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 顧元科 賈睿
(1,山東省平度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266700;2,山東省平度市明村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監督站 266700;3,山東省平度市李園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監督站 266700)
豬細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是豬感染豬細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后發生的以母畜流產為主要癥狀的傳染性疾病。各年齡段的豬均可發生感染,但以妊娠母豬臨床癥狀最為明顯。豬細小病毒病首次于1976 年在英國出現,隨后在世界范圍內爆發流行。因此,各國對豬細小病毒病十分重視,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豬流行性腹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對較好的控制。但對豬細小病毒病的變異毒株目前沒有很好的治療措施。因此,對豬細小病毒病病毒引起的豬細小病毒病的預防控制工作是生豬養殖企業不可忽視的主要工作之一。降低豬細小病毒病毒感染概率是促進世界范圍內養豬業健康茁壯發展的必要措施。
豬細小病毒為DNA 病毒,在分類上為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豬細小病毒的外觀具有多形性,一般呈對稱的20 面體結構,6 角形或圓球形。病毒粒子直徑約為20nm,病毒粒子表面沒有囊膜,相對分子量為1.4×106。豬細小病毒有2 個ORF,其主要編碼3 個結構蛋白,主要參與病毒基因組的復制、轉錄等。豬細小病毒在原代和傳代細胞中均可以很好地增殖,并可使細胞產生細胞病變。豬細小病毒只有1 種血清型,不具有很強的變異能力。豬細小病毒對外界環境極其不敏感,對熱也不敏感,給予豬細小病毒70℃處理2h 豬細小病毒仍然可以進行感染。對一般的消毒劑、紫外線、酸性環境抵抗力很強[1]。
自然感染情況下,豬是豬細小病毒的唯一易感動物。發病豬和帶毒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此外,感染豬細小病毒病毒痊愈的豬,潛伏期內的豬,隱性感染的豬也可成為病毒傳染源。豬細小病毒病毒可以通過呼吸道和直接接觸傳播。此外,被患病豬接觸過的任何物體均可對健康豬造成感染。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于寒冷季節(11 月中旬至次年中的1~2 月)[2]。
自然感染條件下,發生急性病例時,患病豬一般表現為亞臨床癥狀,但其體內的多個氣管均含有大量病毒(尤其是淋巴結中病毒含量最高),但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感染豬細小病毒后,母畜出現流產,或出現母畜不發情也不分娩,產仔數量減少,產出死胎,木乃伊胎。此后,母豬屢配不懷,妊娠期延長。
沒有懷孕的母豬并沒有任何的病理學變化,患病的妊娠母豬出現子宮發炎,胎盤鈣化,有時胎兒被溶解和吸收,體腔內有大量積液,胎兒脫水,木乃伊胎。母豬黃體萎縮,子宮上皮出現散在的壞死灶,上皮細胞出現浸潤現象。胎兒會出現全身性細胞壞死,核內產生包涵體,炎癥惡化,胎兒大腦發育不全。
該病的診斷可以結合流行病學特點、臨床中的特征性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如需要進一步確診,可以采集病料進行實驗室檢測。如病毒抗原檢測,病毒核酸檢測,病毒分離鑒定血清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此外,豬細小病毒病應與其他以繁殖障礙為主要癥狀的腹瀉性疾病進行區分。
對飼養場的豬進行免疫接種,進行豬細小病毒檢測,對于檢測結果為陽性的豬應立即進行淘汰。徹底凈化飼養場內豬細小病毒陽性病例,防止隱性感染動物散毒,使大量健康豬發生感染,防止浪費更多的人力、物力、金錢。
豬細小病毒病的預防主要在于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方案,并嚴格執行免疫接種。對飼養場進行豬細小病毒陽性病例的徹底凈化,防止隱性感染者帶毒對健康豬進行感染。此外,應加強日常的飼養管理,加強對病原的檢測,淘汰病原為陽性的豬。對健康豬和患病豬進行分群飼養,防止造成大群發病。總而言之,養豬過程要積極預防此病,降低此病的發生,促進養豬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