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元科 賈睿 王衛
(1,山東省平度市明村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監督站 266700;2,山東省平度市李園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監督站 266700;3,山東省平度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266700)
羊傳染性角膜結膜是由于羊感染嗜血桿菌后而引發的以患病羊眼部受損為主要特征的疾病,臨床中癥狀主要是羊發生角膜渾濁,結膜角膜炎癥,患病羊流眼淚。目前,羊由于感染嗜血桿菌而發生的羊傳染性角膜結膜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羊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發生嚴重影響世界范圍內養羊業的健康發展,羊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給養羊企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對嗜血桿菌引起的羊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預防控制工作是羊養殖企業不可忽視的主要工作之一。降低羊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發生率是促進世界范圍內養羊業健康茁壯發展的必要措施。
嗜血桿菌為羊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病原。嗜血桿菌革蘭氏染色結果為陰性菌,菌體短而圓或呈現細桿狀,在外觀上具有多形性,可形成莢膜和菌毛,具有運動性,菌體長約1.5~2um,寬約為0.5~1um。菌體一般成對存在,或呈短鏈狀。不可形成芽孢。嗜血桿菌在厭氧條件下生長緩慢,嗜血桿菌的菌毛常黏附于角膜上皮上。嗜血桿菌以產生兩種毒素(a 型和b 型)。嗜血桿菌對理化因素不具有很強的抵抗力,一般的消毒劑均可殺滅嗜血桿菌,嗜血桿菌在離開羊體后,可在外界環境中存活1d[1]。
各年齡段的羊(山羊和綿羊)對嗜血桿菌均具有易感性,但幼齡動物的發病率高于成年羊。患病羊和帶菌羊是羊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主要傳染源,一般在引進羊群時將嗜血桿菌引入到場區內,使本場區的健康羊發生感染。嗜血桿菌在康復羊的體內也可存活數個月。嗜血桿菌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進行傳播,此外,蒼蠅和飛蛾也可以攜帶嗜血桿菌進行機械傳播。羊傳染性角膜結膜炎一般多發于炎熱和濕度較大的季節,其他季節的發病率較低。場區內一旦發生陽性病例,可在短時間內造成羊群整體發病,具有很高的發病率。
嗜血桿菌的潛伏期在3~7d 之間,短則1~2d,最長為5~7d。患病羊在患病初期眼睛怕光,流眼淚,眼中有漿液性的分泌物,眼瞼部發生腫脹,眼角膜周圍的血管充血現象嚴重,眼角膜出現白色點狀。病情惡化時患病羊的角膜增厚,并有潰瘍灶。病程后期患病羊的眼睛呈紅色[2]。
感染了嗜血桿菌的病例一般呈現良性經過,不會發生死亡。病理變化主要集中于患病羊的眼部,病羊眼結膜充血,水腫,出血。眼結膜內有大量的淋巴細胞,眼結膜上皮中有中性白細胞。患病羊的角膜凸起或凹陷,出現白色渾濁的白斑。對病羊眼角膜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時可分為白斑型和白色渾濁型2 種類型。白斑型:眼角膜的固有層纖維化,出現膠原纖維增生;渾濁型:眼角膜上皮增生,眼角膜固有層呈玻璃樣變性[3]。
該病的診斷可以結合流行病學特點、臨床中的特征性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如果需要進一步確診,可以采集患病羊眼睛分泌物進行實驗室檢測。(1)染色鏡檢:采集病料后制作抹片,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大量鈍圓或細桿狀的革蘭氏陽性桿菌。(2)血清學檢查。
對飼養場的羊群定期進行嗜血桿菌檢測,對檢測結果為陽性的羊立即進行隔離,同時進行給藥(抗生素)治療,并再次進行嗜血桿菌檢測。檢測結果為陰性的說明治療效果好,可以混群飼養,如果檢測結果依然為陽性,則應進行淘汰處理,防止浪費更多的人力、物力、金錢,也防止病羊造成更大范圍的感染。
羊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預防主要在于飼養管理,加強對飼養場中嗜血桿菌的檢測,淘汰病原為陽性的羊。對健康羊和患病羊進行分群飼養,防止造成大群發病。總而言之,發病時盡早治療會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羊養殖過程要積極預防此病,降低此病的發生,促進養羊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