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云飛
(陜西省榆林市草原工作站 719000)
絨山羊是我國一種非常重要的山羊品種,其絨肉兼用、肉質鮮美的特質是其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然而隨著從業人數的不斷增加,逐漸暴露出了許多不曾出現的新問題。本文聚焦于絨山羊舍飼養殖的各個環節,通過綜述的方式對其進行闡述,以期促進大眾增強對絨山羊養殖知識的提高。
絨山羊舍選址要求地勢較高、陽光充足、干燥、通風和避風、排水良好。絨山羊舍要求冬季防寒,夏季防暑,采光充足,通風良好。絨山羊舍的建造要有運動場和棚內區,通常棚內區的大小根據槽位及棲息地確定,通常每只羊的槽位不小于0.5m,食槽建造時以圓弧形為宜,不宜建成方形,以免羊只采食困難并造成飼草料的浪費。棲息地面積根據羊群結構和數量確定,每只公羊1~1.5m2,空懷母羊0.8~1m2,妊娠哺乳母羊1.2~1.8m2,育成羊0.5~0.6m2,育肥羊0.8~1m2,運動場面積不少于羊舍面積的2 倍[1]。
種公羊要求體質健壯結實,不肥不瘦,性欲旺盛,精液品質好。為此,必須在營養全面的基礎上著重加強公羊的運動,每天運動時間不能低于2~4h,可強制驅趕,提高公羊的運動量,否則會影響其繁殖性能。由于種公羊天性好斗,需要單獨圈養、放牧、運動和補飼以防止其角斗,避免亂配;進入配種期后需格外注意種公羊異地輪換使用,防止近親繁殖。
從高繁母羊后代中選育,選擇體貌健壯結實、睪丸發育良好、雄性鮮明,定期檢查精液品質,及時剔除不符合使用要求的公羊[2]。
種公羊的營養供給須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臨時調整。一般情況下種公羊的飼料來源力求多樣化,多種原料混合均勻后飼喂,飼料配比一定科學合理,保證礦物質元素供應充足。種公羊的配種期可分為配種預備期(配種前1 個月左右)及配種期(1.5~2 個月)。預備期適當增加精料占比及總量,按配種期飼喂量的60%~70%開始飼喂,逐步增加到配種期精料飼喂量。配種期日糧為:精料1kg,胡蘿卜1~1.5kg,苜蓿干草或野生草2kg,骨粉5~10kg,食鹽15~20kg,可分2~3 次。具體飼喂量應根據種公羊性欲、精液品質、體況及配種任務等酌情增減,晚上適量增加草料,保證其體質健康,體能充足。種公羊由配種期轉入非配種期逐步減少精料投喂量,半個月后過渡到非配種期日糧標準[2]。
配種前一個月應當不定時的檢查種公羊精液品質,如果有發現精液品質不良的情況,必須及時調整日糧中的營養配比和管理措施,必要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激素調整;絨山羊的交配繁殖必須符合其特性,自然交配是其高效繁殖最優的配種方式,是目前采用最多的絨山羊繁殖手段。配種時,初配公羊每天安排1 次配種即可,成年公羊每天可配種2~3 次,但每兩次配種間隔需2h 以上,每周休息1d,以保證其高效的繁殖力;如果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繁殖,平均每天可以采1 次精,每周最多采集5~6 次,與自然交配相同,每周必須保證其有至少1d 的休息時間。配種期的營養根據配種任務的繁重程度適當修改,配種任務較重時需要提高公羊的攝入營養水平,可在日糧中加生雞蛋2~3 枚可保證其有充足的精子形成能力;但如若生雞蛋量增加過多,將導致公羊拉稀,打亂公羊的使用計劃,實際操作中要特別注意。配種期過后的1 個月仍需補充精料,以促進公羊體況的恢復。
母羊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需要區分不同的生理時期而分別管理,具體可分為空懷期、妊娠期和哺乳期而區別管理。
空懷期的母羊僅需要維持其正常體況,在少量的精料配合充足的粗料以維持中等體況即可。一般來講,母羊體況偏瘦和偏胖都會影響母羊正常的發情、配種及妊娠。偏瘦的母羊由于其身體機能不能達到正常指標,往往會造成其排卵周期的異常及沒有充足的營養維持妊娠。而體質偏胖則會造成體內沉積的脂肪過多而影響血管分布與血流暢通程度,造成早期胚胎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而使妊娠中斷的后果,需要特別注意。
絨山羊的妊娠期為146d 左右,可分為妊娠前期(0~90d)和妊娠后期(91~146d)。妊娠前期胎兒發育較慢,母羊所需營養水平較低且該階段母羊對飼料的吸收利用率較高,故該階段的母羊飼養以青干草、粗飼料為主,使母羊體重略有增加,能繼續保持良好膘情,個別膘情差的母羊適當提高其日糧營養水平。妊娠后期胚胎發育速度加快,80%~90%的羔羊初生重在此期間完成積累,應保證充足營養,特別是鈣、磷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的供應一定要充足,對羔羊發育及母羊生產性能的維持機器重要。如營養水平不能滿足胎兒發育需求,母羊膘情持續變差,羔羊初生重小,對外界不良環境的抵抗力差,母羊乳房不能正常發育,母羊無乳或少乳現象會增加。可將精料飼喂占比提高到日飼喂量的18%左右,消化能提高到15%~20%,鈣、磷飼喂量應增加40%~50%,二者比例以2∶1 為宜。另外,可加喂胡蘿卜、南瓜等維生素含量高的飼料或通過其他方式補充以保證VA和VD的攝入量,同時可讓母羊進行適量運動。妊娠后兩個月時要重視飼料的搭配與質量,堅決禁止變質、腐敗的飼料。冬季重視母羊飲水質量和保溫工作,保持羊舍通風和溫度5℃以上。在強制驅趕活動時要格外注意,防止母羊受驚,防止其因為擠壓造成流產[3]。
產后兩個月羔羊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于母乳,因此在此期間是哺乳母羊飼喂的關鍵階段。羊乳中豐富的乳蛋白、乳糖、乳酪、乳脂、各種維生素及豐富的礦物質為羔羊的快速發育提供了營養基礎。產后5d 應少喂精料和多汁飼料,避免引起母羊的消化不良和乳房炎、前骨疾病等;之后應給予哺乳母羊豐富的蛋白質飼料和青綠多汁飼料,促進乳腺發育,以保證母羊的母乳充足;斷乳前7~10d 也應減少精料和多汁飼料,讓乳腺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減少乳房炎的發生。
哺乳期母羊的飼料配比應以干草為主,少喂或不喂青貯玉米稈,以防母羊消化不良,形成炎癥。定期更換墊草,確保舒適、干燥,對奶水足、性情溫順的母羊供應3d 左右的干凈溫水,并添加少許食鹽和麥麩。嚴格把握產乳的時間,產后10~50d 一般為產乳高峰期。
初生羔羊的體溫調節能力發育不完善、缺乏免疫抗體、乳汁直接進入真胃、輔助消化酶分泌不健全、肺小葉細胞壁較薄、怕冷刺激、易感冒、肝臟解毒能力差。其發育的不同階段生理功能有差異,因此,應根據其不同階段的生理差異來分段管理。
出生之后的羊羔要使其盡早吃上初乳,羔羊出生后即具有吮乳本能,出生后20~30min 內確保吃到初乳,1~3d 內一定要吃飽。初乳中豐富的抗體、營養物質、鈣和鎂等離子為羔羊存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也為羔羊的發育提供了營養基礎。若羔羊體弱吃乳有困難或因母羊母性差不喂乳,應人工輔助哺喂,連續2~3d 后母羊即自行哺乳。為滿足羔羊身體生長發育需求,10d 之內每隔2h 喂1 次乳,20d 后可逐漸減少喂乳次數,最好在15d 后與母羊定時分開喂養,但午時喂乳必須保證,下午將羊羔與母羊合圈喂養。
羔羊在出生后前40d 內母乳提供了主要的營養物質來源,41~80d 營養物質乳、料、草均有攝入,81~120d 則以草、料為主,母乳為輔。喂足常乳對于羔羊培育非常關鍵,應給帶羔母羊投喂營養價值高、品質好的飼料,并補飼精料。混合精料可參考如下配方:玉米50%、麥麩25%~30%、豌豆40%、食鹽3%,骨粉2%。羊羔出生后3 個月內腸胃發育不完全,不能反芻,粗纖維消化能力缺失,應飼喂少量的草料誘導開食,可加入適量的鮮嫩飼料或粗飼料,促進腸胃發育。7~10 日齡羔羊會模仿母羊的采食行為,可將大豆、玉米、蠶豆等磨碎后誘食。可飼喂嫩草、樹葉或營養全面易消化吸收的精飼料開始羔羊補飼,讓其自由采食。1 月齡以上羔羊采食量明顯增加,補飼草料的質量和采食量大小對羔羊生長發育有重要影響,應特別注意增加草料供給。補飼期間要保證飲水清潔,羔羊圈舍經常消毒,避免羔羊痢疾[4]。
(1)早運動。10 日齡左右的羔羊就可在天氣晴朗、氣溫暖和的中午自由活動,活動時間可根據羔羊得成長適當逐漸延長。羔羊哺早期是影響羔羊成活率的關鍵時期。(2)適時斷乳。羔羊應及時分群,公母、強弱羔分欄飼養,60 日齡左右依據羔羊體重實施斷乳,斷乳后應及時檢查母羊乳房,安排合理的消毒、擠乳,防止發生乳房炎。
羔羊斷奶到首次配種前[3~8 月齡(公羊周歲)]的羊稱為育成羊。該階段羊只生長發育速度快,應保證羊只吃飽、吃好,杜絕因營養供給不足引起發育不良,圈舍保暖、降溫等工作應配套做好,減少羊只的體能消耗[5]。
對羊舍及道路定期消毒,糞便及時清理,保證羊舍干凈、干燥,定期消毒羊舍死角及飼喂工具,消毒要徹底,糞便應堆放在指定的區域或發酵[6]。
在春秋季節,可對全群羊子進行健胃瀉火,健胃散、消黃散、人工鹽、植物油驅蟲藥(阿苯達唑/丙硫咪唑)等混合一次灌服,皮下注射伊維菌素注射液,環境圈舍內撒伊維菌素粉以消除跳蚤及虱子等寄生蟲。
近年來,由于小反芻獸疫的大面積流行,其傳染性強、死亡率達100%,故小反芻疫苗的及時、科學免疫非常重要,羊群應每2 年進行一次免疫接種。為預防初生羔羊腹瀉,可在母羊產前1 個月免疫接種大腸桿菌苗和三聯四防苗,羔羊出生1月齡再對羔羊進行三聯四防苗免疫注射。全群每年接種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和羊痘疫苗一次,口蹄疫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