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穎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65000)
隨著我國生豬養殖行業快速發展,豬鏈球菌病對生豬養殖的規模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如果沒有做好早期防治工作,非常容易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豬鏈球菌病作為一種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傳染類疾病,大多數都集中在夏秋季節爆發,致死率非常高。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通常情況下,豬鏈球菌病主要集中在夏秋炎熱潮濕季節普遍爆發。一般為地方性流行,來勢兇猛,病程短,死亡率高,屬于急性傳染性疾病。
豬鏈球菌病主要的傳染源為病豬和帶菌豬的排泄物、分泌物,經過呼吸道、消化道和傷口感染。如果沒有做到及時管理,很容易導致生豬死亡。豬鏈球菌病也會造成牛、馬、羊等牲畜感染[1]。
通常情況下,豬鏈球菌病的潛伏期為1~5d,主要表現為腦膜炎、敗血癥、淋巴結膿腫等類型。由于該病的病理變化不相同,表現型也各不相同。在對生豬進行檢查時,一定要根據不同的類型進行判斷。如敗血型生豬可以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 種不同情況,其中最急性發病更短、呼吸急促、病程較短,通常在1d 內就會立即死亡,體溫升高至41~43℃,而急性型則表現為體溫突然升高至40~43℃,呼吸急促,鼻腔流出膿性、漿液性分泌物、跛行和不能站立。慢性則表現為關節腫脹、跛行或癱瘓,患肢或體表出現棗核大小不等的圓形隆起。仔豬最常見的豬鏈球菌病主要以腦膜類型,在感染后病豬會呈現轉圈、抽搐等異常反應,還會出現口吐白沫、衰竭而死。
從目前來看,該病的誘發因素非常多。主要包括人為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配種因素等。其中,人為因素是由于在生豬引種時,沒有做好運輸前檢疫管理工作,從疫區引種造成疾病爆發與流行。人作為該病毒的中間宿主,也有可能造成該病的傳染。在養殖過程中,如果沒有做好豬舍糞尿清除、走道污穢、生產工具不清潔、圈舍不平整或過于光滑易引起豬只跌倒、形成外傷、豬舍內通風不良、過度擁擠、溫差幅度過大等問題而促使本病的發生。
由于該病的易感動物非常多,如果生豬養殖場周圍有其他動物飼養,也有可能導致該病。
3.1.1 合理利用圈舍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如果養殖空間非常擁擠,很容易導致豬只打架、撕咬,而引發豬群感染疾病,為此必須要科學管理,合理利用圈舍,最大限度防止生豬疫病的發生。
3.1.2 圈舍衛生
俗話說得好:“養豬不用巧,只要圈干食飽”。定期對豬舍進行及時清潔,對豬糞進行集中處理,改善室內的通風環境,確保整個豬舍內部的環境干燥,從而有效避免細菌滋生。
3.1.3 消毒
做到定期對飼料槽、飲水器、用具、飼料運輸車、豬舍、過道,周圍環境等其他設備設施進行消毒。
在容易發生豬鏈球菌病的地方或養殖場可在飼料中加入硫酸新霉素、土霉素等抗菌藥物,以預防該病的發生。此外,還可適時按照生豬免疫流程進行免疫工作,加強對豬鏈球弱毒活菌苗的接種,要確保整體的防疫效果得到增強,通常來說,仔豬在30 日齡和45 日齡需要分別注射一次疫苗;懷孕母豬在產前2~3 周必須要接種豬鏈球弱毒活菌苗一次,防疫的有效期能維持180d 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接種豬鏈球弱毒活菌苗前后3d,嚴禁飼料中添加抗菌類藥物和注射抗菌類藥物,否則會導致防疫效果受到影響。
在夏季如果天氣炎熱,要及時補充青綠飼料,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建立嚴格的飼養管理制度,避免非飼養人員隨意進出飼養區域。確保飼養人員的身體健康,生豬養殖場要距離居民區500m 以上,避免出現人為傳播的可能。
養殖人員在每天飼養管理過程中要多留意豬的健康情況,一旦發現可疑病豬,要及時診斷,若確定為病豬要立即隔離。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以防病情惡化或延及其他豬。對有傷口的豬及時治療,以免傷口感染鏈球菌。另外,引種要嚴格,不去有病的地方或豬場引種。
確保環境衛生工作,定期對圈舍車輛工具進行全面消毒,只有做到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學的管理方式,定期的全方位消毒,這樣才可以有效控制生豬鏈球菌病的流行與發生,減少死亡率,提高整個生豬養殖的效益。
豬鏈球菌病作為常見病,傳染能力強,對生豬健康威脅巨大。只有加強日常管理防護工作,保持圈舍干凈衛生,才能有效切斷傳染源,減少生豬發病概率。通過本文對豬鏈球菌病的常見癥狀、發病原因進行分析,并且提出相應的防治策略,能為廣大生豬養殖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確保我國生豬養殖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