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小河中心小學 陳佳麗
數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如何將問題情境設計方法充分應用到課堂活動中”已經成為新時代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隨著教學時代的發展和科教力量的不斷深化,教師也要不斷調整課堂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大量高層次與高價值的數學素材,增加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發展要求,增強學生主體學習自覺性。當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便能跟隨教師的引導和教學,在問題情境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由于學生所處的教育環境不同,所感受到的學科知識點也有所差異。教師應該看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客觀把握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選擇針對性強的問題讓學生回答。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學生在答題時找到切合自己思維方式的數學學習模式,能夠提高學習的參與性。教師也能從這個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層次水平,提升教學策略設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和基礎素質的培養夯實基礎。如果學生缺乏實際的數學學習思想,教師要運用實際生活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
通過提問的方式,展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參與積極性,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小學的數學知識雖然淺顯,但涉及到很多日常生活的知識,需要學生合理應對和有效解答。教師若是沒有用對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自信心,還會喪失學習興趣,也不利于班級學習氛圍的開展。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我們要以身作則,制定出有效的數學課堂模式,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數學和生活之間有密切的聯系,但是很多小學生往往忽略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這是不對的。教師要做好課程資源的整合,在課后引入各種教學例題,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其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到數學和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創設問題情境的目的,不僅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還要帶領學生走進知識的大門,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問題情境的創設不能拘泥于形式,更不能給學生施加過多的學習壓力,否則會降低課堂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厭倦數學課堂的學習。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舉例生活中的圓柱體,建立圓柱體體積和長方體的體積之間的聯系。適合作為課堂提問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近似的長方體的高與圓柱的哪一部分有關?”“如何用字母表示呢?”等,都是有價值的數學提問,能一步步引導學生探索知識,帶領學生推導出圓柱體積的公式和計算方法。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觸數學的開始階段,很多小學生對于數學是“不知所以然”,根本不知道如何記憶數學公式,更別說如何解題了,對于數學科目缺乏一個較為整體的認知。而教師畢竟比孩子們有更多的學習經驗,必須要從學生現實學習生活當中非常常見和熟悉的事物著手,設計優質問題,促使學生深入思索和大膽想象。小學生日常生活除了在校時間外,幾乎全部在家庭中度過,很少和周圍的同學和老師溝通,所接受的課外知識也比較少。所以,在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創建過程中,教師要借助學生熟悉的真實場景和事件,輔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增加學生的認同感,保證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作為教育工作者,“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是每個教師應該重視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展課堂的教學活動。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動,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會特別有耐心,哪怕失敗了也會從頭再來。鑒于此點,教師可以多和學生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讓學生的注意力長時間高度集中。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的時候,我們可以在課前引入一個童話故事《龜兔賽跑》,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吸收率。當學生認識到數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便能更加理解圓的知識,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課堂問題。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由于很多孩子對余數的概念不夠了解,教師可以先出示準備題,引導學生思維發展,帶動數學課堂的教學進程。桌子上放有8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這是最基礎的數學應用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豎式中的余數“0”是表示什么意思。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我們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看法。學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沒有剩余。當學生能自主的思考問題,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突出了演變點,教師的教學就落實了一大半。我們畢竟比學生有更多的解題經驗,要做好帶頭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在老師創建問題情境的時候,孩子的思維是比較開闊的。我們要將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加入進來,運用日常生活題材創設問題情境,更能增加數學課堂的可塑性。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在創設問題情境的時候,老師需要通過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戲,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點,利用語言環境調動起學生的興趣。這種趣味性的數學課堂,更易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接受,將每個孩子都引入到數學課程當中。比如,我們可以向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圓柱體的體積公式,起到潛移默化的教學作用。
在講解《重量》這一章節的知識點時,我們可以先給學生講解《曹沖稱象》故事的來龍去脈,讓生活實際更加貼合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讓學生明確數學在生活當中的地位和作用。學生的思維發展存在差異,在實際學習當中選用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別。教師可激勵學生積極合作互動,鼓勵學生和學生之間互相分享學習心得,研究是否有更加便捷簡單的學習模式。這樣在一系列的故事環境中,孩子們能感受到數學和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實現對課本知識的進一步挖掘。作為小學階段的老師,想要從本質上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作用,就要依據教學題材,把握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啟發學生主動研究該問題。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總將學生當做“小白”,更不能強行給學生灌輸數學定理。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都有自己的思維。教師要采用“零起點”的方式,引導學生將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展現出來,讓學生找到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課堂開始之前的設問方式有很多種,比如“除了分數的知識以外,我們還想知道什么呢?”等,能讓學生開闊自己的思維,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新知。數學知識是從淺到深的,很多知識點都和生活有密切的聯系。而問題情境創設法是新型的教學方式,教師要看到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不斷將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師要做好每一次課堂教學方案,提升學生在課堂活動當中的主體性。小學階段是孩子們接受知識教育的重要時期,但貪玩是小學生普遍存在的情況,這容易阻礙學生的思維空間和發展空間,也不利于教師教學課程的開展。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較為活躍的課程環境,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課堂的教學題材,應用問題情境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呈現一個民主的課堂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