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穗
(福建省福州市畜牧站 350007)
豬場管理和豬疾病的發展有密切關系,豬場內環境、溫度、濕度等對各年齡段的豬都有不同的影響。如一般的應激反應會導致公豬性欲下降、精子數量減少、畸形率提高、母豬卵巢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乳豬腹瀉、生長遲緩等,各種病菌在豬場內的滋生、發展還會引發多種疾病。近年來,我國養殖業逐步朝著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豬場管理重要性越發突出,但業界農戶卻對豬場正確管理的認知不夠深刻,因此,亟需系統梳理豬場管理問題。
國內外學者在豬場管理方面多推崇“豬場效益” 公式,該公式涵蓋了遺傳基因、營養、衛生環境、管理水準等因素,豬場效益同時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從客觀角度看,國內目前各個豬場的營養、理化、品種等因素基本相同,豬場生產力的差異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導致的,而不合理的豬場管理方式導致的損失可表現為“豬死亡、飼養成本流失、豬肉利潤流失、醫藥費流失、衛生管理費流失等”,尤其是大規模疾病在豬場內快速發展對農戶造成的損失是毀滅性的[1]。
集約化養殖讓豬的飼養更加集中,若病原體在豬場內部發展會迅速蔓延,形成規模化效應。如豬場管理有誤,在引種時沒有對外來豬進行隔離檢查,僅經過簡單檢疫后就讓其合群,若外來豬攜帶有病原體,會對豬場養殖形成嚴重影響;如豬場溫度過高、濕度過高會直接影響豬的采食量,降低飼料利用率,同時還為各種病毒、寄生蟲的繁衍創造了良好條件[2]。
豬場管理要以“疾病預防” 為先,以“增肥、增重” 為輔,具體措施如下。
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疾病發生概率,也是導致豬應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合理控制飼養密度,創建出良好的飼養環境。就福建地區的氣候條件而言,豬場管理密度應在不同時間段進行調控,斷奶豬的飼養密度可控制在0.35m2/頭左右,4 月齡豬飼養密度應控制在0.6m2/頭左右;7 月齡豬應飼養密度應控制在1.2m2/頭左右,妊娠期母豬、種豬則需單獨飼養[3]。
福建地區豬場管理在夏天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因高溫天氣炎熱,豬食欲會因此下降,部分豬會出現營養不均衡、營養物質匱乏等問題,故夏天豬場應投放高維生素、能量、營養濃度的飼料,以避免進食過少導致育肥豬增重速度減慢,導致豬抵抗力下降或引發腹瀉等疾病[4]。同時還要合理控制飼料投放時間,規避一天內氣溫最高的時間段,以促進進食。
消毒工作是豬場管理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消毒可直接殺滅豬場內的病原體、病菌、寄生蟲等。消毒需根據氣候條件合理調整方法。如夏季通風條件良好,氣溫相對較高,消毒工作相對簡單,每日利用噴霧消毒即可,每間隔3d 對飲水管道、水體等進行消毒,同時還可在豬飲水槽內增加一定量的有機酸消毒劑,不僅能夠起到殺滅細菌的作用,還能改善豬群胃腸道功能。冬季氣溫較低,通風條件較差,應采取“多次、少量”的消毒方法,以噴霧的方式每間隔8h 在豬場內消毒1 次。
另外,需根據豬場內的養殖密度控制豬場內部糞便清理次數,一般情況下,一頭健康的成豬一天排糞量在6kg 左右,一年排糞量約為2.2t,而糞便是豬瘟、豬口蹄疫、豬丹毒、布魯氏菌病、鉤端螺旋體病、炭疽等病原體的繁衍溫床[5]。一般豬場每日清理糞便的次數應控制在3 次左右,同時豬場內通風、干燥,水槽等有水部位是消毒、清潔的重點部位,所有糞便要根據規范進行無害化處理。
既往研究證明,豬丹毒、傳染性胃腸炎、豬偽狂犬病、蛔蟲病、布魯氏菌病、球蟲病、鉤端螺旋體病、分枝桿菌病、巴氏桿菌病、沙門氏菌病、疥螨等疾病均可通過蚊蟲傳播,且在產仔舍內蚊蟲叮咬也有可能引發嚴重的乳房炎。定期消毒、維持環境整潔是控制蚊蟲最好的方法之一,豬場管理人員應根據豬場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安裝紗窗、安裝滅蚊燈、點蚊香等方法,蚊蟲治理應秉承“綜合防治、多種方法輔助” 的原則,如此方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可在豬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牛磺酸或鉻,起到避免應激,促進進食的效果。部分豬場還選擇具有開胃效果的中草藥來促進進食,如黃芩、陳皮、山楂、蒼術等,增加飼料中維生素含量,尤其是VE、VC;(2)適當補充鐵制劑,豬場內環境相對較差,蚊蟲較多,蚊蟲叮咬可控制但不可避免,可能會引發血清原蟲病,進而導致豬貧血或出現其他血液疾病,在飼料中增加一定量的鐵制劑,提高豬的造血能力,進而增進豬群抵抗力,避免應激;(3)在飼料中增加一定量的大黃粉、硫酸鎂起到強化豬胃腸系統的作用。
綜上所述,豬場管理和豬疾病發生有直接關系,想要真正提高養豬效益,務必要從多個方面提高豬場的管理水準,秉承“預防為先” 的管理觀念,注意消毒、除糞、殺蚊措施的有效落實,并合理采取保健措施。此外,豬場管理還應根據國家、地方現行的規范要求,根據地區各種流行疫病發生規律準時采取防疫措施,把控好新豬進場的檢疫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