐富,持嫩性好。大乘鎮雙峰村茶園的產品通過SGS的400多項檢測,達到歐盟標準。土壤為山地黃壤和少數紫色土,土壤有機質含量>3%的占13.36%,土壤70%以上為酸性或微酸性,pH值在5.5~6.5之間,特別適宜茶樹生長,是天然的無公害茶園基地和有機茶生產區域。
全縣含硒茶園1萬hm2,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等內含物質豐富;茶葉水浸出物比國標高出10%以上。屏山炒青條索緊結油潤,香氣栗香高長、持久,滋味鮮醇回甘、耐沖泡,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黃綠勻亮,富含天然有機營養和礦物成分。
屏山縣產茶歷史悠久,據《華陽國志》校本載:公元3世紀時的三國時期即產茶葉,屏山茶曾載入《辭海》。近兩千年的種茶和制茶史,形成了屏山茶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加工工藝,也是屏山產好茶的人文基礎。
茶園立地條件差、零星分散,標準化程度低。全縣茶園能滿足機耕、機剪、機采和機械化綠色防控的茶園僅10%。茶齡40年以上的老茶園700hm2,茶齡20年的老茶園近3000hm2,衰老茶園多。大部分茶園分布在高山區域,交通不暢,灌溉設施落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茶葉生產加工產品單一、茶葉利用率低。
屏山茶葉加工企業133家,眾多企業都是小資本投入,普遍存在廠房簡陋,設備陳舊落后,加工環境差,加工技術滯后,標準化生產推進緩慢,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
品牌多而雜亂,缺乏拳頭引領。全縣目前茶葉品牌60余個,但是缺乏拳頭引領,競爭力不強。除省內和省外周邊地區外,其它地區消費者對屏山茶的了解甚少,甚至是一無所知。茶產品多數以原料的形式銷往各地,茶葉品牌效益差。
全縣茶產業鏈處于起始階段,茶的綜合利用、茶產品深加工、茶旅游等方面遠跟不上發展要求,茶產業的整體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目前,全縣茶葉企業在重視企業的產品文化方面還做得很不夠,如產品的設計、命名、包裝等缺乏文化特色,過于普通,也不善于產品的宣傳和營銷,尤其不重視參與國內外大型產品展銷及茶文化活動。
一是加強中低產茶園改造,做好標準化茶園建設,充分利用各涉農項目和資金,全力引導和動員農戶積極實施無性系良種茶園的建設,對衰老茶園、低產低效茶園的土壤肥力、樹冠、園相和后期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改造,達到以提高單產和經濟效益的目的;二是培育茶葉農民專合社,走“茶企+專合社+農戶”發展模式,引導農戶成立專合社,充分發揮專合社連接企業和農戶的橋梁作用,專合社組織農戶統一生產管理,對外出務工或無勞力戶的茶園進行代管;三是引進新型經營主體,如通過化整為零將高山荒蕪茶園分成若干份,運用互聯網思維,加強線上和線下大力宣傳,以出租的方式將每一份茶園出租給家庭或個人經營,開展“以租代管”的經營模式,盤活高山茶園的發展;四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合作,激發國有資本活力,提高企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帶動中小茶企的發展。
一是對集中成片的四川群體種茶園,采取保護和開發相結合的辦法,落實重修剪、增施有機肥、綠色防控等提質增效措施,鼓勵企業研發高檔精品綠茶、紅茶產品,走生態有機路線,使高山群體種茶園成為屏山茶的底蘊和品種資源庫;二是逐年實行品種改換,提高高山茶園綜合效益,重點推廣“福選9號”“烏牛早”無性系良種,提早高山茶園采摘時間,增加春茶產量,提升茶園綜合經濟效益。
一是突出特色,做出差異化。加強屏山茶文化宣傳,深入挖掘屏山的茶葉歷史文化及相關事跡,講好“茶葉故事”,切實打造屏山“茶文化”,增加屏山茶葉的文化厚度,提升品牌的文化底蘊、知名度和經濟效益,打響屏山茶葉的名氣,讓更多的屏山茶企業和茶葉品牌走出去。二是綜合利用屏山旅游資源,結合旅游產業布局和鄉村振興建設,大力推進茶旅融合發展。高山茶園海拔多在1000m左右,具有氣溫舒適、空氣清新、風景秀美等自然特點,非常適宜開展茶旅融合發展,打造以采茶、制茶、品茶、賞景為主的休閑觀光、避暑養生等茶園休閑旅游項目,吸引市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通過“以茶興旅、以旅促茶”提高茶園綜合發展水平,促進茶產業和旅游產業協同發展。
一是政府要及時制定相關政策,規范和指導行業發展,進一步完善投入機制,注重投入產出比;二是加大扶持力度,重點扶持幾家龍頭企業,壯大企業規模,提高其生產管理水平,提升產品品質,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帶動區域茶產業發展壯大,切實增加茶農收入,提高茶農的積極性,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三是給予茶葉品牌建設一定的扶持資金,解決企業在品牌塑造、推廣中資金不足的問題;四是制定茶葉食品安全規定,保障茶葉產品質量安全。
一是政府牽頭,企業主導,著力培養和引進優秀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完善人才待遇保障機制。二是企業要注重引進資本和先進技術,加強與高校、農科院等院校合作,提高產品研發能力,把握市場走向,研發茶葉新品,以適應更多的市場需求和變化。
一方面要多開展宣傳茶葉歷史文化及飲茶、制茶、品茶等與茶葉相關的活動,特別是要在年輕人中加強對飲茶文化、飲茶歷史的宣傳,逐步培養年輕一代知茶、飲茶、愛茶的風氣習慣,傳承和發揚茶葉文化,開拓未來的茶葉市場;另一方面也要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和需求,堅持產品創新,積極探索茶葉在食品飲料等多方面的添加和應用,開拓新型茶產品市場,打開新的茶葉銷售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